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读Trevor Noah的《Born a crime》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Trevor(崔娃),一位来自南非的喜剧演员、脱口秀表演者、电视和电台节目主持人。2015年,他接手了1996年开播的美国深夜政治吐槽节目《崔娃每日秀》,因为他的风格幽默且又不失深刻,所以深得观众喜爱。《Born a crime》是Trevor Noah的自传,但全书格局很大,所以读起来更像是对跟崔娃处于同样处境的colored人群的一种缩影。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崔娃的儿时,第二部分是他有些懵懂着夹带着尴尬的青春期,第三部分更像是他长大后的一些思考。每个部分都各有侧重,不变的是崔娃一如既往的诙谐和他身上带着的人间关切。

首先书名叫做Born a crime, 中文译作《天生有罪》,这跟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有关,什么是种族隔离制度呢,类比一下就是: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件事:把原住民驱赶到保留地、黑人奴隶制、隔离制度,想象一下,这三件事在同一时间内发生在同一群人身上,那就是种族隔离。

崔娃的妈妈是南非黑人,爸爸是德国瑞士混血的白人。对于南非这种种族隔离制度已经约定俗多年的地方,跟其他种族的人通婚表现了一种对隔离制度的反抗,这比叛国还要严重,这是犯罪。警察局有专门的小分队来巡视他们,一旦被发现通婚,就会对其(通常是黑人)拳打脚踢。

而这个制度其实十分离谱,毫无逻辑,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

中国人在南非被定义为黑人,日本人却被归为白人。原因是南非政府希望和日本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便于进口他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所以日本人获得了白人的荣耀身份,而中国人还是黑人。所以崔娃总是会想,一个南非的警察应该是分辨不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差别,但他们的工作又是要确保肤色不正确的人不要做不正确的事。如果他看到一个亚裔人坐在只有白人能坐的长椅上,他会说什么?

“嘿,从那椅子上起开,中国人!”

不好意思,我是日本人。”

“哦,非常抱歉,先生。我不是故意要种族歧视。祝您下午愉快。

还有一个例子。崔娃有了一个很会跳舞的朋友,叫做希特勒,对,就是那个希特勒,取这个名字也跟种族隔离制度有关,当时的黑人被要求取一个英文名字或者欧洲名字。而欧洲名字都是瞎取的,所以才有了譬如希特勒,譬如拿破仑这样的名字。本来在南非,这个名字不算特别,因为大家其实不知道这个意味着什么,直到崔娃和希特勒被邀请去了一个犹太人学校表演。

崔娃和希特勒到达了犹太学校的大厅,开始表演,在舞蹈最热烈的时候,崔娃接过话筒开始助兴,“大家准备好了吗”?“耶!”犹太孩子们热烈呼喊道。

“让我们掌声欢迎,希特勒!”

礼堂静止了下来,崔娃继续喊道,“跳吧,希特勒,跳吧,希特勒!”

当场的老师,监护人,家长和几百个小孩,都呆在了原地,而崔娃和希特勒依然不知所以,忘我的跳着。

最后,一个女老师反应了过来,一把拔掉了墙上的电源,开始跟崔娃理论。然而也是鸡同鸭讲,崔娃以为是犹太人无法接纳他们的文化,而女老师以为崔娃是挑衅他们。

女老师感觉被冒犯,崔娃因为她被冒犯而感觉被冒犯。崔娃们最后被赶了出去,走的时候依然唱着“跳吧,希特勒”。

整个故事崔娃自己也有个总结:

这本书里不能不提的是崔娃的母亲,有人说这本书是崔娃写给母亲的赞歌。崔娃的母亲虽然是黑人,但是她一直不想给崔娃的人生设限,她在歧视,贫困和暴力的怪圈中,竭尽全力为他创造出了一种正常的生活,更可贵的是,她把他当作成年人一样交谈和思考:

尽管年幼的崔娃还不知道foreplay是什么。

全书的最后一章,崔娃的母亲被继父所枪击,而母亲没有医保,而重症监护室的每一天都需要承担高昂的医疗费,可能会让崔娃下半生都负债累累。

崔娃坦诚,在那一刻,他犹豫了,也就是那一刻,崔娃才发现,自己的爱跟父母的爱相比,好像真的太渺小了。他想起了小时候,她母亲为了保护他,毫不犹豫抱着他从车上跳下去的情景:

最后,崔娃依然坚定地选择继续治疗母亲,而母亲也最终痊愈。

书里还有很多很“正"的言论,比如肤色就像不同的巧克力:

再比如关于原生家庭的一些描述:

最后:

这本书大概读了四个月,每天1%的进度,总算读完了,撒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