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圣治章第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孝经·圣治章第九》之七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共学《孝经•圣治章第九》:“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父子之道,天性也”: 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是出自人类天生自然的本性。

唐玄宗注解:“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常道就是永恒不变。“加以尊严,又有君臣之义”,外加上父亲要教导孩子尊严和道义,因此父子间除了父子有亲,又包含着尊严和道义,又有君臣之义。“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续是继续、延续。玄宗注解得很简单:“父母生子,传体相续。”就是父母传一个身体给你,你能够延续下去。上以承祖考,下以传子孙,人伦之道,家族的绵延,莫大于此。

讲到这里会想到孟子的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多人完全无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这句话是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娶妻应该必须禀告父母,可是“舜之不告而娶”,因为禀告了父母就娶不到妻、得不到子了,就断绝了后代的奉祀。因此,这句话是孟子为舜不告而娶做解释。

至于不孝有三具体是哪三种,孟子没说,但《孟子·离娄下》说的却是不孝者有五:I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好勇斗狠,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这里面不孝并没有提到无后。因此,近现代有人根据上下文,将“无后”理解为舜不告而娶,是没有尽后代禀告父母的责任。但东汉的经学家赵岐所做的《十三经注疏》明确说:“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提到“绝先祖祀”四个字,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娶无子是很大的不孝。因为早在西周,汉族人民就确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为核心的信仰。在传统汉族人看来,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血脉代代相连,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于宗祠之中,香火不灭,这就是汉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因此,若从那一代孩子断绝了对祖先的祭祀是很严重的。电影《寻梦环游记》说,墨西哥人认为人的死亡有三次,一次是肉体,第二次是他的葬礼,社会上的他死了,而第三次才是真正的死亡,就是一旦世间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亲人也离世,那么逝者便会在亡灵世界里消失,这是永远死了。在传统汉族人看来,无人祭祀的人死后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宁,处境是非常悲惨的。因此,绝先祖祀就是很大的不孝。你的祖宗家族从你手上全断绝祭祀了,父祖先人都无人祭祀了,这是大不孝,这是“无后为大”的缘由。我们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变淡薄了,都是一家三口关门过自己的日子,能照顾父母好像都不错,都活自己,很少有人想到祖先了。就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也讲究“兴灭国,继绝世”。过去历史上的诸侯国,当其中一个国家快要灭亡了,乃至已经灭亡绝后了,其他的国还要找到这国家的后人,扶助他起来复国。这个国家即使已经绝了后人,也要想办法把这个国家远支的宗亲找出来,封一个地方,表示这个国家后代仍在,可以祭祀先祖。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国际政治的精神。周武王伐纣,他虽然灭了商,但还会把殷商的后代封到宋国,让他们保留祭祀祖先。甚至在民间,如果人实在没有儿女,中国人也讲究“过继”一个,这也是“继绝世”,就是为避免“绝先祖祀”,避免自己的祖先无人祭祀。因此,祭祀祖先就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在这个背景下才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续莫大焉”。

