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勤恳恳”的宋太宗,为何在抵御外敌时,漏洞百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5
纵观宋太宗一朝,在文治方面,对文人来说,可谓是他们的春天。宋太宗时期,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迅速增加,考中的人,不仅起步高,而且晋升速度也快。更有甚者,太宗在位时,出任地方官的文人,可以直接向皇帝禀报事务。所有这一切,都为文治天下打下了基础。

但是,宋太宗很是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将军权紧紧握在手里。那这样做又有何利弊呢,几个战例就可以说清楚了。

平定北汉对于宋太宗来说,恐怕令其一生都骄傲的战役就是北伐太原了吧。太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一生的痛,赵匡胤穷其一生,三次征伐,均以失败告终。宋太宗即位之后,就下定决心,攻下太原。

当时据守太原的是北汉刘继元,太宗为了打好这继位以来的第一仗,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御驾亲征。当众将士听说太宗御驾亲征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雄赳赳、气昂昂的就出发了。身在北汉的刘继元此时就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忙向辽景帝求助。唇亡齿寒,辽景帝于是迅速出兵,结果和宋军在石岭关撞上了。在石岭关,耶律沙部被宋将郭进击退,北汉等待援军的计划就此终结。

等到宋太宗御驾亲临太原城下之时,围攻太原正式展开。宋军从四月底到五月初,对太原城进行猛烈攻击,因为太宗驾临,所以大伙都积极心高涨,想要在太宗面前表现一下。结果北汉就在宋军这种猛烈的攻击下最终臣服。

在平定北汉的战役中,太宗趁着国力还算强盛,御驾亲征。这不仅激励了众将士的积极性,使大家在此一战中,全力以赴,最后终于拿下北汉。而且经此一战后,也给了辽军一个下马威,让辽军不敢轻易再侵犯北宋。

太原一战以后,宋太宗也许是兴奋过度了,提出了“北伐燕云”的不靠谱决定。当时大家在经历了平定北汉一战后,军队迫切需要休整,而且这次这么大的胜利,大家都翘首以待,希望宋太宗及时论功行赏。没想到他连个休息的机会都不给大家,更何况论功行赏呢,无奈大家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行军。

在幽州城西边粱河一带,原本将幽州城围的水泄不通的宋军在这里遇到了耶律沙率领的宋军。宋军见是之前被他们打败的耶律沙部,于是轻敌了。在他们追击耶律沙部过程中,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率领的援军突然杀出,打了个宋太宗措手不及。于是宋太宗急调攻城部队前来支援他,结果攻城部队一撤,据守幽州的韩得让和耶律学古也从幽州城冲出,四路夹击宋军。宋太宗最后侥幸逃脱,高粱河之战惨败。

在这场战役中,太宗没有让原本就困乏疲倦的宋军好好休整,而是贸然继续围攻幽州。而且在此战中,他还有个缺点,就是轻敌,导致的最终后果就是兵败高粱河,刚刚树立起来的对辽的威严瞬间垮掉。

后来在雍熙北伐战役中,本来打算继续御驾亲征的宋太宗,最终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放弃了奔赴前线,而是选择坐镇京师,对前线将领进行调遣。他的这种做法,就是所谓的“将从中御。”

宋太宗当时将宋军分为三路大军,分别为东路军、中路军、西路军。当时太宗的部署是东路军为主力军,约十万,缓慢前行,拖住辽军主力,负责进攻幽州。中路军负责阻断辽军增援西部的通道,孤立代州以北各郡。西路军则出雁门关,攻击代州各郡。

在此战中,潘美率领的西路军一路过关斩将,战功连连。中路军也在田重进的带领下赢得飞狐口之战。反观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因为严格遵循宋太宗给予的作战方案,持重缓行,吸引辽军主力。但就是不主动进攻,而是等待与中路军和西路军汇合后一举拿下幽州城,从而失去了宝贵的作战机会。

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因为一直按兵不动,所以粮草很快消耗殆尽。最后无奈只得违背宋太宗旨意放弃近在眼前的涿州,南撤到雄州筹措军粮。南撤到雄州后,太宗又派人来命令曹彬继续按兵不动。这就使得辽军有了喘息之机。

反观辽军,一方面在萧燕燕和辽圣宗的带领下,对中路军和西路军进行抵御,另一方面,耶律休哥终于趁着宋军按兵不动的时候,等来了援军。而且耶律休哥还假装弃涿州城而去,实际上将城中物资销毁殆尽。宋军以为轻松拿下了涿州城,结果最后发现是一座空城。

曹彬率领的宋军,粮草不济,人困马乏,无奈决定再次南撤回到宋境。没想到辽军将领耶律休哥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趁曹彬南撤之时,在岐沟关将曹彬率领的宋军击败。可怜此前小心谨慎的曹彬,在这次战役中,却输的惨不忍睹。

中路军和西路军也开始后撤,当时宋太宗再次下达命令,让西路军的潘美和杨业护送寰、朔、云、应四州百姓撤退。这项任务本来就很难完整,杨业好不容易提出一个可行的办法,结果还被监军王诜否定。被逼无奈,杨业只能正面出击,后来杨业寡不敌众,退回陈家谷时,本来说好的在陈家谷接应的王诜,怕杨业抢了功劳,竟然撤兵了。可怜杨业,最终战死。

杨业战死,不仅让北宋失去了能威震辽国的一员大将,也标志着宋太宗雍熙北伐的完全失败。自此之后,宋朝对于辽国,就进入到全面防御阶段了。而后来宋太宗对于西北李继迁的围剿,也是让宋太宗头痛不已,最后也没能完成围剿李继迁的任务。

总的来说,宋太宗一生热衷于征战,对于军事方面的事,一直勤勤恳恳。但除了平定北汉一战感觉有点意思以外,其余的战役要么就是失败,要么就是差强人意,漏洞百出,终究还是拿不出手。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宋太宗实行的“将从中御”的政策将军权紧紧的握在自己手中,不能很好的放权给战场上的将领。战场上战况千变万化,需要实时调整策略,而太宗紧握军权不放,这就导致兵将们很被动,最终导致失败。第二,让文臣去守边,也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比如害死杨业的王诜,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这些 历史 故事是我最近在读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宋帝国三百年》中的故事,很不错的一本书,可以看一下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