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介绍解放碑的历史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5-24
1、解放碑的介绍2、为什么叫解放碑啊?3、重庆解放碑历史

解放碑的介绍

解放碑,原名抗战胜利纪功碑,是全中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纪念碑,以纪念重庆对于国家的伟大贡献。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碑体绝大部分呈白色,有些地方是肉色,上端有几架大钟,朝着四面八方,每到整点时,便会响起声音。塔是八角形的,最顶端有几根天线。

为什么叫解放碑啊?

解放碑解放碑介绍的历史:

保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保垒"解放碑介绍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战胜利。"抗战胜利纪功碑"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8月竣工。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当时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解放碑地区在重庆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有趣的掌故以及一些神话传说都发生在那里。如解放碑夫子池(现址上修建的是重庆世界贸易中心),原为重庆府文庙,是重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庙建筑,是有籍可考的重庆规模最大的文庙,建于宋绍兴年间。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此地都是重庆文化活动的中心,后来形成解放碑介绍了重庆夫子池美术展览馆。

20世纪80年代名为重庆美术馆,由美术家朱宣咸任馆长,这是重庆市最早的、唯一代表重庆的美术馆。当时在这里艺术活动频繁,几乎所有重要的艺术类展览都在此举办,成为了重庆文化美术活动的中心场所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影响和带动了大量美术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以至于在重庆民间生活中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形成了:“到夫子池,看展览”,成为了那个时代重庆人与外地来重庆的人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活动。

在解放碑传说有一座桥一位打渔郎在桥上会见了八个乞丐,就是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八大神仙。于是,就有了解放碑会仙桥。上世纪初期,人们填了池塘,拆了桥,后来还修起重庆地标性建筑会仙楼。

1937年国泰大戏院建成,同紧邻的夫子池展览馆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圣地,1937年2月8日,国泰大戏院揭幕。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国泰的霓虹灯,曾吸引成百上千市民来看热闹。国泰电影院的老经理万健成介绍,当时戏院有1500个铁背靠椅,天花板上有6个磨砂大吊灯。两边高墙各安了4个排风扇,耗资14万银元。抗战期间,中国话剧四大名旦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都成名于此。郭沫若、夏衍、曹禺、白杨等都为戏院签过名。同年,从上海来的明星白杨、吴茵等人,在国泰大戏院上演《卢沟桥之战》和《沈阳之夜》,购票的观众挤满半条街。据老人们回忆,重庆大轰炸期间,警报一响,国泰大戏院演出立即闭幕。空袭一过,演员和观众又回到剧场,战时演出从未长时间中断。1954年,在国泰大戏院原址上重建了和平电影院;文革期间曾更名为东方红电影院。1993年又更名为国泰电影院,直至2007年拆除。

1950年5月1日,在宝元通百货公司重庆分支机构解放碑“宝元渝”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南区百货公司门市部,标志着重庆百货大楼建店,重百成为解放碑介绍我市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宝元通也因此成为解放碑介绍我国第一家由私营转向国营的民族资本商业企业。曾名三八商店,重庆百货公司是重庆最大的百货商店,那个年代外地来重庆的游客到重庆必到解放碑,到解放碑必到重庆百货商店。解放碑的重庆友谊商店是只服务外国人、外交官和政府官员的重庆最大的对外商店,那里只接受外汇兑换券为货币。货品包括生活用品甚至还有未被审查的西方报刊读物,所以曾经守卫会阻止中国人进入商店。

解放军剧院,曾经常独家上映一些军队系统跑片交流的影片,许多还没有正式上映的影片,它常常抢先上映,所以,该剧院在重庆票友眼中有不可替代的江湖地位。现早已被拆除。

那里还有有国民党"青年馆"旧址。建国後,青年馆更名为实验剧场。在解放碑“心心咖啡厅”有宋美龄的干女孔二小姐怒打警察局长徐中齐的掌故。有被称为一条依仁巷 ,半部重庆近代史的解放碑依仁巷街。有重庆最大的糖酒类零售商店:红旗糖果商店。有西南地区第一个可以完成彩色摄影冲印的彩色摄影冲印中心。有重庆最大的农贸市场:大阳沟菜市场。有重庆最大的书城:重庆新华书店。有让人流连忘返的被称为“好吃街”的八一路小吃街等等。解放碑重庆文化、商业活动的最中心。

重庆解放碑历史

历史

一、抗日战争之前

现解放碑一带原叫“督邮街”,因这里有一官办邮局而得名。当时仅有几家药铺、绸缎庄和卖文房四宝的公司外,其余都是居民住宅如杨家大院、周家大院等。督邮街四条窄巷交汇处有一仅几十平方米的空地,称“大什字”,如今就是解放碑中心一带。

二、“精神堡垒”

纪功碑旧址原先是通高七丈七尺的木结构建筑——精神堡垒,方型锥体炮楼式,1940年11月始建,1946年10月拆除。该建筑物象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弘扬御侮的精神。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中国与美国和英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轴心作战,从这时起,中日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1940年3月12日国民政府在重庆都邮街广场中心主持修建“精神堡垒”,于1941年12月31日落成。“精神堡垒”由“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等四家单位承建,采用木质结构,四方形,跑楼式,高七丈七尺(约26米),有旋梯可达顶端,碑顶设时钟、方向标志和风速风向仪,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修建。

建碑的意义是: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勉励同胞当有抗战到底的精神,命名它为“精神堡垒”。“七丈七尺”象征“七·七抗战”。

三、抗战胜利纪功碑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精神堡垒”原址上修建“抗战胜利纪功碑”,记全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之功。

1946年10月31日,“精神堡垒”原址弹坑新纪念碑奠基。12月,新纪念碑正式动工,改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

1947年8月纪念碑主体完工,同年10月10日竣工,碑身刻“抗战胜利纪功碑”,时称“纪功碑”,外形即今日所见解放碑。在解放碑中,至今仍然存放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胜利时写给重庆人民的信。

四、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重庆主城。1950年10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更改碑上文字和图案,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变为纪念重庆被“解放”。

扩展资料:

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本名抗战胜利纪功碑,1949年后改称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中心地带,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处,是重庆的标志建筑物之一。

1987年1月23日列为重庆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初定名单。1991年4月16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解放碑商圈是重庆最大的商圈,到解放碑自然少不解放碑介绍了逛商场,这里汇集解放碑介绍了诸多知名商场,另外品牌专卖店也比比皆是。

吃的也不少,不过较为有趣的是好吃街,从临江门沿邹容路过了解放碑第一个十字路口往右就是好吃街了。

解放碑“好吃一条街”是八一路(解放前为保安路)的中段,仅205米长。来到重庆解放碑“好吃街”,不得不吃的小吃有:酸辣粉、麻辣串(鸭肝、鱿鱼、毛肚、牛肚、鸡脚和各种蔬菜串串)、炒栗子、刨冰等等。

解放碑有很多的大型酒店,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牌入住。

除了有多路公交直达外,杨家坪方向的朋友乘轻轨也可到达解放碑的繁华地带,对于有车一族来说,其实建议打车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解放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