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旅游方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25

魏晋南北朝旅游的种类

在魏晋时期,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寒族士子,都可以在山水中找到自己的“道”。在他们看来,山水有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道德观,又有“归隐山林,回归自然,独善其身”的道家道德观,还有“居静修行,无非般若”的佛家道德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也具备多样化的旅游文化特点。

1、帝王将相的旅游活动

如果在魏晋时期的帝王中寻找一位旅游发烧友,曹操必然是第一名。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虽然多数时候带有作战任务,但面对大好河山时,他的心灵深处其实是一位游者。当他面对大海的时候,他才会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才会在赤壁的战船上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叹。

东临碣石的曹操

南齐皇帝萧宝卷也是个旅游爱好者,可是他的旅游是个劳民伤财的举措。因为他每次出游,总要将沿途的百姓赶走,一路悬挂幔账,并派重兵把守,“东西南北,无处不驱人”。他每到一地,喜欢带着自己宠爱的潘贵妃,与她一起乘坐在巨大的卧舆之中,即使是风雪交加,卧舆中也温暖如春。他每次出游,总会让无数百姓家破人亡,这样的帝王旅游,不要也罢。

2、宗教人士的旅游活动

魏晋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而在古代传播宗教,主要是以僧侣传经为主。僧侣们在传经的同时,也是一种宗教旅游活动。魏晋时期的著名高僧鸠摩罗什从西域来到长安后,依靠精湛的佛学修为,成为传播佛法的主力军。他在中国十二年,游遍中国的山水水,将西域佛教教旨与中国文化巧妙的结合起来,他游历的足迹就是佛法传播的足迹,他也是当时宗教旅游的带路人,引领了无数僧人的效仿。

鸠摩罗什传经

道教中也不乏杰出的旅行家。由于道教相信长生,相信神仙的存在,有许多道教信徒纷纷亲赴名山大川,寻找仙人。写下《抱朴子》的葛洪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旅行家。他一生游遍江南,以行医治病和搜集民间传说为已任,边旅行边修道、行医,并结合一路见闻,写出了《抱朴子》这样对道教产生深远意义的著作。他在全国许多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成为众多传说的发源,不少地方还成为今天的旅游热点。

3、带有特殊使命的旅游

魏晋时期,是文化和科技取得较快发展的时期,也产生了以考察自然、摸索自然规律,更好为人类服务为目的的考察型旅游。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考察水系的郦道元

郦道元出身在一个官宦之家,自幼热爱山水。他曾陪着北魏孝文帝出巡,发现当时很多地理记载与现实不符,于是产生了亲自考察、纠正谬误的想法。他自费亲赴全国各地,对山川河流和购物名胜进行考证,写出了《不经注》,记录了一千多条河流的源头、支流以及流经的地区,对沿崖的风土人情和地貌变迁进行了记录,是一部地理学上的伟大著作,同时又是一篇非常详尽的游记,是后来文人墨客山水游记的开篇巨著。

4、自然风光休闲游

魏晋时期的文人中,很多人为了远离政治,寻找精神支柱,抱着逃避现实,寄情山水的方式来避免灾祸。《晋书》就记载了阮籍“本有济世志,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由是不与世事”的经历,所以阮籍才会“登临山水,经日忘归”。与他同样想法和遭遇的士人非常多,包括陶渊明、刘伶、向秀在内的一大批读书人,都想在山静谷深处寻找自然之道,在山水中领略精神与道的重合。这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

兰亭会

东晋偏安江南,江南在得到开发后,山水更加秀美,更加适合文人雅士的游览。王羲之为首的兰亭集会,可以看成一个士族中的定期旅游项目,他们选中的兰这是一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的风景秀丽之处,所以在王羲之等人看来,此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及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5、普通百姓的旅游

魏晋时期的旅游主要是发生在上层集团之中,但普通百姓也有旅游的需求。他们虽然被束缚在土地之上,没有长途游玩的经济基础,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会借着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他们虽然只能进行小范围的短途游玩,但也算是参予到自然山水之中,也算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三月三出游的女子

普通百姓最盼望的是一些特殊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中,王公贵族会与民同乐,一起在一些特定的场所举办一些祈福活动,这是普通百姓们的狂欢。比如据《晋书》记载,每年三月初三,“朝中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大家不分身份,一起跳舞进河水中洗涤,以求驱灾辟邪。这种盛会对老百姓来说是难得的放松机会,许多百姓家的少年“嬉游河曲,或涣纤手,或濯素足。”他们也在河边嬉戏打闹,也在河边饮下自带的酒水,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