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3
  摘 要:大学生幸福感既受外在客观因素影响,也受内在主观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客观因素,以及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认知模式、应对方式等主观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生为本,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四方面的协同作用,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幸福、实现幸福和享受幸福,过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 幸福感;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18-04
  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求和渴望。现代技术不断进步,经济日益增长,物质生活逐渐富足,但大学生幸福感的失落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一些大学生对生活感到烦闷、苦恼、无聊,感到自己不幸福。心理学研究中,幸福是指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而幸福感则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被视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极其复杂,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客观因素,二是内在的主观因素。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客观因素,以及个体人格特质、情感因素、认知模式、应对方式等主观因素,都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1.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思想启蒙之所、情感依托之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更是直接影响孩子幸福感的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情感温暖养育方式与孩子的幸福感呈正相关,拒绝否认养育方式与孩子的幸福感呈负相关,父母偏爱对儿童情感满意度的影响较大,母亲个人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等均不同程度影响孩子的幸福感。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幸福感存在着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条件、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仅是影响孩子幸福感的直接因素,还会通过影响孩子的自尊等人格因素从而间接影响其幸福感。[2]还有研究表明,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个体,其总体生活满意度要比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和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高得多。[3]显然,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体验到幸福与快乐,而家长的粗暴、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家长对子女的不尊重等都会让大学生的幸福感大为减低。
  (2)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有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据此,他们认为较高收入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原因是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与地位,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有研究认为,收入与幸福感关系比较复杂,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的影响就变得非常小了。[4]我们认为,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比较大的影响,尤其对贫困大学生。一方面,不少大学生都把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少当成衡量幸福及成功的主要标准,认为赚钱越多越幸福,权力越大越幸福,这种功利性的认知造成经济因素影响大学生幸福感。另一方面,当今的高校,学生中相互请客、互相攀比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环境对正在成长之中的大学生造成直接的影响。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这种影响尤为明显。有的贫困生生活比较艰苦,不仅在校园里过着缩衣节食的生活,而且时常为自己的学费、日常生活费用等担忧,甚至连最基本的需要都难以得到满足,这种环境之下,主观幸福感自然很低。[5]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仍存在争议。严标宾等人研究认为,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产生显著影响。[6]我们认为,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会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其心理并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极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情感体验,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如受人歧视或错怪、考试失败或不理想等等,会引起他们主观幸福感的变化。不少研究结果也发现,重要的生活事件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如甘雄等人认为,学习压力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其幸福体验都有显著影响。[7]顾凡等研究认为,学习压力成为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此外,人际关系也是贫困大学生产生消极情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4)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重要体现。人总是在一定群体之中生活的,有获取群体中他人认可和支持的愿望。因此,社会支持对人的幸福感有重要影响。来自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等的支持,通过提供物质等实质性支持或信息上的帮助等情绪情感支持,能增加大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自尊感等正向情感,进而使他们更容易体验到快乐感和幸福感,特别是当他们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从而抑制负性情感;反之,缺乏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等的支持和认可,会使他们产生较多的负向情感,因而也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
  2.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1)人格特质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人格特质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的和最有效的因素,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人格开朗、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评价比较客观,容易适应,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比较容易形成幸福体验。而人格不稳定的大学生往往比较焦虑、敏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刺激反应强烈,与人格稳定的同学相比,不容易产生幸福体验。郑雪等人研究发现,外向型人格维度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人格次之,不稳定内向型人格的幸福感水平最低。他们认为外向型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