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失败的例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7
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
  一、畸形的家庭教育观念会塑造出不良个性的孩子

  1、溺爱型家教造成孩子依赖心理

  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以孩子欲望的实现为满足。这点在男同学身上表现特别突出。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及长辈都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殊不知孩子也因此被宠坏。据了解,现在学生的吃、穿、玩、学习等要求都能获得最大满足,对于孩子非常想买的物品,有77.8%的家长都能满足。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皇帝”,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如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实践活动要家长代办。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性。

  案例一:学生黄××,由于平时长辈的溺爱,致使黄××从小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品性,一学期就写坏了五只好钢笔,我找他谈话,要他爱惜学习用品,他根本不听,还说:“反正家里有钱,这算不了什么”。有一次,轮到扫地,他妈妈居然跑来帮他打扫卫生,如此种种,部分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极端依赖的不良品德。

  案例二:七年级一新生,本来生性聪颖,虽然偶尔有些调皮,但还能听老师的话。可是,他的母亲说:“凡事不要胆小,我可以给你撑腰。”于是该生照“旨”行事,经常违反纪律,无故殴打同学,事实证明:溺爱教育,只能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扭曲,形成不良的个性品质,以致毁灭一个人。娇纵、偏袒子女的家庭,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个性品质。生活在这类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父母或祖父母的偏袒、娇纵,使他们把老师的教导当作耳边风,甚至无法无天。

  2、高期望型家教导致孩子自卑心理

  高期望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目标,超出孩子的实际可能,致使教育效果常常不尽人意,家长常常失望。每位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学习成绩优秀,将来能进入高等学府。据调查统计,本地家长高中文化以上的少之又少。这部分家长他们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就把家庭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88.9%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奋斗目标是考上大学。从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优异成绩汇报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当把不理想的成绩汇报给家长时,都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大,情绪紧张,焦虑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案例一:学生李××,长得活泼可爱,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家长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因此,把孩子列入家庭重点保护对象,自己省吃俭用,要把钱全往孩子身上花。每天不仅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作业,除此还要学电脑、作文。孩子精力不足,几次测验成绩上不去,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同事、亲戚、朋友面前觉得脸上无光,严重的爱面子思想致使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叨,而孩子在学校和家庭双重压力之下,小小心灵承受的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和自卑感,对于家长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案例二:请家教的误区

  时下,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惜花重金为孩子请家教。据调查,绝大多数家教效果并不佳。为什么请家教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呢?第一,因为请家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孩子完成当天的作业,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为学生找了个“靠山”。本来有些难题,只要经过孩子自己动脑筋思考或与同学切磋一下是完全可以做出来的,现在有了家庭教师就不用费那份脑筋了。人若长期不动脑筋,脑袋当然不会灵活。因此,有些孩子有了家庭教师后,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甚至变得懒惰起来。第二,作为家庭教师很难有个科学的、完整的教学计划,而没有教学计划的教学是不会形成切合实际的训练系列,难以产生实效。学校老师的教学与家庭教师的教学是“两张皮”,学生就无所适从。有个比喻:学校教学是吃正餐,家庭教师教学是吃零食,有吃零食习惯的孩子,吃正餐总是没味道,容易造成营养不良。第三,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需要休息,需要娱乐,需要有时间干他们喜欢的事情,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已经够重了,回家又要被家庭教师管着听课、作业,得不到一点休息,会导致身体素质差。

  不能盲目的凑热闹式的请家教,家教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