第二单元 第四课 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知识点1.单音词及词例【单选题、简答题】

一、单音词的概念

单音节词,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简称单音词。

例如:天、人、我、吃等。

补充1:汉语中,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相拼组成的语音单位,单个韵母也可自成音节。

二、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

字是词的记录符号,它用字形来记录词,从词那裏承受到音与义,因而形成一个形音义的结合体。

1、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例如:朝令夕改,四个词构成一个短语,也是四个字。

2、字和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导致的,主要分为异词同字现象及异字同词现象。

(1)异词同字现象

即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词义引申的结果,二是字用过程中的同音借用。

具体词例如下:

(2)异字同词现象

即一个词有不只一个记录符号,各个符号间多是异体字关系,也有的是分化字关系。

具体词例如下:

综上,同词异字和异字同词现象告诉我们,即使作为单音节的词,单位虽是一字一词,实质却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把字词的关系简单化,会发生望文生义的毛病。

三、单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双音短语

知识点1.单音词及词例【单选题、简答题】

1、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单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很容易被作为双音词看待,但实际上并不是双音词,而是单音词的组合。

具体词例如下:

2、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双音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连词同形,非常容易被误解为双音虚词。实际上,这些只是两个有各自词性和作用的单音词。

具体词例如下:

知识点2.复合词及词例【单选题、简答题】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以双音词为主,三音节以上的词极少,因此我们只讲双音词。从结构上看,双音词有单纯词和复合词两类。其中,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词;

复合词,大多数是由两个语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法组合而成的。

一、单纯词

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词,整个词只能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

主要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等。古汉语中,大部分单纯词是单音词。

例如:

单音节:马、人、鸟、山、高、绿、走、飞

双音节:崎岖、橄榄、蝴蝶、咖啡、葡萄

多音节:法西斯、高尔夫、迪斯可、奥林匹克

补充2:单音词和单纯词的区别

(1)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从语音角度)

例如:天、人、我、吃、黄

(2)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整个词只能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从语法角度)

例如:崎岖是单纯词,但不是单音词。

注意:单纯词中的单音节词,是单音词。

二、复合词

大多数是由两个语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法组合而成的,其词义不再是原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有了专指义。

1、复合词的结构

(1)并列结构

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这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等关系。

例如:仓廪、干戈、膏腴、宾客、祭祀、倾覆、斟酌、谨慎、和睦

也有个别复合词是由两个反义语素并列构成的,例如“缓急”。

(2)偏正结构

两个语素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的复合词。

例如:布衣、东宫、天子、诸候、百姓、锦衾、狐裘、羌笛

布衣:本指布料衣服,后转指穿布衣的人,即平民。

东宫:本指东边的宫殿。因为太子住东宫,后转指太子。

(3)支配结构

指两个语素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的复合词,又叫动宾结构。例如:

不少职位名称,如“司寇”“司马”“拾遗”等也都是由动宾短语变成的。

(4)主谓结构

指两个语素之间有说明与被说明关系的复合词。

例如:地震、日食、霜降、夏至、月食

2、复合词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复合词的形成是汉语由单音化向双音化发展的结果。最初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是短语,後来才形成专指义,成为复合词。

具体词例如下:

知识点3.联绵词及词例【单选题、简答题】

一、联绵词的结构特点

联绵词是汉语中特殊的辞汇现象。可从静态和来源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1、对联绵词进行静态分析

联绵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单纯词,没有结构问题,只有形式上的特点。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记音符号,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已经失去,只有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才有词义。

综上:从静态分析方面判断一个词是不是联绵词的要素:

(1)由一个语素构成 。

(2)必须为双音单纯词。

(3)本身所有的意义已经丧失 。

(4)只有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才有词义,不能拆开。

具体词例如下:

2、从联绵词的形成过程或来源上看,联绵词是有结构问题的。

二、联绵词的语音特点

联绵词在语音上多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1、双声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声母相同的联绵词。

词例:参差,仿佛,憔悴,踌躇,仓促,流连,忐忑,伶俐。

特殊词例:缤纷、匍匐(古代是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已经不双声了。)

