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TED,写感想(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这是第三个十二天,每天听TED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知道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一周期听的TED介绍如下,感兴趣朋友可以点开链接观看。

题目1: 群体性孤独

现在随处可见低头族,手机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地位。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坐在我旁边玩手机。我们可以同在一个地方,但心理距离却可以很远。

演讲者就是针对这一现状展开。在1996年,演讲者庆祝科技发展带给人们生活改变,在2012年,演讲者开始呼吁人们思考如何正确对待科技。是什么让演讲者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演讲者认为,科技让我们可以和他人保持随时联系,但同时它让人与人间的真正了解变得困难。

我们都知道通过聊天工具,我们可以编辑自己的话,我们发给别人的话往往经过仔细思考。在实时交流中,我们没有那么多思考时间,说出的话当然是自己当时的真实想法,而这恰恰更能展现一个真实的人。也因为面对面交流不可控性,让很多人害怕面对面交流,在演讲者看来,这也反映出人们没有信心获得他人理解。

此外,演讲者认为,社交媒体让我们不能学会独处,只要是一个人,就会想各种方式与外界建立联系,似乎独处是一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演讲者看来,一个人学不会独处,就要学会忍受寂寞。

那么怎么解决社交媒体带给我们的问题呢?演讲者认为:

1. 开始学习独处。古人就有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在现代也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

2. 在家庭中开辟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只准面对面交流。

3. 给自己留有独自思考的时间。

4. 倾听他人,展现真实的自己。

听完整个演讲,还是比较有感触的,我想,一个人若学不会独处,就永远不会变得强大。

题目2: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生活中,总会被人问到你从哪里来。在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习俗,语言都有差异,人们也喜欢给不同地方人一个标签。演讲者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人们更多在意的是她来自哪个国家。

但是演讲者并不认同通过国家来介绍她的方式,但是她又说不清楚哪里不对,直到有一天和另一位作家聊天,她意识到了这种说法缺陷在哪里。通过国家去介绍一个人,这里有一个假设,就是认为国家是不变的、一直存在的,但事实上,世界上有国家诞生,有国家的消亡,所以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

在演讲者看来,历史、文化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国家是被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介绍自己来自哪里呢?

演讲者认为是我们的经历决定了我们来自哪里,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1. Rituals. 在哪个地方你进行过自己日常生活。2. Relationships. 哪个地方有可以对你情绪产生影响的人. 3. Restrictions. 在哪个地方因为生活受到了限制,导致你离开它。这能帮助人们把关注点从你现在在哪,转向了为什么你离开过去的地方?

演讲者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去判断你来自哪里,更容易把我们带往真实的生活,我们也更容易发现那些通过国家判断,和我们不同的人,其实有着相似的经历。

另外演讲者提到我们很难回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因为那里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我们也在改变,你已经很难融入到那种生活去了。这部分虽然说很少,但还是很有感触的,有时候你只能选择往前走,因为你没有退路。

题目3: 婴儿令人惊奇的逻辑思维

在很多人看来,婴儿没什么逻辑思维,但是演讲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却展示出了婴儿已经具有了根据少量数据做推理的能力。

在第一个实验中,婴儿可以根据蓝色的球是否是随机选取,来判断黄色球是不是能捏响,而在第二个实验中,婴儿能够判断出现问题的是玩具还是自己,来选择换玩具还是求助他人。

因此,演讲者认为,婴儿比我们理解的还要知道的多,应该投资婴儿,他们才是未来。

我对于第二个实验比较感兴趣。婴儿发现自己不能让玩具响,当他通过观察发现,有些人可以让玩具响,有些人不可以,他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了,这时他就会求助身边人帮助。但若观察到别人也有这样问题,他会认为是玩具出现了问题,从而选择换个玩具。

由这个实验,我想到问题出现之后,正确归因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问题是你自己造成的,你却把原因归结到外在事物上,那就会放弃自我改变,问题当然得不到解决。同样如果问题是外在原因造成的,你却花太多时间在找自己问题,也会延误时间,这个时候你应该是“换个玩具”。

