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4
【 #教案# 导语】《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能挨打,还是向老师提问的故事,反映了他学习主动、喜欢刨根问底的好品质。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课文原文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教案1

  教学要求: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听写本课生字。

  二、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出示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五、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2.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篇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诵”等11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正确认读多音字“背”“圈”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能默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略读,粗知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复述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与同学交流对“不懂就要问”这件事的看法。

  3.继续了解什么样的语句是“有新鲜感的”,并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和同学交流。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诵”等11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诵”等11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3*不懂就要问

  2.齐读课题。

  (二)认识略读课文,了解阅读基本要求

  出示任务:读读第8页最下方的两个泡泡,想一想,它们告诉我们,学习略读课文有些什么基本要求?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学习略读课文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了解课文大意就行了;一是有个别字不认识、个别词语不理解也没关系。

  3.小结:是的,学习略读课文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可以不像学习以前的课文那样,读得那么细,但要做到,如果是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弄清楚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过程发展的怎样的,最后结果怎么样,即第一个泡泡说的:“了解课文大意”。一是就是又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也不要紧,只要不妨碍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也就可以了。

  (三)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释题,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1.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

  出示任务: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几个主要教学目标?请用序号标示出来。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阅读提示”提示了两个主要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2)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小结:第1个教学目标说的是学习略读课文的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通过默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课文大意”有两个要求。第1个要求是初读课文,要粗知课文大意;第二个要求是再读课文,通过梳理课文条理等学习,能复述课文大意。第2个教学目标是这个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就是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说说形成的画面,和怎样形成这个画面的。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题,进入课文的学习吧(齐读课题)。

  二、指导预习,梳理课文条理

  (一)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和多音字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和多音字的词语读准。

  (3)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一些?主要是讲谁的故事?课文讲他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诵”“楚”。

  (3)多音字学习。

  ①副板书出示多音字“背”“圈”本课的词语,注本课的读音,个别指名检查读准字音,读字读词。

  ②指名说出“背”“圈”已学过的读音,并组词语,读字读词。

  (4)课文分成五部分分别指名朗读,从“读准”的角度评议;其余学生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五部分分别是: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从“这一问”到“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从“先生收起戒尺”到“大家听得很认真。”;从“后来”到结束。

  (5)指名回答预习任务3的问题。

  预设:

  第一问:课文中的人物有孙中山、先生和一个同学、同学们。

  第二问:主要讲的是孙中山的故事。(插话解释:也就是说,孙中山是课文故事的主要人物。简介孙中山。)

  第三问:课文讲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时不懂就要问的故事。

  3.小结:刚才回答预习任务3问题的答案,就是粗知课文大意了,同学们做的真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朗读了课文,学习了会认读的字和多音字,粗知了课文大意。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学习梳理课文条理。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的?请在具体写这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课文从“一天”到“大家听得很认真。”具体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的。(板书:不懂就要问。)

  3.小结:我们可以把写同一个内容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部分,这些自然段都是写“孙中山不懂就要问”这个内容的,所以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部分。根据这个原则,课文剩下的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

  4.出示任务:默读剩下的自然段,想一想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在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

  5.反馈指导。

  预设:

  第1自然段为一个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为一个部分。

  6.小结:我们刚才做的叫做“梳理课文条理”,就是把写同一内容的自然段归并为一个部分,所以,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三、学习了解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主题

  (一)了解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想一想,它们分别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第一部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的时候,先生只要他们背书,从不讲解意思。(板书:只背书不讲解。)

  第三部分: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问题,孙中山回答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板书: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二)梳理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各层次意思。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两幅插图)朗读第二部分,结合插图想一想,第二部分讲了几个意思?可以分为几层?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提示要求用“︱”标示层次。)

  第1层:第2自然段。意思:一天上课,孙中山认为只背书而不懂意思没有用,就壮着胆请先生讲解背的书的意思。(板书:壮胆请讲解)

  第2层:从“这一问”到“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意思:先生厉声问孙中山会背书了吗,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板书:厉声问一字不漏)

  第三层:余下的部分。意思:先生给大家详细讲解书中的道理,大家认真听。(板书:详细讲认真听)

  (三)了解课文大意。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把各部分内容和第二部分各层次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做到:(1)各部分内容和层次意思要说到,做到内容完整;(2)根据课文,加上适当的词语,使说的课文大意成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个体操作,同桌互说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两到三人说,以上面的标准评议。然后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3.小结: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即复述叙事性课文大意,我们首先要读读课文,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谁干什么,即粗知课文大意;然后,梳理课文条理,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内容,重点内容又写了几层意思,把内容和意思概括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和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复述了课文大意,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了。

  (四)感悟主题。

  出示任务: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孙中山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2.反馈指导。

  只要与“勤学好问”学习精神相关,语言规范,就应予以肯定。

  3.小结:是的,“不懂就要问”,孙中山小时候的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小时候读书时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四、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一)复习“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交流

  1.出示任务:朗读课文,然后找一找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练习,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句子1:那时候上课,先生念你,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句子2: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室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分别形成什么样的画面,点出句子中让你形成画面的词语。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句子1画面:先生和学生像唱歌那样读书。词语:“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句子2画面:同学们呆在那里,一下子课堂十分安静。词语:“霎时”“鸦雀无声”。

  (三)小结:

  句子1,通过词语“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把私塾先生和学生怎样读书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句子2,则通过词语“霎时”“鸦雀无声”,把同学们吓呆让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的状况生动表现了出来。我们阅读时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说话表达时,也可以学着用上“有新鲜感的词语”,让别人获得生动鲜明具体形象的印象。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使用脱音节的字卡检查评价,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