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从职场小白成为专业精英,只需学会一项技能就够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著名演说家彼得·尚克曼签约了一本书,要求他在两周内完成初稿。尚克曼做了一件惊人的事,他花了4000美元,买了一张往返东京的机票,在这往返的30小时里,完成了初稿。他利用最喜欢的环境,保持专注,最终换来物超所值的产出。

或许你会问,如此高效的产出,他到底有什么秘诀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中介绍的“深度工作”。

这本书从理论上证明“深度工作”在信息爆炸时代的重要价值,并传授日常生活中实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将我们从互联网的浮浅工作中解救出来,最终帮助你晋升为不可替代的稀缺人才和专业精英。

作者卡尔·纽波特在大学毕业之后的10年时间里,出版了4本畅销书(这是第5本),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的博士学位,还受聘为乔治城大学的终身教授。然而,他2012年才拥有第一步智能手机,居然还是一位探讨学习与工作的人气博主,并且他一直坚持只工作到5点半。他就这一切的成果归结于他定义的“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到底有怎样的神奇之处呢?下面我将从深度工作的概念和价值、阻碍深度工作的3个思维定式以及深度工作的3个策略,分析《深度工作》的重点。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深度工作的概念。卡尔·纽波特将“深度工作”界定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换句话就是说,无干扰且专注的工作,实现高产出,进行起来有难度,不容易复制。

比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为了超越导师弗洛伊德的理论,他利用一段时间,隐居在乡村的石屋中。那里没有电,可以让他不受任何干扰,专注学习并写作。后来他创作了一系列与弗洛伊德有诸多差距的著作,成为分析心理学创始人。

然而,大多数职场小白们的工作状态,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我们有大量的紧急会议、手机上不停跳出的提示信息,过着时刻被打扰的生活。纽波特将这样的状态称之为“浮浅工作”。这类工作简单,一般是在干扰状态下进行,不会产生太多新价值。

你可能觉得,这样的浮浅工作并没有什么,人人如此,又不会带来太大损失。然而有一个针对美国1000名脑力工作者的调查显示,他们一天中,有28%的上班时间都处于干扰状态。要是按照每小时21美元的薪水来算的话,美国要花费5880亿美元浪费在这些干扰状态上。你不觉得这样很可怕吗?

前面分析了深度工作的概念,接下来说说深度工作的价值吧。

一方面,深度工作可以帮助你高效学习复杂技能。

当我们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学习时,会促进神经元上髓磷脂形成。而髓磷脂可以保证神经元轻松运转,起到绝缘的作用。也就是说,当你专注着学习较难的内容时,有了髓磷脂会让学习过程变得顺畅。

你可以试试这样的小实验,你一边听音频,一边浏览朋友圈,结束后写下你记得的音频信息。接下来换一种方式,先认真听音频,听完后再刷朋友圈,再记下音频信息。毋庸置疑,后者记住的信息肯定比前者多,因为无干扰的状态下,髓磷脂会为信息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

这一点就更容易理解了,前面关于尚克曼、荣格还有作者纽波特的故事,都是很好例子。那为什么浮浅工作的产出,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呢?原因在于“注意力残留”。

当你正在写着企划案时,微信响了,是朋友约你下班后一起吃饭,于是你回复他,然后继续写企划案。这样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然而你是否知道“注意力残留”就这样降低了产出效率呢?

当你回到编辑企划案时,你的注意力依然停留在与朋友的约饭上,而这样的举动,也就是无法获得高效产出的原因。所以只有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的深度工作才能带来精英级产出。

我们知道了深度工作重要性,但是为什么还将浮浅工作视为珍宝?原来我们一直存在三种思维定式,分别是忙碌即生产能力、心智残疾和对网络的任意好处。

第一,忙碌即生产能力

宝剑锻铸师可以凭借打造宝剑的数量和质量,来体现他的工匠精神;教授的学术水平,可以根据论文的H指数来评定;然而我们这群白领的生产能力用什么来评定呢?

大多数的企业都用“忙碌“来评定,难道不是吗?比如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都奉行着“996”的工作制。知乎上还有职场小白提出这样的疑问“年轻人不在996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吗?"

我们每天频繁的召开例会,随时与别人沟通想法,看似忙碌的处理各种工作,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一种工作能力强的假象。然而在这种自欺欺人的忙碌中,我们真正获得了成长吗?

第二,心智残疾

“心智残疾”就是当注意力长期处于分散状态时,逐渐丧失专注的能力。比如说,你习惯了在排队买咖啡时刷朋友圈,习惯了在电梯里看新闻……。也许你觉得,这没什么,认为“当我需要专注的时候,我会像激光一样专注”。不幸的是,并不会这样,因为这些琐碎的无聊,会让你的大脑重新编辑。

大多数低等动物的眼睛,都是长在左右两侧的,比如鸡鸭鹅。它们的视觉几乎没有盲区,这样的构造成就了它们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外来威胁,所以大多数时间它们的眼睛都在不停转动。

但是这样的眼部构造,也剥夺了它们长时间关注一个点的能力,于是它们没法长期注意,深度思考,最终导致没法形成像我们一样结构复杂的大脑。

这难道不像我们的“心智残疾”吗?即便我们有结构复杂的大脑,因为长期的分心,也在逐渐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也许你也在一步一步掉入“心智残疾”的深渊。

第三,对互联网的任意好处

当互联网时代来临时,人们好像忽视了对网络“防人之心”的道理,自以为是的认定新科技都是好的。

比如说你觉得每天在朋友圈点赞,有助于朋友之间的友谊;了解娱乐八卦可以成为最好的谈资,并且打造紧跟潮流的形象;认为秒回是一种美德……

于是就这样形成了“互联网任意好处”的思维定式,即只要发现某个APP可以给你带来一点好处,就以充分的理由使用它。只是你有没有权衡过互联网的利弊关系呢?