那么怎样做到正确归因呢?像实验所示那样,看看别人能不能做成功,会给我们启发。若别人能成功,那自然是自己问题,观察别人,向别人求助,阅读相关书籍,都是我们改变自己的方法。若别人也都这样,那很大可能不是我们原因,放弃自我怀疑,转向更值得投入时间的事情上,是更明智的选择。

题目4: 工作中的鸡群效应

什么是鸡群效应呢?原来一项实验表明,要提高鸡的下蛋产量,不在于那些明星鸡(特别能下蛋的鸡),甚至鸡群中个别的明星鸡,会较低整个鸡群的产量,可这和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工作环境中,提高整个公司效益的不在个别的明星员工。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明星员工往往更在意个人的成功,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在自己的事情上,容易缺乏与他人互动,也不愿意为他人的成功投入帮助。而公司的效益最大化来自于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通过一项对于表现良好的公司调查,发现那些更有同理心、能够给予每个人同样时间和拥有更多女性的公司,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此,一些公司专门安排下午茶时间,创造时间让人们相互了解,获得支持,知道出现了问题可以找谁解决,这样建立起来的员工间关系和信任,能够让企业更容易成功。

这个演讲中提到的问题,我在工作中也发现了。在我们的教育中,太多强调竞争,而实际合作更重要。从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是很重要的。

题目5: 活着的意义

我想每个人都会思考过这个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那么演讲者是怎么看的呢?

很多亲人死于癌症,让演讲者也不得不对死亡多了一些思考,他会每周留出两天时间,做一些自己在得知癌症消息后会做的事情。正是这两天时间,让演讲者更多的思考所做事情的意义。

比如对于工作,演讲者就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不让想来面试人来面试?面试人为什么不能和公司员工交谈?员工为什么不能了解他人工资?员工为什么非得朝九晚五工作?这些思考,让演讲者跳出现有制度束缚,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

教育组织方式也因为思考发生变化,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兴趣选择想学内容,打破了年龄的界限。

演讲者也把这种思考应用在自己生活中,从开始的“我希望人们记住我什么?”,到“我为什么需要人们记住我?”的转变,让演讲者做出了烧毁身边一切代表自己辉煌过去的东西,在演讲者看来,这不仅解放了自己孩子,让他们不用背负继承父业的压力,同时也解放了自己,让自己轻装上阵,重新开始。

正是因为演讲者这种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问为什么的行为,让他能够跳出现有的束缚,创造出新的模式。

看完这个演讲,可以看出演讲者思考问题很多,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看法,这里不一一说了。收获比较大的是,做事情要多问为什么,比如:我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这样你才会变得睿智。活着的意义,演讲者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在我看来,演讲者想表达:活着就是不断去寻找意义的过程。

题目6: 我们为什么会笑?

微笑是世界最美的语言,它可以温暖人心,照亮整个世界。但是对于为什么会笑,我没有太深的认识,出于好奇,我看了这个演讲。

演讲者首先通过自己小时候的一个例子,告诉微笑是多么有传染力的,你甚至都不用知道别人笑的原因,就可以被他们微笑感染,不由得笑出来。演讲者发现不管是在什么情景下笑,它们共同点是都是在与他人互动中发生的。

我们通过笑来表达我们理解对方感受,同意对方观点,和喜欢对方。但是也要注意笑有真笑和假笑。年龄越大,人越能辨别假笑。

但是人们为什么要假笑呢?它有其社会层面含义。所以面对假笑,人们大脑会去思考对方假笑的原因,

笑具有传染性是有目共睹的事情。视频中那些富有魔性的笑,不仅让台下观众大笑,我也由不得笑起来,可见笑的感染性确实强,可以隔着屏幕传过来。

演讲者发现我们也会通过笑来化解尴尬气氛。视频中那个狠狠撞在冰上的男生,在同伴大笑之后,也跟着笑起来,一个本来尴尬的气氛,因为笑化解了。

生活需要笑声,笑拉近了人们距离,人的自我感觉也变好了,没事多笑笑,开心自己,也感染别人。

题目7: 滚蛋吧,小情绪

我知道人的心理健康会对人产生影响,但是具体怎么影响并不很清楚,看完了这个演讲,对于一些常见消极心理对人的危害,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消极心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演讲者首先说的是寂寞对人影响。因为求学的原因,演讲者离开了自己的双胞胎兄弟,这也是第一次二人分开。

