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的尸检教学有何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11

由于大体老师数量的紧缺,所以医学院会尽量延长教学时间,但尸体在反复多次教学后也有临界点,当超过使用临界点时,医学院会将大体老师送去殡仪馆焚化,焚化前会有个隆重肃穆的告别仪式,以此来感谢大体老师的付出。

部分地区的红十字会,也会把捐献者的名字刻在石碑上。

大体老师被焚化后,会告知红十字会,接着红十字会通知大体老师亲属前去接收骨灰,如果联系不到亲属,骨灰则被安置在相关场所。

此外,如果大体老师某些身体组织存在科教意义,比如说肝上面患了什么奇症,那就存在器官被单独分割下来继续研究的可能性,或者是被制作成标本。

目前,我国用于研究或教学的尸体来源,一般有两种:

一、无法确认身份的尸体。这些尸体,多为离家多年,与亲戚甚少联系,甚至完全没有联系,且没有什么朋友的流浪者。他们死去被发现之后,经公安机关确定,无法得知他们的个人信息,且联系不上他们亲朋好友,就会被送往医疗机构进行解剖。

二、是自愿捐赠遗体的人。这也是医学院获得遗体最主要的途径,首先捐赠者在生前要先写好捐赠遗嘱,并签署一份协议,选择好死后遗体的用途,比如是用于研究解剖,还是用于制作标本,最后,还需要获得捐赠者家属的同意。做好这一系列准备之后,会有专门的人员,在捐赠者去世8小时之内,将遗体急速冷冻到零下30°C,待有需要之时,再将尸体复温到4°C。

我国遗体捐赠条件基本只有两条,年满18周岁,以及征得直系亲属同意,确定委托执行人。部分地方的接收机构,接收捐赠者的遗体后,会有一个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并颁发《荣誉证书》,有些家属还能获得抚恤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