2、叠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韵”相同的联绵词。

词例:从容,烂漫,逍遥,蹉跎,彷徨,窈窕,辗转、莽苍

特殊词例:仓庚、芣苢(古代是叠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已经不叠韵了。)

三、联绵词的形体特点

古代文献中联绵词的形体特点是写法比较自由,记录同一个词有时用不同的字,造成了一词多形的特点。

词例:“匍匐”又写作“浦服”“匍伏”“扶服”等

“委蛇”又写作“逶迤”“逶移”“逶蛇”等

“犹豫”又写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

“望洋”又写作“望羊”“望阳”等

知识点4.古今词义的差异【单选题、简答题】

从词汇史上讲,古今是要细细划分的;但从古代汉语的教学体系上看,一般是把现代汉语称为今,把现代汉语以前的文言文称作古,即把古代文献的词义当作一个整体对待,至於是先秦还是唐宋、明清,则不再细分。

一、词义变化的主要表现

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从实践辨识的角度分析,这种变化和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

1、古代义项的消失

2、古今义项的微殊

(一)古代义项的消失

所谓义项的消失,是指由於社会的发展变化,古代的一些事物消亡了或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导致词的相关义项也随之消失了。

具体词例如下:

(二)古今义项的微殊

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主要包括:广度宽窄的差异、程度深浅的差异、色彩褒贬的差异、词义特点的差异四类。

具体词例如下:

1、广度宽窄的差异

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

类似的还有:亲戚(古汉语指族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兄弟。现代汉语表义变窄)

臭(先秦时泛指一般气味,现代汉语表义变窄)

类似的还有:菜(先秦时专指蔬菜,中古後不再专指蔬菜,也包括鱼肉等。)

河 (汉代以前,河专指黄河。後来范围逐渐变宽)

2、程度深浅的差异

即古今词义轻重深浅不同。

3、色彩褒贬的差异

即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类似的还有:

谤(古义指公开议论他人过失,中性词;现代汉语中指恶意中伤,贬义词)

党(古义指因私利而结成的集团,贬义词;现代汉语中指一种组织,中性词)

4、词义特点的差异

即古今词义的特点不一致。

知识点5.古今词义的沟通【单选题、简答题】

文选精析(二)

一、《哀公问社》不要求背诵

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①,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②,既往不咎③。”

【字词释义】

①周人以栗:周朝人以栗子树制作社主的排位。

②遂事:已为既成事实的事情。遂:成。谏:下级给上级提意见。

③既:副词,已经。往:过去的事情。咎:责备。

二、《寡人之于国也》红色字部分需要背诵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①;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③。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⑤。

【重点字词释义】

①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

②数:密。罟:网。数罟:细密的渔网。洿池:池塘,水塘。

③斧斤:同义词连用,斧子。以时:按照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

④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

⑤王道:以仁义治天下。与当时诸侯奉行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重点段落译文】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知识点1.古代汉语中词的多义性及举例【单选题、简答题、翻译题】

词的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

具有多个义项的词叫多义词,而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

造成一词多义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词义的引申。

具体词例如下:

知识点2.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引申【简答题】

一、词义引申的概念

词义的引申,指词义从一点出发,沿著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伸而产生

一系列新的意义的过程。

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

二、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1、词的本义,理论上讲应该是词产生时的最早的意义。

传统汉语语言学上把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所得出的词的义项叫做这个词的本义。

例如:“绝”的本义是“绳断”,“引”的本义是“开弓”。

2、词的引申义,指在多义词的数个义项中,从本义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

例如:上文中“绝”的後六项都是它的引申义。“引”的後七项是引申义。

三、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重要考点)

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常见的有以下五种类型:

相似关系、因果关系、动静关系、时空关系、礼俗关系。

具体分析如下:

1、相似关系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在形状、功能、方式、特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通过类比造成引申。