在生日那天,演讲者左等右等等不来兄弟电话,他度过了自己有生以来最漫长最难过的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早上发现自己因昨晚踱步踢掉了电话线。他马上接好线,很快接到了兄弟打来电话,不管怎么解释,兄弟都很难理解为什么他不能打电话。演讲者也奇怪为什么自己不能打电话。

直到后来演讲者学习了心理学,明白寂寞是一个人自我感觉从社会和情感方面无联系,这种感觉会打乱一个人正常思维,会让我们觉得别人并不在乎我们,我们不敢主动联系别人,因为害怕拒绝。寂寞会让你感觉很悲惨,长期寂寞能够让人血压升高,高胆固醇,抑制你的免疫系统,因此会影响人寿命。面对寂寞,应该采取行动消除这种感觉。因为它是一种自我感觉,所以只要能让自己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就不容易产生这种感觉。

另外一种消极心理就是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它会让你放弃尝试甚至根本不愿意尝试,让你无法充分发挥自己能力,获得成功。面对它,你需要与失败做斗争,改变你对失败的认识。

第三种消极心理是拒绝。被拒绝让一个人自尊受到伤害,让人有压力和紧张感,被拒绝后,你应该像一个朋友那样对待自己,而不是再去伤害自己。如何看待拒绝,可以观看“被拒100天”TED演讲。

第四种消极心理是反复回忆不愉快的经历。它很容易形成习惯,一些不愉快经历反复萦绕在脑海,容易造成抑郁,并由此引发酗酒,饮食紊乱,心血管疾病。面对这种心理状态,需要用一些健康方式转移自己注意力。

心理健康很重要,我们应该像爱护身体那样爱护自己心理。

题目8: 如何成就卓越的决策

正确的决策能够让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错误决策则可能让之前的所有都毁于一旦。决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一句话所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问题不是人们不想做正确决策,而是不知道如何做。如果说过去做决策很大程度依赖决策者自身的判断能力,现在做决策则有了更为客观的方法。

演讲者因为一次错误决策让他损失惨重,这次教训让他开始思考:我怎么知道我是正确的?他变得谦逊,他想通过创立一种系统,该系统可以集合所有人的想法,最终让最好的观点脱颖而出。

最终他建立起来了。他让每个人依据一定标准去给他人观点打分,每个人都可以清晰看到别人的打分,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人们不再执着于自己观点,而是客观去看自己观点。它有效克服了人的傲慢、天真,极大提高了决策准确性。

这听起来不错,但实行起来也并不容易,他的公司用了18个月,员工才喜欢上这种方式。

这确实是一种很新颖的做决策方式,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如果很多人都可以发表自己观点,而且通过视频中的工具,可以清晰展示出每个人观点,人就会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观点,去思考自己想法是否正确。而且这种反馈机制也能够促进每个人进步,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在很多人参与的会议讨论,让决策更明智。

题目9: 阅读全世界

我喜欢阅读,也看过一些世界名著,但从未想过要阅读全世界。演讲者是怎么产生如此想法的呢?

