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小学数学主题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5-09
一、正确认识主题图
1. 具有趣味性。
主题图的设计能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童话、游园活动、运动会等。这些主题情境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学生觉得很有趣味。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二年级上册第38页“角的初步认识”。主题图呈现的是校园图,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学生很有兴趣地找角。通过“找角”活动,学生都知道物体上有角,对角就有了初步认识。
2. 具有思想教育性。
许多主题图不但给我们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观察、探究的空间,同时具有思想教育与数学知识完美统一的特点。例如,二年级上册第77页“解决问题”的主题图,除了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外,还包含着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合作分工等思想和情感教育的内容。
二、灵活使用主题图
1.合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主题图”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主题图”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情景的呈现过程。教材主题图作为一个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场景,教师的呈现方式对“主题图”的教育教学价值的体现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将主题图分层展示。
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置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
如二年级下册第2页“解决问题”主题图包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可以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
(2) 变静态为动态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主题图”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处理,使原本静态的主题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75页“加减混合”的主题图,展示的是湖里原来有4只美丽的白天鹅,飞来了3只,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学生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3) 用故事串起主题图。
故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我听一位老师这样上一年级第29页 “0的认识”。
师: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生:(很有兴趣地猜)
师:(展示盘里有2个桃)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小猴子过生日的故事串起了三幅图,吸引学生极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的含义。
2. 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
数学知识以“主题图”的形式编写,通过画面场景来呈现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对于“主题图”的呈现时机的把握,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会选择在课始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但是,恰当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会使得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中,把主题图的呈现放在课末,在学生已经归纳了的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运动会主题场景图,问:“这是我们学校上星期的运动会的场景,你能从图中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没有任何的旁支,非常一目了然,学生马上就领会到主题图的隐性资源,回答:“跳绳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几人?”“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3 +9=12。”师又问:“这里的3、9各指什么?”学生回答:“3指跳绳的有3人, 9是指踢毽子的有9人。”老师抓住问题的关键,马上追问:“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呀?”学生回答:“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12人。”从这样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题图的运用真的落实到了实处,从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梳理学生的的知识构架体系。让学生把新知和实际运用紧密联系,得到了很好的成效。
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把原来放在前面的主题图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应该说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原有“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处理教材主题图的价值是充分体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让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与巩固的同时,从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达成本环节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我认为,不一定要放在课前,而是要考虑什么时候呈现合理更有效?什么时机呈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适当把握,也要灵活地处理呈现的时机,使其充分体现出主题图所蕴涵的内涵和价值。
3.按图教学变为用图教学
在一年级上册“元、角的加法计算”主题图是这样的:有三束不同形状的气球,圆形的气球每个0.50元,葫芦形的气球每个1.20元,心形的气球每个0.80元。一位小女孩手里拿着圆形和心形的气球说:“我买这两个,要多少钱?” 一位小男孩手里拿着葫芦形和心形的气球说:“我买这两个,要多少钱?”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能从中发现什么信息?学生纷纷根据图意回答。然后教师问:“你们知道小女孩和小男孩分别要付多少钱吗?”学生说出算式:5角+8角,1元2角+8角。第二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开始是观察图意,说说从中发现什么信息?然后教师问:“如果让你挑选两种气球,你会挑选哪两种?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反思两位老师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位老师是尊重图意,按图教学。第二位教师则开发图意,用图教学。第一位老师对主题图的使用,完全按图意进行教学,经历了“引导观察、说明图意、说出算式”的过程,但总让人觉得对主题图的处理太简单化了,而第二位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气球,这样让学生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使学习行为因需要而产生,同时这样的安排使问题开放些,学生可以列三道算式,更灵活。
4.拓展主题图的多样使用
有些教师认为主题图的功能只用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结果学生仅仅是开头几分钟在情境中学习,剩余的时间就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这不但让学生一下子觉得没了兴趣,还对教学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如人教版三年下册第63页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材所提供的一幅主题图,从图中只能引出本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个算式,信息量比较小,主题图利用率不高。如果对此进行增补两个人和3个问题的信息量,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充实了,实际情境就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多元的整合,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当教师问:你能列式解决谁的问题时,学生列出算式。聪聪:24×3 = 72(元);明明:24×8 = 192(元);阿姨:24×10 = 240(元);欢欢:24×12 = 228(元)……学生在一幅图中同时解决了四个问题,其中前三个问题的计算起到复习知识技能和了解学习起点的作用,后一个问题引出了新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学生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这是主题图的一次运用。同时,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初步掌握计算技能,联系实际问题时还可对增补后的主题图进行二度开发。例如:聪聪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聪聪和欢欢共用了多少钱?欢欢和阿姨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在同一现实背景之下,不断地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用竖式进行了计算。使学生悟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在联系,同时,也知道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是求两积之和。这种练习形式不仅提高了练习密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又使计算速度快的学生得到更多机会的练习。
上面这个案例,主题图的使用贯穿整节课。教师先用主题图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引出例题,解决问题后,然后又用主题图编排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所以说,图不在多,关键要用足,用透。
总之,新教材的使用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我们在教学中有效落实课标理念提供了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理性地看待主题图,并深入地领会主题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地、创造地使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图的最大价值,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