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巴金《家》中不同男性作出的选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摘要:长篇小说《家》写于1931年,作者巴金,作者将它作为《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原名为《激流》,后改为《家》。作品讲述了“五四”的时代大背景下,社会激流冲击下,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走向灭亡的必然性。作品揭示的主题是深刻的,对社会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巴金;封建家族;革命;自由

人物形象与现实原型

《家》严格遵守着现实主义原则,艺术人物形象既来源于生活中人物的缩影,同时又经过艺术加工改造,高于生活。巴金说,“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他爱过或者恨过的”,确实,作者爱他笔下所有被他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巴金在《家》中创造出的典型人物,有高老太爷、高家三兄弟,大哥高觉新、二哥高觉民、三弟高觉慧、梅芬、瑞珏、凤鸣、琴等,典型人物具有典型意义,代表着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以及弱势的女子们。

典型人物的生活原型,作者曾提到: [1] 大哥高觉新是以作者亲生大哥为原型,并加以改造。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亲生大哥就传来噩耗,更加坚定了作者要写好此人物的决心。关于高觉慧,巴金说,“我的性格跟觉慧的也许相像,然而两个人的遭遇却不一定相同,我比他幸福,我可以公开地和一个哥哥同路离开成都,他却不得不私逃;我的生活中不曾有过鸣凤,在那些日子里,我就没有起过在恋爱中寻求安慰的念头。”确实,作者对作品人物倾尽感情,在《家》里,巴金将自己的反抗意识投射到高觉慧和高觉民中,借高觉慧之口,“爷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家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表达出时代不可逆的潮流,是传统封建家庭必然走向死亡的现实主义事实。

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灭亡的根本原因

“五四”大背景下,社会激流的冲击,新思想的宣传使广大青年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深入人心,推动人民革命运动为了反封建。《家》的开篇,二哥高觉民与三弟高觉慧散学归来,路上谈论着两个人的课堂表现,朱先生把《宝岛》改编成剧本,让全班同学演绎。俩兄弟在校认真接受新思想,通过学习逐渐了解到西方先进思想,参加游行、进行罢课、加入组织社团,与先进分子交流思想,办刊物。他们如此这般热血,高觉慧因与婢女鸣凤的爱情而与高家封建势力(这里主要指的是高老太爷)斗争,以及高觉民为了与琴的爱情而抗婚,并喊出了“我要和旧势力奋斗到底,如果你们不答应我与琴的爱情,如果你们不打消那门亲事,我临死也不回来。”

如贾元春面对封建家庭中被家里人搜家时的一番言论,简直十分深刻,“ [2]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是的,高公馆中的人异床异梦,只有高老太爷和克定代表封建家长还做着春秋大梦,而以高家三兄弟为代表的新青年则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家族的没落。内部家族成员若齐心协力,也难以摆脱家族落寞的现实。既然新一代的家族青年都对其家族没了希望,又何谈会长久发展,延绵不断?

典型人物解读

高老太爷

他是封建大家族的代言人,发了财,置办了很多地产,标榜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要高家三兄弟读书,“要克定给儿女们做榜样,实际上,他和其他剥削者一样精神空虚,灵魂丑恶。” 年轻时与妓女鬼混,他是虚伪的代表,作品中说, [3] “祖父偶尔也跟唱小旦的戏子来往,他们还把一个出了名的小旦叫到家里来化妆照相。”他最大愿望就是四世同堂,有了儿子、女儿、孙子、孙女、重孙,他便想做大家族的“君主”,成为高家三兄弟的婚姻控制者,中国古代以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并不是两个人爱的结晶,而是包办婚姻,婚姻变成两个大家族强强联合的产物。

2、大哥高觉新

当觉新跟他的青梅竹马梅芬恋爱时,还幻想着自己能出国深造留学,沉浸在爱情、学业双丰收的觉新仍未意识到有一桩婚事正在等着他,已是板上钉钉。高老太爷告诉自己的儿子,觉新读完中学该成家立业,踏踏实实地承担起家族的使命与责任。他父亲告诉觉新,“ [4]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婚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乖孙,我也希望早日报孙……李家的婚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定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我们不难发现,家族已经为长房长孙定好了人生规划,哪里由得他自己做主呢?即使明知他与梅表妹是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可就是因为两家人在一次牌桌上的误会,闹得不欢而散,从此两家人关系破裂,两个有情人就这样硬生生地被拆散了。

我们可以发现父亲的语气是不容置喙的,只是来告知新郎官儿要做好准备,并不给他任何反驳的机会,嘴里还满是仁义道德,“为你好”、“你爷爷想要一个乖孙”、“我也想早点抱孙”等,这些都是其他人对觉新的标准和要求,我们看他的反应,似乎很懦弱,就这样安静地听着,默默地接受,放弃了自己的初恋。他已然被儒家的仁义道德洗脑,是封建家庭制度的守护者,同时,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在与弟妹在一起时,他的身上又有着新青年的朝气,不似少爷般的暮气沉沉。

3、高觉民

高觉民的爱情也是被高老太爷给扼杀的,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他对子孙的婚嫁事宜特别有控制欲望。他让觉民娶冯乐山的侄孙女,即便早已知道觉民与琴表妹两相定情的事实,他还是坚决不改变主意,最后,觉民只得离开这个让他窒息的大家族,他逃婚,用自己的行为表达对封建家长制度的不满。他是这个没落的大家族里的一抹光,正是有了这些微小的光凝聚成大光,封建制度才会被废除,像觉民一样拥有反抗精神的青年才能生活得更好。

人物对比

本文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家大哥孙少安为例,通过对比孙少安和高觉新的人物性格导致的截然不同的命运,得出有价值的思考。

孙少安,孙少平之兄,因家里贫困,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就下地干农活,培养了坚强有韧性的少年性格,当面临家中的困境,他毅然决然地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弟,自己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他不卑不亢、认真上进,凭着自己敢闯敢拼的一股劲儿,18岁被双水村推选为生产队长,而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又一次抓住机遇,敢闯敢试,虽经历过失败,却仍不抛弃不放弃,后成功致富,为双水村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孙少安跟高觉新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家中的长子,都为弟弟妹妹操碎了心;不同的是,他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自己也是农民,而高觉新是高家大少爷,两个人身份有别,命运却是格外垂青孙少安这个敢于挑战自我的人,他们两人最大的不同就是,高觉新囿于家庭的责任,不作为,不敢反抗权威;而孙少安却是乐于接受先进的思想,带领全村农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因此,我们总结出:环境影响性格,性格决定人物的命运。

总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大概了解了《家》这部作品,文中高老太爷、大哥高觉新、高觉民这些典型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显得很真实。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宗法血缘为核心的宗法制,高老太爷给子孙后代传授的知识都是些,“百善孝为先”、“父为子纲”,反映出父母等长辈的封建家长制,父母权威,从根本上否定了子孙后代的独立人格发展,被驯养的子孙就被高老太爷等人同化。

面对这些封建制度,我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像“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愚孝是错误的,新时代的孝道是正常的,而非畸形的。我们要弘扬新时期的孝文化,孝道一直是我们中国社会所提倡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