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红楼》|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第三回的回目,在不同的《红楼梦》版本里有不同的说法:庚辰本里的第三回回目是“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甲戌本里的第三回回目是“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

部分红学者们认为,甲戌本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红楼梦》手抄本,再加上庚辰本回目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的“抛父”一次并不符合林黛玉主动抛下林如海投奔荣国府实际情况,故第三回的回目多以“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呈现。

但是甲戌本回目里的“收养”二字,着实有凄凉之感,林黛玉虽失母在前,但仍有一父,也还不至于到了没有贾母的“收养”就活不下去的境遇。所以这也是我更喜欢庚辰本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的回目的原因,虽林黛玉不是主动抛下父亲进京的,但文中也有提及林黛玉“弃父而往”的词句,所以“抛父进京都”说法也未尝不可。

这里再话外音一句:《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1000个读者眼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著作,不同的人读它,也都会有自己的见解。这也是不断读《红楼梦》、不断解《红楼梦》、不断听名家学者解《红楼梦》的乐趣所在。

不管是庚辰本还是甲戌本,回目都说了一件事情:贾雨村重新谋到了一个新职位,林黛玉进京投奔荣国府。上一回说了,贾雨村是林如海为林黛玉请的家庭教师,因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病逝,故家教暂停。这一回便顺着贾敏病逝这条线继续说,贾敏的母亲贾母听说女儿病逝的消息后,准备遣人把林黛玉接到身边去。后面再描写三春姐妹的时候也会提及,贾母喜欢女孩子,荣国府里不仅有迎春、探春,还把宁国府的惜春也接到了身边养着。所以这里也就解释了贾母为什么执意要接林黛玉去荣国府了。

上回末尾留了一个悬念,有人从背后叫贾雨村。这回开头便解开了谜底——原来是一个叫“张如圭”的人。《红楼梦》里人物的名字都是值得揣摩的,“如圭”谐音“如鬼”,可见这个人应该不是什么正派人物;对于这个人的介绍只有一句,就是当时和贾雨村一起被参进而革职的同僚之一——果然不是什么好人。

那么他的出现是为何呢?是为贾雨村带来“好消息”的:“都中奏准起复旧员”,就是说过去做过官的,现在可以重新启用了。也不知道这条规定是哪个昏官下的,正随了贾雨村张如圭之类“如鬼”的人的愿了。

在场的冷子兴也是贾雨村的酒肉知己,便支了一招,让贾雨村找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看看有没有复职的门路。这就和贾母召唤林黛玉这条线衔接上了:林如海为报答贾雨村对林黛玉的训教之恩,写荐书一封,让贾雨村带着荐书和林黛玉进京,一方面劳烦贾雨村远送林黛玉入荣国府,另一方面助贾雨村托贾政的关系谋个职位。

贾雨村自然是喜不自胜的,但他不仅没表现出来,还故意问林如海“令亲大人现居何职”,就是问贾政现在是什么职位,其实在上回冷子兴就已经给贾雨村把荣国府上上下下的主要人物简单介绍过了。贾雨村揣着明白装糊涂,奸险小人嘴脸无敌了。

贾政,我们通过上回知道的,他是贾母的儿子,宫中贵妃贾元春之父,《红楼梦》男一号贾宝玉之父,是荣国府除贾母之外的最高掌权人。本回又通过林如海之口向读者介绍了一遍: 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胡适认为,贾政的原型是曹雪芹的父亲(也有说是叔父)曹頫,曹頫是康熙爷的侍卫曹寅的嗣子,内务府员外郎,曹家最后一任江宁织造主事。和林如海描述下的贾政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不得不说贾雨村这个人的贵人运还真是满不错的,先有甄士隐的救济助他进京赶考,后又林如海为他举荐。只可惜一个人人品不行,光有才干又怎样呢?

林黛玉马上要动身进京了,临走前洒泪拜别林父,她原是不忍“弃父而往”的,奈何贾母执意要她务必前去。于是贾雨村和林黛玉便乘舟而去了。

到了都中,“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至荣府的门前投了”,毕竟复职是贾雨村进京头等大事,林黛玉暂且一放,先把官职谋了再说。

贾政看了林如海的书信,“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觉得贾雨村是他最喜欢的那种读书人,便“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给了贾雨村金陵应天府空缺出来的一职。 “轻轻”两字用的极好,普通老百姓寒窗苦读才有机会争取来的,在贾政这里,“轻轻”便能为贾雨村谋得,可见那时的官场,映射的现实中的清政府已经腐败到何等地步了。

接下来便是重要的出场环节了——林黛玉入荣国府,第三回(上)回味结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