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收考意思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1. 文言文常考字字义

(1)之:1.到。

去 2.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3.指示代词。

这,此。 4.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有时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于:1.介词。

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等。

2.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比”。

3.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方者。

4.动词词头。(3)诸:1.众,各。

2.相当于“之于”。 3.相当于“之乎”。

4.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4)焉:1.于何,在哪里。 2.疑问代词。

怎么,哪里。 (又:疑问代词。

什么。) 3.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4.代词。相当于“之”。

5.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6.语气词。 7.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

(5)孰:1.熟,煮熟了的。同“熟” 2.植物的果实、种子成熟。

同“熟” 3.仔细,周详。同“熟” 4.疑问代词。

何,谁。 (孰与:与。

比,哪一个。

,哪里比得上) (6)以:1.用。

2.率领。 3.认为,以为。

4.原因。 5.介词。

因为。 6.介词。

用。 7.介词。

凭借。

身份,按照。 8.介词。

在。

时候。 9.连词。

用法相当于“而”。 10.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11.通“已”。已经。

(7)发:1.把箭射出去。 (引:量词) 2.出发,派遣。

3.兴起,产生。 (引:发作。

多指疾病) 4.表现,显露。 5.打开,开掘。

(引:花开) 6.发放。(8)间:(读第一声时) 1.中间,期间。

2.近来。 3.量词。

(读第四声时) 4.夹缝,间隙,空隙。 5.间隔,间断。

(引:间或,断断续续地) 6.隔阂,疏远。 (引:离间) 7.秘密地,悄悄地。

(间行:从小路走) 8.置身其间,参与。 (和“闲”同音是) 9.同“闲”,空闲。

(9)为:(读第二声时) 1.做。 (又:治理) 2.作为,当作。

(又:变为,成为) 3.认为。 4.是。

5.如果,假如。 6.介词。

被。 7.句末语气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读第四声时) 8.介词。

给,替。 9.介词。

因为 (又:为了) (10)亡:(和“死亡”中的“亡”同音时) 1.逃亡。 2.出外,不在。

3.失去,丢失。 4.灭亡。

5.死亡。 (和“忘记”的“忘”同音时) 6.通“忘”,忘记。

(和“无”同音时) 7.通“无”。没有。

8.通“无”。不。

(11)是:1.正确。与“非”相对。

(又:以为正确,认为正确) 2.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

(又: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是以;是故:因此) 3.代词。放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复指前置宾语。

4.系词。是。

5.凡是。(12)顾:1.回头看。

2.关心,照顾。 (引:思念) 3.探望,拜访。

4.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5.副词。反而,却。

(13)虽:(和“虽然”的“虽”同音时) 1.虽然。 2.即使,纵然。

(和“唯一”的“唯”同音时) 3.通“惟”。仅,只有。

(14)去:1.离开。 (引:过去的) 2.除掉,去掉。

3.距,距离。 4.前往,到。

去。

(和“选举”的“举”同音时) 5.通“弆”。收藏。

(15)实:1.财物,物资。 2.果实,种子。

(又:结果实) (其实,古今异义。古义,它们的果实;今义是副词) 3.坚实,充满。

与“虚”相对。 4.实际,事实。

(又:诚实) (又:证实) 5.实在,的确。 6.通“寔”。

是,此。

2.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 古文常识

古文常识!!!!

悬赏分:3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7 天 17 小时

1.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鸟"有关的完整的语句

_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春风"有关的完整的语句

_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沙漠"有关的完整的语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下面一段话,写出与只意思相对应的古诗.

在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人们畅饮屠苏酒,好象春风拂面,感到丝丝暖意.大年初一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家家户户都把旧春联拿下,换上新的,希望它能带来一年的好运气.

爆竹声声辞旧岁

百姓融融具三牲

初日不及人声早

破旧立新忙贴红 <;王安石<;元日>

5.<;小石潭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潭中的游鱼,其中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静态描写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6.鲁庄公在接见曹刿时所说的一番话语中,:“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几句表现出他是个见识短浅的人.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现作者虽年老体衰,但保家为国壮志不已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8.<;小石潭记>;中,从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请写出三个与舌头有关的成语

唇枪舌剑 舌战群雄 巧舌如簧 鹦鹉学舌

10.在横线上填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一组字,完成成语.

承前启后 扶老携幼 冷嘲热讽

龙争虎斗 高瞻远瞩 逆来顺受

抛砖引玉 舍近求远 聚精会神

汗~~这些题目我都会做

4. 文言文文学常识

测试要求: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2、理解课外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文言翻译4、常见实词5、常见虚词6、默写课文或片断.7、正确朗读或断句.文言文翻译(一)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一般做到“信”、“达”即可.(二)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译准重点字词.(三)文言文翻译五字法: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时间名词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3、删 古文中有的虚词现在已不用,不译也不影响表达,可删.例发语词“夫”,相当于顿号的“之”等.4、换 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例:“岁赋其二”中“岁”换成“年”.5、调 古汉语的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须调整词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

5. 跪求中学文言文作为常识积累的文言文词语 文言文大虾进

【文言文常识类】:

山南水北谓之阳--“渭阳”指渭河的北岸;

伯仲叔季(表兄弟排行);

公侯伯子男(爵位的排序);

古代以右为尊;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黄泉:地下的泉水;

广袤:面积大,东西为广,南北为袤;

五侯九伯:泛指天下诸侯;

太牢:祭祀用的牛羊;

平旦:天亮;

战争性质:征、伐--正义之战;侵、袭---非正义之战;克--战争艰苦;

【单个字义】

间:隔些时候;《陈涉世家》

旬:十天为一旬;

购:悬赏征求;

毙:倒下去;死亡;

涉:淌水过河;

疾:憎恨;---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国。《左传.吕相绝秦》

贰:最早是“副”的意思--贰车九乘(指副车)《周礼.秋官.大行人》。后引申为“不专一、不一致”--法不贰后王(不一致)《荀子.王制》,又有“同时从属于两国”的意思--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于己:在从属于原来君主的同时又属于自己。)

羹:带汁的肉。不加调五味(五味:梅、盐-yan是盐、醯-xi就是醋、醢-hai是肉酱、菜)的叫大羹。上古祭祀时一般用“大羹”。

暂时这些。。。等会儿再来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