我的老师在谈到“续莫大焉”时指出,“续”不仅仅指传宗接代,更重要的是,子女要把人的内涵接续下去,把天地之性人为贵的那个人性延续下去。身体的传续只是一个载体,相续是借这个身体行天地之德,行圣人之道,把祖先的德行传递下去,这叫“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父母对待儿女既像尊严的君王,又是慈爱的亲人,两重份,恩情没有比这个更厚重的了。父子有亲是天性,但父亲又必须扮演严君的角色,教子女学习道义,唐玄宗注解特别说:“恩义之厚,莫重于斯!”小时候我们犯错误挨打,总觉得父母狠心。等我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打骂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件很难受的事。爸妈也不是精神病,哪有人整天在外面辛苦,挣钱给你用,用全部的力量爱你还要打骂你的,谁不愿意和自己爱的人和和睦睦的。父母累了一天,回到家里,谁不知道喝喝茶水跟家人说说笑笑这样的日子好。可是面对孩子学习、处事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就是要拿出家长的威严来,冒着被孩子不喜欢甚至痛恨的危险,批评教育孩子。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天性,但因为爱还要严厉地教他,因为父母不仅是爱与你相守的此刻,而且是爱你一生,担心自己离开的时候没人照顾你,就必须教导你。这一教就让孩子不喜欢,教出多少冤家。所以,父母是真不容易。我有一个朋友,在工作单位做小领导,很有工作能力,可是他说让他人生感到最没有尊严的是教儿子的时候,儿子对着他大喊大叫。他说到此处很难过,还会检讨说,自己的教育方法可能不对。其实,通常情况下,你喜欢一个人比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珍爱他,你就很难能威严地对待他。但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就会这样做,又爱又严。因为太想让孩子好,这种愿望已经超出了他对自己生命苦乐的一切诉求。所以他一定要教你,一直为与你准备,严厉地对待你,是希望他未来与你生死离别的时候可以放心你。这种厚重的恩义,只有在父子之间体现得最为深刻。“君亲临之,厚莫重焉”这句话非常感人。生命中有这样的人,用一生关怀我,亲我爱我,严我教我,贫病老死都不改变。我们很多年轻人在人世间苦苦找寻真爱,其实,始终如一爱你的人,就在你身边,就是你的爹妈。儿女再怎么差,父母都视为珍宝,疼我爱我胜过他们自己。生我养我,盼我成才。所以,做人一定要知道父母的恩德,体认父母的恩德。很多人就是睁眼瞎,父母这么努力都看不到眼里,别人对自己好一点却感恩戴德。念父母的恩德,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思考,也是人生最美的、最有幸福感的、最智慧的一个思考。一个孩子,不培养他看父母恩德的习惯,就会随顺习气,养成看父母过患的习惯。对父母这样特殊的人,孩子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去观察,一点儿也没有好处。因为父母要教,要严,拂怒了我们想放逸自己的心理,我们就与父母顶撞,那谁不顺着你谁就是坏人,出门与师长顶撞,工作与领导顶撞,一生都活在与人的对立中。因为父母这么伟大的爱也无法温暖他,他都无法感受,那意味着他迷失了本心。“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像被火烧过的种子,再怎么努力学习技艺,也就是苟活而已,难成大才。儿女相比于父母真的是两类人,我们起心动念都是私欲,而父母面对儿女都是爱子女的慈悲。所以,一定要在每一件事情上揣摩父母的心意。我的老师说:“对父母这么殊胜的人,凡庸作意是我们最大的损失,胜解作意才有最大的好处。”《孟子•万章》上说:人少,则慕父母,小时候,我们总是思慕父母;知好色,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姑娘;有妻子,则慕妻子,眼里只有妻子和儿女;仕则慕君,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只盼领导能重用,得不到赏识便内心焦急。“大孝终身慕父母。”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舜是这样的,周公也是如此。

唐玄宗的注解说:“万物资始于乾,人伦资父为天。”父就是人类的乾,就像天生万物一样生我。五伦最重要的就是父子。五伦关系可分为绝对的关系和相对的关系:绝对的关系,就是父子、兄弟,这就是天伦,你改变不了的。相对的关系,如夫妇不和可以离婚,工作不好可以辞职,朋友反目可以绝交,是你可以改变的。五伦中,父子是最稳定、最根本的人伦,在人伦关系中最亲最厚。

俗话说:“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在古代老虎算是最凶猛的野兽了,打老虎要玩命,需要配合信任,兄弟配合最好;上阵打仗,属下要完全服从上级的命令,所以,统兵的是父亲,属下是儿子,例如杨家将,发出的命令是最能够保证执行的。不过,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很多父子之间的命令可能就变成最不能保证执行的了。“君亲临之,厚莫重焉”一个父亲,爱儿女,这是亲的角色;教儿女,尊严道义,他又必须扮演君的角色,所以“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思考题

1. 您怎么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提到“绝先祖祀”四个字,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娶无子是很大的不孝。因为早在西周,汉族人民就确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为核心的信仰。在传统汉族人看来,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血脉代代相连,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于宗祠之中,香火不灭,这就是汉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因此,若从那一代孩子断绝了对祖先的祭祀是很严重的。

2.为什么圣人能做到终身慕父母?

五伦最重要的就是父子。五伦关系可分为绝对的关系和相对的关系:绝对的关系,就是父子、兄弟,这就是天伦,你改变不了的。相对的关系,如夫妇不和可以离婚,工作不好可以辞职,朋友反目可以绝交,是你可以改变的。

五伦中,父子是最稳定、最根本的人伦,在人伦关系中最亲最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