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仪式感,为孩子注入归属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1

上周,蛋蛋放学回来后,突然瓮声瓮气地问我:“妈妈,为什么你送我上学都不抱我一下?”对于蛋蛋的问题,我感到很好笑,想着他又是从同学那学来的。结果还没等我问,他就像倒豆子似的噼里啪啦说一大堆:

“琪琪每天上学,她妈妈都会抱抱她,还会说宝宝加油,你都从来没有对我做过,我也想要……”

听完我就乐了,感情这小屁孩还矫情上了,想要我送他上学时抱抱他,这整的有点娇气了。后面我转头就把这个事,告诉了几个闺蜜,想和她们一起吐槽下蛋蛋。其中,一个朋友提出了关于仪式感的话题:

“和我女儿一样,这个事难听说是矫情,好听了讲就是生活的仪式感,看你怎么定义啦。”

听完朋友的话,我不得不重新看待蛋蛋这个要求。因为说实话,我是一个对仪式感比较“淡薄”的人,一般只会在乎节日以及生日这样的重要日子。但既然娃有这需求,我也想尽我所能去尝试一下。

后来,有一天我终于鼓气勇气,在校门口学着琪琪妈妈那样,抱了蛋蛋一下。当我笨拙地伸出手的时候,蛋蛋快速地回抱我,还搂的紧紧的,甜甜地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

那一刻感觉很暖,也明白了他要抱抱的初衷,这种互相爱着、在乎著的感觉,感受过一次,真的会想要再一次再一次……一个简单的抱抱,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充满了幸福感的小仪式。有了这种仪式感,也让这一天变得格外不同。

仪式感,提升孩子的幸福度

村上春树说:“仪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实某种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仪式感。收藏娃掉的第一颗牙齿,纪念这一重大时刻;精心准备孩子的入园仪式,来让他记住这精采的瞬间;设定家庭特殊节日,比如读书日、玩偶日、糖果日;给孩子亲手做生日蛋糕,制作家人专属水杯……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仪式感,都会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光亮,填满了他们心中对爱的需求,对幸福的追求。记得看一档节目时,黄圣依展示父母为她记录的成长纪念册,一张张翻下来的时候,真的有被父母的用心感动到。

厚厚的记录册,细致地记录了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细致到黄圣依什么时候长了第一颗牙,什么时候讲第一句话,还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和难忘瞬间……都一一被父母记录下来。可以想像,当已亭亭而立的黄圣依与父母,一起翻看成长记录册时,心情又是怎样的激荡和感动呢~

小小的记录本,满载的都是父母的爱与用心,也成为孩子幸福感的来源。所以,你能小看“记录成长瞬间”这种仪式感么?当然不能!这个简单的动作早已被赋予了一种“爱”的特殊意义,成为孩子与父母之间一种永恒的情感覊绊。

记录的背后,是爱的联结,是幸福的延续!生活中,父母要努力给孩子一些仪式感,让他们体验到被爱的幸福感!

仪式感,为孩子注入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在意家长的“抱抱”,除了幸福感,也与孩子的安全感有关。因为好的仪式感,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安全感。他们会在这种仪式感中获得情感的满足,以及提升自身对安全感的满足系数。

记得何老师主持的《儿行千里》节目中,有让离家在外的学生们,谈谈生命中最重要的仪式感。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女孩说,她妈妈会要求,每天出门前,都要和家人拥抱一下。

刚开始,小女孩与大多人一样觉得难为情,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 。妈妈这样回答道:

“因为要珍惜每次和家人拥抱的机会。要让彼此知道,我们互相在乎对方。有个在特定时间的仪式,会让这个时刻和这个人,在我们的心里变得更加重要。”

是啊,看似简单的拥抱,其实深藏的是家人间满满的爱与在乎。因为爱与在乎,才会重视与你的每一次分别,哪怕只是出个门,我也格外珍视。这些简单纯粹的小细节,也会因为一次次的重复而变成家人间的一种默契,被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

以至于往后每个难挨孤单的日子里,想起这些“拥抱”,心里也会觉得格外甜,并获得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恰如心理学博士Barbara Fiese研究「家族仪式传承」后得出的结论——家庭中的仪式感,会浸透到孩子的血肉中,让他们充满归属感、安全感和目标感,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不感到孤单。或许这就是家庭仪式感的终极奥秘,会给人坚定的力量,指引你向前!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其实也是生活的仪式感。仪式感,从来不是一种矫情,而是一个幸福家庭的标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感知幸福的能力!

希望大家都能制造出专属于自己家庭的仪式感,提升家庭的幸福度。同时,让我们一起用仪式感来点亮孩子心中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幸福,并学会创造幸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