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伐兵——摘自《善战者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其次伐兵

什么是“伐兵”?“伐兵”不是简单的硬碰硬,不是简单的实力对抗和资源消耗。它强调的是要打就要巧妙地去打,要用智慧去打,要动脑子去打,要发挥自身优势去打,要用最小的成本,去取得最大的收益。

战争既是力量的对抗,更是智慧的较量。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之所以取胜,不是依靠强大的实力,而是依靠战场的选择、战机的把握、战术的灵活以及行动的突然性等等。

亚历山大二世在高加米拉之战中以不到对手一半的兵力,大胜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是因为根据对手的意图,成功地采取了全新的战术。

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坎尼之战中以4万人全歼8万罗马军团,是因为大胆地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围的策略。

腓特烈大帝在鲁特会战中结合了运动、集中、奇袭和打击,一举击破了奥地利军队,奠定了自己一代名将的地位。

毛泽东是一个非常会打仗的人。有人问毛泽东,仗究竟该怎么打。毛泽东说,打仗其实非常简单,就是8个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在你具有优势的战场跟我打,在对你有利的时间跟我打,按你具有优势的打法跟我打,我偏偏不让你这样做。我一定要把你拉到我有优势的战场、在对我有利的时间、采取对我有利的打法跟你打。

毛泽东还说,如果这两句话还不够,就再加两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打得赢的话要坚决地打,打不赢的话要坚决地走;只打那些能打赢的仗,拒绝打那些打不赢的仗;只在对自己有利的领域跟对方打,拒绝在不利于自己的领域跟对方打;只在对自己有利的时间打,拒绝在对自己不利的时间打;只采取那些对自己有利的打法打,拒绝采取不利于自己的打法打。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几句话,把自古以来用兵之法的核心,讲得淋漓尽致。几乎所有漂亮的仗,都是这样打出来的。

孟良崮战役中,张良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机械化部队,全部的美式装备,军官都是黄埔军校毕业并受过美国军事顾问团的训练。整编七十四师又久经沙场,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这样的部队,在平原地区纵横无敌。孟良崮战役之前,华东野战军跟整编七十四师几次交手,但是占的上风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战场在苏北和鲁南这样的平原地区。

粟裕把战场选在了孟良崮。孟良崮地处沂蒙山区,机械化部队寸步难行,整编七十四师重装备的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而华东野战军以步兵为主,山地战、运动战的优势完全发挥了出来。激战三天三夜后,整编七十四师被打掉了。

跟孟良崮战役同时期的还有一场战役,就是西北的三战三捷。

三战三捷是彭德怀指挥的。当时胡宗南25万大军进攻陕北,彭德怀只有25 000人。不仅兵员数量悬殊,而且武器装备差距巨大,共产党军队的武器装备跟国民党军队没法比。

共产党处于绝对的劣势。这样的仗怎么打?

彭德怀怎么打呢?他凭借陕北黄土高原地形的沟沟坎坎,依靠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支持,利用胡宗南急于寻找共产党军队主力决战的心理,以小部分部队伪装主力,在山沟里吸引国民党的部队兜圈子,打起了当时所谓的“蘑菇战”、武装大游行。

国民党的部队被拖了一个多月,精疲力竭,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国民党的军队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处处被动挨打。

共产党却集中优势兵力,抓住机会,一次就打国民党的一个师,甚至一个旅。打完了以后就迅速转移,再找机会打下一仗。最后三战三捷,稳定了西北战局。

孙子说:“敌虽众,可使无斗。”高明的伐兵,可以使对手的优势完全没有办法发挥出来。

战争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巧妙选择战场和打法的艺术。

吴子曾经说:“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

兵力众多的军队,往往要选择在平坦的地形,逼对手进行正面决战,这样自己的规模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使对手的弱点暴露无遗。