综上,

“斗星”舆“酌酒器皿”形状相似,

“关卡”舆“门闩”功能相似,

“鸟屡次拍着翅膀飞”舆“复习”方式相似,

“规律”舆“道路”特点相似。

2、因果关系

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通过逻辑推导造成词义引申。

3、动静关系

动指动作行为,静指名称性状。事物本身与其性质状态及相关的动作行为有密切关系,从而构成相互间的引申。这种形式的引申往往引起词性的变化。

四、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

1、连锁式引申

指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引申义的引申方式。

例如:“防”义引申脉络

2、辐射式引申

指以本义为中心,依据本义的特点,向不同的方向直接派生出数个引申义。

知识点2.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引申【简答题】

五、引申义列

从内容上看,词的引申义也不是任意排列、杂乱无章的,而是一个有序的义列。我们把根据词的本义特点所构成的引申义序列称为“引申义列”

例如:“绝”字

其本义是“断丝”,“断丝”有两个特点,一是从结果上看是分开,一分为二;二是从过程上看是横过,即割断时要由此及彼地横切。依照这两个特点,诸多引申义可联系到一起:

知识点3.同义词的定义与特点【单选题、简答题】

词义关系是指不同的词在意义方面存在的关系,主要包括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

具有统一关系的此称为同义词,具有反义关系的词称为反义词。

一、同义词的定义

同义词指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读音不相关的一组词,互为同义词。

知识点4.同义词的差异【单选题、简答题】

同义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重要考点)

1、词的理性意义的差异

2、组合功能的差异

3、情感色彩的差异

1、词的理性意义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点5.同义词的辨析【单选题、简答题】

辨析同义词常用方法有三种:

一、语言环境分析法

把一组同义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从它们所处

的语言环境的不同来确定它们词义上的差别。

具体又有置换法和比较法两种。

三、探求本源分析法

通过追寻同义词不同的本义,确定它们之间不同的词义特点和指向,从而把它们区分开来。

例如:争、夺

(1)在表示“强行占有”的行为时,二者是同义词,在这个意义上,还可以连用。

①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

(2)“争”的本义是“强行占有”,“争”的对象事先并不归属於哪一方所有,是无主的,如“竞争、争斗”;

①晋未可与争。晋国是不可以和它竞争的。即不能和晋国竞争(因为晋国有贤能的人)

(3)“夺”的本义是“失落、失去”,由“失去”引申为“得到、取得”,再引申为“强行占有”,“夺”的对象事先是有归属的,是有主的,可引申出“动摇”“改变”义。

①三军可多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识点6.同义词的应用【单选题、简答题】

注意:这类复合词有三个特点:

(1)在构词关系上,同义构词形成的复合词一般都是并列式的,即前後两个语素地位平等;

(2)在内容上,复合词的意义与同义词的义项相同,取两个词相同的部分不用相异的部分;

(3)这类复合词的语素往往还保持著一定的独立性。

如:“朋友”成为复合词的同时,也可以分别作为一个词单独使用。

一、《虽有佳肴》红色字部分要求背诵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①。是故学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②。

【重点字词句释义】

①旨:味美。至:最好的

②困:指困惑不通。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强也③。故曰教学相长也④。《兑命》曰:“学学半⑤。”其此之谓乎?

【重点字词句释义】

③自反:指自我检查,对自己提要求。自强:鞭策自己努力进修。

④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长:促进。

⑤学学半:教是学的一半。说明教与学对於增长知识来说同等重要。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一、《晏婴论和》红色字部分要求背诵

先王之济五味①,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②;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③。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重点字词释义】

①济:调和;五味:辛、酸、咸、苦、甘。五声:宫、商、角、徵、羽。

②一气:指声靠气来发动。二体:文体和武体,指用形体舞蹈来配合演唱。

三类:指风雅颂三种类别。四物:指用来制成乐器的私房贡物。

六律:指古代六种乐律。八风:指八方之风。九歌:指歌颂九功之德的歌。

③清浊:清音、浊音。疾徐:快、慢。周疏:密、稀。

【重点段落译文】

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

一、背诵题

1、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2、先王之( 济五味,和五声也 ),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3、(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4、声亦如味,( 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