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3

1. 诸葛亮《诫子书》译文、解词

原文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暴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龄随着光阴飞逝,志向随着年龄消退,最后精力衰竭学识无成,大多以不能承接先世的志向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吗?那时候再有想法学习哪来得及啊!

注释

(1)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泊(澹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6)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广才:增长才干。

(10)淫(yín)漫:过度怠慢。漫:怠惰,淫:过度。

(11)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12)险躁:暴躁、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与:跟随。

(15)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16)日:时间。

(17)遂:于是,就。

(18)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9)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20)穷庐:破房子。

(21)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22)接世:接触社会,为社会所用。

2.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扩展资料: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诫子书

3. 文言文 诫子书 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

4. 诫子书简单翻译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题目是后人加的)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注释⑴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⑶行:操守、品德。

⑷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⑸明志:表达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⑺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韬(ta-o)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淫,过度 ⑽励精: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⑿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⒀驰:消失、逝去。

⒁日:时间。 ⒂遂:于是,就。

⒃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⒄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⒅穷庐:破房子。

⒆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⒇才:才干 意与日去:意: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愿 行: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

三人行:同行。 意:意与日去:志愿。

宾客意少舒:心情。 志:非澹泊无以明志:志趣。

志虑忠纯:志向。

5. 诫子书翻译

您好!原文: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6.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扩展资料: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诫子书。

7. 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文

原文: 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 朝代:三国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