演讲者是一位热爱阅读的人,也自认为自己有文化。我们说通过一个人的阅读书籍可以了解一个人。三年前,演讲者看着自己书柜里的书籍,突然发现自己阅读的都是英国或北美作家的作品,于是她产生了要阅读联合国名录里所有国家书籍的想法。

但是她发现翻译成英语的作品往往都来自文化产业发达地区,那些小国家的作品很难找,而且她也不知道该阅读什么。

她想到了向别人求助,11年10月她注册了博客,介绍了她来自哪里,她的需求,希望人们留言建议。

几小时后就有人开始联系她,四天后一个远在6000英里外女士要去当地书店帮她选书。这一切都是她不曾想到的。原来只要你想阅读全世界,世界就会帮助你。

在12年一年时间里,她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别人帮助,她成为了未出版书籍的第一个读者,组建了一个9人志愿者帮她翻译书籍。原来在她看来,因为自己的局限进行的求助行为,给她带来了意外惊喜,让她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除了认识同样热爱书籍的朋友之外,她这一年通过阅读来自不同国家书籍,她接触到了别的文化,虽然会产生价值冲突,但同时也具有启发作用。她认识到了世界的丰富和复杂,不再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

阅读有着其神奇力量,即使不出远门,通过阅读,你同样可以去体验这个世界。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一生可以经历的有限,但是阅读可以压缩时空,让我们在短时间里,经历另外一种可能性,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题目10: 怎样才能“不畏将来”

很多人都经历过恐惧,它总是伴随着未知的东西。我们畏惧将题目:怎样才能“不畏将来”

很多人都经历过恐惧,它总是伴随着未知的东西。我们畏惧将来,是因为有不确定的东西,那么怎么才能不畏将来呢?

演讲者首先讲到当今西方世界现状:充满分歧的选举;阶级分化的社会;政治和宗教领域盛行的极端主义。

演讲者朋友形容美国新一届政府选举,就像一个乘坐泰坦尼克的人,拿着威士忌酒杯说:我说过我需要来点冰。

焦虑,不确定,恐惧加剧了西方社会的这些问题,尤其当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时代,而且已经确定它将会变化更快的时候,人们对未来恐惧就很容易理解了。

演讲者认为要明白如何对未来无所畏惧,就要知道人们崇拜什么。西方世界崇拜个人主义。看看这些英语单词:self-help, self-esteem, selfie(自拍),都体现着个人主义。演讲者承认个人主义确实能释放自我,让自己更强大,但是人是社会化生物,需要和他人建立联系。

只有当我们更多把“我”变成“我们”,我们才能够做到不畏将来。演讲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

1. Us of relationship. 我们不应该只是和自己观点一致人交往,而应该多和那些观点不同人接触,前者只会让我们走向极端,后者让我们意识到即使观点不同,我们仍旧可以做朋友。演讲者举到遇到他妻子,一个完全和他不同的人,就是他做过的最好的决定。

2. Us of identity. 从人物纪念碑就可以看出英美不同。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曾经很擅长讲国家故事,人们因此更有身份意识。可现在美国讲故事少了,人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理想生活是什么了,这造成结果就是身份意识缺失,对移民会有一种受威胁的心理。为了佐证自己观点,他还举了犹太人虽然散落世界各地,但是依然保留着自己民族身份意识,就因为每年会有一天他们去讲自己故事给后代。

3. Us of responsibility. 我们不要幻想通过选举出强大总统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而应该每个人都承担起责任,只有我们一起才可以解救我们。

当你知道我们一起面对未来,我们就不再担心未来。

这篇演讲是目前我看到最有号召力演讲。演讲者语言富有感染力,肢体语言也恰到好处,表述很有逻辑性,层次分明。里边讲的三个建议内容也有启发性。

我尤其对身份认知很感兴趣,我没见过姥姥和姥爷,但是母亲经常会讲他们故事,这些故事确实在我成长道路上给了我力量,在面对困难时候,让我能够想起他们,坚持下去。

我想犹太民族能够有那么多优秀的人,和他们经常讲自己民族故事有关,由此我想到,要想我们中华民族复兴,我们确实应该回归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中去,只有对自己民族历史了解越多,我们才能不仅仅是经济强大,更重要是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而这才是真正让我们屹立世界的精神力量。

