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丨为什么萨特说“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以下出自对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的理解。

关于这句话,我个人有两种理解,不过我更偏向第二种。

下面给出这句话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出现的语境,原文如下:

为什么“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

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的意识,“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也就是处在自我的反思意识之外。

用一句中国的古话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关于存在主义,萨特说:“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学说,并主张每一真理,每一行动,都包含有人类的背景和人类的主观性在内。”

萨特的存在主义使用的是现象学的方法,认为现象就是存在、本质的直接显现。而意识是使存在本身显现为现象的存在的条件。“意识不是被称作内感觉或关于自身的认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而是一种主体的超现象存在维度。”

因此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是以意识为出发点的,不过他把意识分为两种, 一种是反思意识,一种是反思前的意识。

任何反思都将反思意识指向他物,以自我和对象的分离为条件。 它以主体为起点,但所意向的对象则是主体以外的客体,而不是主体自身。意识发源于我,内在于我,但其对象却超越了我,不再是我。也就是 反思意识不能确定自我的存在。

而反思前的意识也叫“纯粹意识”,才是第一性的。作为第一等级的纯粹意识,是一种没有人称的超越意识,它仅仅是关于某个事物的意识,而其自身当中并没有一个先验的、实质的内涵,而所谓的 自我则仅仅是反思意识,也就是第二等级的意识的产物 。因此,想要认识到自我意识的存在,必须依靠纯粹意识。但是 这种纯粹意识本身,因为没有进行反思,又是认识不到自己的。

也就是说,虽然我能意识到别人的存在,但是我却不能确定我自己意识的存在,因为我就是用这个意识意识到的。也就是所谓“当局者迷”。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他人来意识到我的存在。 由于他人意识的出现,自我意识才会发生,也就是“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假如我通过锁孔偷窥别人,因为我注视着别人,我就把别人当成了意向对象。这时我听见了后面的脚步声,感觉到有人注视我,“羞愧”向我揭示了我。正是我感到他人有可能注视我,我才会注视自己,感到了自我的存在。这就是“旁观者清”。

“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也就是说, 人可以看到自我以外的东西的存在,但却始终通过别人的视角来看到自己,人需要以他人来发现自己,使我认识到自我的存在。 全句的意思就是:我正在进行看的活动,但是我知道我自己在看,是因为我从别人的眼睛里看到我的存在,因此我才能肯定我的存在。

这里的“人”是指人的本质。 “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也就是处在人的本质之外。

萨特主张 “存在先于本质” 。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

在萨特的本体论中,他区分了两种存在—— 自在存在 与 自为存在 ,自我意识以外的,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即“自在存在”,而人刚出生时就是这样一种“自在”。自在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也没有目的,纯属偶然和荒谬的,它是一片混沌的巨大虚无。也就是说人刚开始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人还不具有“人”的本质。

因为人最初作为自在是不具有本质的,人如果想要认识事物,使事物进入自己的意识,就得使背景虚化,凸显自在。这就是虚无。

“自为不是别的,只不过是自在的纯粹虚无化”。人把外部世界“自在存在”虚无化为“自为存在”的过程,也是人对自身既定存在状态的改造过程。

“消失在自身之外”指的是人对自我虚无化的过程。 人在外部世界的“自在存在”虚无化的同时,也在把既定的“自在”的自我虚无化,看到自己所欠缺的部分,通过对生活的改造和实践,来不断实现自己新的可能性,使其本质更加丰富,也就是使“自为”的变动的自我得到实现。“自为永远是悬而未决的,因为他的存在是一种永恒的延期”,所以人总是处于不断地超越、创造中。 自为作为存在的缺乏总是追求、趋向存在,这种不断地追求和趋向使自为(人)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和世界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

“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也就是说, 人的本质始终处在自身之外。 人因为自身存在的缺乏,而始终趋向存在。因此把自己投入世界当中,认识世界,超越自身,使自身趋向一个完满的存在。

就我个人来说,根据上下文的关系,上一句很明显和下一句应当是一个意思,都是用来表达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特征,只是作为不同方面的表述。因此,我个人更偏向第二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