就拿朋友圈点赞来说,你给我更新的状态点赞,而后我又给你点赞,这种行为给每个人带来的是一种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获得“我在你心里很重要”的假象。

再说你看到的朋友圈,大多数并不是朋友的真实生活呀。如果用这些时间拿来和朋友喝杯咖啡,见面聊一聊要更有意义。

深度工作是一项有重要价值,却又非常难以习得的技能。所以呢,只有不断练习,才能实现深度工作,成为职场的专业精英。如何实施呢?

我们可以分别从安排深度工作日程、拥抱无聊、正确评估互联网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安排深度工作日程

首先,选定适合你的深度哲学。纽波特将深度工作的日程安排分为4个深度哲学,本别是禁欲主义哲学(完全与外界切断联系,达到浮浅工作的最小化);双峰主义哲学(以天、周或季度为单位的深度工作);节奏哲学(每天安排几个小时的深度工作);新闻记者哲学(见缝插针式的进行深度工作)。

对于职场小白来说,你无法几天、一周甚至更长时间隔绝与外界的联系,所以禁欲主义哲学和双峰主义都不适用,对于新手而言,随时切入深度工作的新闻记者哲学难度很大。所以对于大多数职场朋友而言,最适合节奏哲学。

节奏哲学就是每天设定一个或几个深度工作时间,保持在90分钟以上的专注工作,并实现产出。

很多大师也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比如李笑来老师。他的手机永远都是静音,关闭全部的的推送通知,因为他认为“必须格外提防那些随时可能入侵,并占用自己注意力的工具”,例如微信,电话。等他结束专注时间之后再来处理那些信息。

接下来,要将每日深度工作养成一种习惯,保证一定的结构性。比如看书时坚持不看手机,并制定每20分钟间隔,产出一条读书笔记等。深度工作结束后,则应该给自己一些放松或补充能量的安排。

第二,拥抱无聊

分心随时都可能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所以并不是每周进行一天的专注练习,就能培养深度工作的技能。就好像你为了减肥,每周保持一天的合理饮食,其他时间都暴饮暴食,你是很难瘦下来的。所以不仅要计划好深度工作时间,无聊时间也要严格计划。

首先,分割网络时间。每天安排固定的网络时间段,其他时间则应该避免使用网络。并不是要你完全回避上网,而是有规律的上网。从原来的“分心日常中安排专注时间”转变成“在专注日常中规划分心时间”。

即便你需要大量时间使用网络,也要遵循这一点。比如,你原本随时查看邮件,可以调整为每15分钟查看一次并集中处理,而这15分钟则是离线时间,用来安排专注工作。

要是你在深度工作时,需要网络协助。作者建议,不要立刻去使用网络,应该选择等离线工作结束后,再上网查阅。如果手头的工作,必须要网络才能继续进行,则建议先休息5分钟,再开始上网,这样先短时间抵抗上网的诱惑,大脑可以将两件事情区分开来。

其次,利用高质量活动消遣。你一定会说,连休息的时间都不能用网络放松一下吗?这也太残忍了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比如周末或晚上,你也可以安排长时段的网络时间,看看电影,综艺等。只是要按照你的安排进行。当然你也可以用读书、锻炼等高质量的活动来进行,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来定。

对于像排队、等车这样的碎片化时间,则可以用冥想来替代刷手机。

第三,合理评估互联网

针对互联网则应该采取一种中庸的方式,不是叫你完全断绝,也不是所有都接纳,而是合理评估互联网对你的价值,再进行取舍。

纽波特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30天”app打包“计划。首先,选择占用你最多注意力的APP,比如微信朋友圈、微博或者抖音等,实行30天不使用的计划。

注意两点:不用卸载;不主动告诉别人你实施这个计划。

接下来,经过漫长的30天后,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1、如果一直用这个APP,我会过得更好吗?

2、有很多人关心我没用这个APP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可以卸载它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应该重新启用。要是你不确定,作者鼓励你戒掉。

也许这样不仅能让你知道,你在朋友中的重要性,而且能让你腾出更多的注意力,做更美好的事情。就像书中多次出现作家威尼弗雷特·加拉格尔的那句话:“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总结一下,这本书告诉我们,深度工作让我们高效学习并获得精英产出,而我们却常常被浮浅工作的思维定式所困扰;并且提出了深度工作的策略,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实施。

深度工作就像肌肉一样需要锻炼,只有我们用专注来抵抗那些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诱惑,给自己预设底线,最后将变成一种价值强大且时间更久的东西——习惯,这个时候你也许就成为了职场精英。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