题目11: 为什么我们要工作?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问题。对于大部分来说工作是一种无奈,要生存需要钱,要钱需要工作。为了生存太多人做着自己不喜欢工作。能够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工作中真正感受到价值,那是少数人的幸运。

在演讲者看来,除了一部分人从事着具有挑战性,有趣的,具有意义工作,大部分人都从事着单调的,没有意义的,重复性工作,要不是为了钱,没人愿意这样的工作。

为什么大量人从事着单调,无意义的工作呢?演讲者认为是“idea technology". 在社会科学领域,它是我们理解自己的方式。 这种理解会影响我们如何思考,什么激励我们做事,以及我们如何行动。

就像你对贫穷的不同归因,会引发你不同的行为一样,作者认为“idea technology”影响也是巨大的。

只要人们认为正确的观点,人们就会设计相应的系统来运行它。亚当斯密作为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之父,他认为:人性是懒惰的。因此人不爱工作,为了激励人们工作,需要通过工资实现。为此西方世界创造了一个工厂系统来与人性相适应。

演讲者不否认人们可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否认的是那些没有意义消耗人热情的工作。

这是作者举的人们会如何创造一个系统来适应一个错误的观点。在他看来,人性是可以被那些解释和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理论改变。人性是被设计而不是发现的。所以若你是一个组织领导,你可以根据想要什么要的人,来设计出相应的公司制度。

对于作者说亚当斯密理论是错误的,我并没有听出他说哪里错了。觉得最好工作状态是一种自发需要,而不是外在原因所迫,另外仅仅通过金钱去激励人工作,确实忽略了不同人的动力需求,而且也不一定正确。

我们已经看到仅仅通过金钱去激励人们工作,给社会造成的危害。那些为了金钱,制毒贩毒的人们,那些利用青少年人生价值观还未确立,喜欢听一些离经叛道的话的特点,会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话来赚钱的人。这些都会影响到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影响一个国家未来。因此,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金钱激励方式,应该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这个演讲,我觉得演讲者内容并没有紧紧围绕他的标题,让听众抓不住他的核心。不过里边提到一些观点是可以去思考的,比如:懒惰到底是不是人的本性?激励人工作的到底是什么?人的本性到底能不能被设计?人做着自己不喜欢工作。能够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工作中真正感受到价值,那是少数人的幸运。

题目12: 5个摧毁梦想的方法

我们经常看到题目是;如何实现自己梦想?这个演讲却从如何摧毁梦想角度入手,想法很新颖。

演讲者认为第一个摧毁梦想的方法:相信一夜成功。我们会突然一夜间知道了一个人,于是容易产生一种幻觉:他是一夜成名的。而实际上为了这一天,他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只不过我们不了解罢了。

演讲者认为第二个摧毁梦想方法:相信别人有你生命的答案。你的亲人,朋友或许能给你指明未来努力方向,但是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你还会遇到各种各样决定,这些决定没有人能帮你做,所以你需要学会自己做决定。

演讲者认为第三个摧毁梦想方法:当成长还在继续的时候你选择了裹足不前。在获得一定成功后,你选择安于现状,不再继续努力,攀登更高人生高峰,这让你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

演讲者认为第四个摧毁梦想方法:认为错误都是别人的。抱怨别人很容易,我们可以把失败原因归咎于别人,但它让我们放弃了反思,放弃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实际上只有我们才是梦想的主人,抱怨别人不能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梦想。

演讲者认为第五个摧毁梦想方法:认为只有梦想是最重要的。梦想实现那一刻很短,但实现它的过程可以很长。如果我们总是想着实现那一刻的幸福,而忽略了享受努力过程,那么我们幸福的感觉必将只是短暂的。不管最终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请好好享受努力奋斗过程。

这个演讲虽然很短,但演讲者思路清晰,有理有据,是一个不错演讲。最喜欢其中一句话:If it's your dream, i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to make it happen.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