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爱“黏”妈妈?珍惜依恋期,一生一次不要错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9

妈妈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会发现孩子慢慢的有所改变。从前特别“黏”自己的孩子,现在开始与自己“疏离”。她们会认为这是由于自己的疏忽,才让孩子有这样的反应,是孩子不爱自己的表现。其实,孩子的行为虽让妈妈心里失落,但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反应。


琪琪以前只要出门,女儿就会抱住自己不愿撒手,有时还会哭闹需要人哄。可现在不管是上班还是出差,女儿在淡淡的打过招呼以后,就会只顾着玩自己的玩具。她还经常跟在姥姥的身后,平时也与姥姥更亲近,看样子已经习惯妈妈的离开了。后来,琪琪通过咨询才知道这是由于自己不在身边,孩子会根据情况做出调整。这是成长阶段必要的转型,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事实上,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他会从最初的依赖变得适应,最后逐步习惯,这个过程被称为依恋期。如果父母真心爱孩子,就要抓住这个时期好好的陪伴孩子成长,一旦错过这段时间就会永远失去。


那么,孩子的依恋期是怎样划分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根据年龄和表现的不同,孩子的依恋期分为4个阶段:

前依恋期

指孩子从出生到2个月时。这时的孩子已经能够表现出微笑、哭泣和凝视以及用手抓握等行为,他们能用这样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一旦得到面前的人回应,马上会报之以微笑或者同样的动作。他们还特别喜欢周围的人,也愿意接受陌生人的抚摸和拥抱,还会识别来自于妈妈的声音以及身体气息。


建立期

指孩子在2-7个月时。在这个阶段,孩子与妈妈在感情上最亲密,对自己熟悉、陌生甚至是偶尔看到的人,能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同时,他们非常喜欢被人爱抚,会主动发出信号,希望引起周边人的注意,与他们开始互动。


明确期

指孩子在7个月-2岁时,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对陪伴的人越来越依恋,一旦看不到就会产生难过的情绪,甚至出现焦虑。他们会用大哭大闹来抗议,还会抓住妈妈的衣物或者紧紧抱着妈妈不放。这是因为他们已非常依赖妈妈,将她作为安全的保障。如果一眼看不到妈妈,就会感到孤独,不再安心玩耍,反之就会很快地平静下来。


交互关系期

孩子长到2岁以后,语言能力得到极大的开发,因为知道妈妈会离开自己,也可以预料她离开的时间,对分离的抗拒感有所减轻,对妈妈的依赖性也相对减弱。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具有察言观色的能力,能够请求妈妈答应自己的条件,让妈妈多陪伴自己,而且能够根据妈妈的反应,来决定自己是否哭闹以及哭闹的程度。他们已变得非常聪明。


怎样与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呢?

对孩子的依恋期,父母的心态是纠结的,一方面希望孩子依赖自己,一方面希望孩子尽快长大。但不管怎么说,父母要珍惜和利用好这段短暂的时光,这有助于提升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孩子在年龄小的时候,总会有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妈妈不能着急或者感到厌烦,对孩子的情绪要及时回应,表示理解并进行适当的安慰。这能让他体会到父母的爱,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从而在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孩子在吃饭、玩耍和做 游戏 的过程中,都会因为做不好而产生负面情绪。在与小伙伴交流时,也会因为不顺利而有失落感。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越不懂得正确宣泄。所以,父母要及时给予他们帮助,通过劝解、疏导等方式,与孩子开展互动和交流,让他们的负面情绪得到发泄,让他们的心情开朗起来。除此之外,父母要进一步培养自己与孩子的感情,使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不管自己有多忙,都要尽可能的陪伴他们聊天、玩耍、做 游戏 ,一起互动。高质量的陪伴,才能让孩子从内心喜欢自己。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脆弱,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而自己又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离开他们。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很爱他,等到有时间就会来陪伴他;还可以告诉他,爸爸也很爱他,喜欢和他一起玩,这样能转移他的注意力,不会再吵着只要妈妈陪伴。这是给孩子做一个榜样,既可以让自己和孩子没有距离,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学会把自己的 情感 表达出来。


对孩子来说,最希望有妈妈的陪伴,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发生自我改变,容易和经常陪伴自己的人亲近。因此,父母如果希望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在依赖期做好陪伴,这会让他们从内心接受自己,进而产生爱和依赖的心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