兵力较少的军队,往往会选择复杂的地形,同对手打游击战,这样才可以发挥自己机动灵活的优势,同时使对手规模作战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原因之一就在于李德放弃了红军擅长的运动战的打法,跟国民党打阵地战,以堡垒对堡垒,结果正中国民党下怀,使国民党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孙子兵法》的主体部分,阐述的就是如何有效地“伐兵”。《孙子兵法》提出的所有作战原则,包括示形动敌、出奇制胜、避实击虚、任势造势、我专敌分、杂于利害、致人而不致于人等等,都是“伐兵”之法。

用孙子的话说,“伐兵”的核心在于“胜于易胜”“胜已败者”。

如果说“伐谋”“伐交”强调的是最好不用打就能赢,那么“伐兵”强调要打就要巧妙地打,用智慧去打。

如果你能够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对自己最有利而对对手最不利的空间、时间、方式与对手决战,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让对手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你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同样,在商业竞争领域,竞争者必须选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而对手的优势发挥不出来的细分市场与商业模式,来与对手竞争。

用迈克尔·波特的话来说,竞争战略选择的基点,在于所选取的战略能最佳地利用公司的优势并且最不利于竞争对手发挥其优势。

克雷平·涅维奇也说,战略最难的部分,是辨识、开发和利用自身相对于对手所具有的优势。

辨识和利用战略上的不对称优势,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对手的弱点,然后加以利用。将自身这种不对称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在对手脆弱的领域,以使对手为这场竞争付出代价。

明智的竞争者,会吃透对方的特点,找到并利用对方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取胜策略。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在中国市场打败eBay。

了解西方经典竞争战略理论的朋友都知道,西方的竞争战略,基本是以力量和资源为核心来展开的。波特的五力模型也好,资源学派的理论体系也好,都是如此。

本质上,这是一种强者哲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强者为王,你强,我一定要比你更强。

这就使得西方的战略思维经常会强调力量与资源的优势,相信用强大的资源与实力就可以攻城略地,横扫一切对手。

eBay带着雄厚的资本进入中国,并且财大气粗地跟中国所有的主流门户网站都签了排他性广告协议,目的很简单,就是封杀包括淘宝在内的所有本土竞争者。在西方的商业世界里,这显然是一种经典而又屡试不爽的打法,所以eBay来到中国一定是带着必胜的信念。

不幸的是,这次eBay进入的是中国。更不幸的是,eBay这次遇到的偏偏是喜欢武侠小说和太极拳的马云。从《孙子兵法》到太极拳,中国人所奉行的主流战略思维,从来不是强者哲学,而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与西方的战略思维相比,这其实是一种颠覆式的智慧。用马云的话来说,就是倒立着看世界。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如果西方对于竞争的理解就是实力的对决,那么中国人理解的竞争,则是智慧的对抗。

这就有了马云那个经典的打法:免费。

eBay采用的向来是收费的模式,在eBay看来服务收费是天经地义的。美国如此,中国当然也该如此。

马云却打破了常规,出人意料地采取了免费的模式。

在规模与实力层面,弱小的淘宝根本不是强大的eBay的对手。但是免费的策略,却足以颠覆行业的逻辑,使得淘宝与eBay之争,从eBay希望的规模与实力之争,变成了淘宝发起的商业模式之争。

这就是经典的“伐兵”: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身为弱者,我不会在你具有优势的战场与你正面对抗,进行实力与资源的消耗。如果那样的话我就死定了。

我要把你引到对你不利的战场上、采取对你不利的模式,让你的优势根本就发挥不出来,让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就可以为我打败你创造条件。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在阿里生猛的免费模式攻击之下,强大的eBay溃不成军,最终黯然退出中国市场。而阿里,今天已经成为电子商务领域的绝对王者。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所谓的“其次伐兵”,就是在对抗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谋略的运用、战场的选择、时机的把握等,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态势,使对手没有能力组织起有效的反应。

这样就可以规避硬碰硬的直接冲突,可以把双方之间血淋淋的力量对抗,转化为决策者之间智慧层面的较量,并通过运用智慧取胜。

无论是战场还是商场,都是如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