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巷深处》课件【三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5
【 #课件# 导语】语文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优秀的语文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学语文《小巷深处》课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小学语文《小巷深处》课件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适合初中生学习。它的语言浅显明了,但情感内涵丰富,可以通过此文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戴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加深儿女对母亲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刚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特别是思念自己的母亲。但是他们又搞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这正是学生的天真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需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幼稚的心里种下“孝”的种子。

  三、设计理念:

  体现语文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体会母女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并认识母亲对子女成长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2、知识目标: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懂得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歌曲《妈妈的吻》。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动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词,同时谈一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反馈:这个环节学生普遍比较能投入,能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共鸣,流下了眼泪,特别是女同学。另外同学们在谈自己感受时均认为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动,而且容易引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我想借助一些优美的暗示来上语文课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时学生的心底是纯真无邪的。

  2、学生分组讨论,畅谈感受。

  A、母亲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

  反馈:有的同学谈自己生病时母亲连夜或冒雨送他(她)到医院的故事;有的同学则谈了母亲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巨大帮助;有的同学甚至提到母亲如何对自己进行呕心沥血的教育,如何为了儿女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总之有回答问题的同学在谈话过程中无不流露出感激和自豪之情。认为自己应该在长大后孝敬和报答自己的母亲。

  反思: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虽然让人应接不暇,但我内心里还是感到欣慰。因为通过他们的回答和谈话,我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所在。我想我面前坐着的是一群本性善良、质朴的孩子,如果教师能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教育,我们使学生“学会做人”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B、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经做过的对不住母亲的事:

  反馈:一开始学生都不太敢说出自己做错的事,后来在我的带动下(先让他们听我的经历——这也体现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同学们慢慢踊跃起来了,纷纷打开自己的心扉,把压在自己心中的不快都说了出来。比如有个同学说自己曾经在背后骂过母亲,并取笑她,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又没胆量向母亲承认错误;还有个同学说自己假装生病,来骗取母亲的同情……

  反思:虽然同学们的话让我感到惊讶,但我同时却也看到了他们诚实、善良的一面和可塑性。作为教师,我想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让他们知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二)、学生阅读课文《小巷深处》,并且分组探究:

  1、课文中的“小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的?(主要通过哪些描写)

  2、应如何评价她的这种行为?

  反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们的讨论相对活跃,但是回答的答案比较统一。一般是:喜欢→反感→讨厌→感动。学生能够较全面地去发现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则由讨论转化为争论,主要形成两种观点:

  (1)对“小莉”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

  (2)认为“小莉”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为她是一个被捡来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是老师、家长没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错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表扬的。

  反思:暂且不管谁对谁错,就这一环节同学们的表现来说,已经达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另外,我们也发现了学生自身拥有的人文性。这便是语文教学最需要,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我想如果能以此为基点,紧紧结合课改新理念,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说话的空间和时间,多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这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一种习惯。

  (三)、布置作业:

  1、调查自己母亲的生日并准备祝贺方式(写一写自己的设想);

  2、完成课后练习。

  五、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在接触语文的人文性后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正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一失足成千古恨”,孩子是纯真、幼稚的,他们的心地不坏,并充满好奇,只要老师耐心地教育,他们是会明白事理的。我想这一节课的成功是我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孝”字的含义。当然,在这一节课中我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留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还是不够;课堂形式也较单一,没有让学生更彻底地表现自己能力;同时对个别学生的引导还是不够,以致他们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篇二】小学语文《小巷深处》课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2、交流与沟通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母爱,使学生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4、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重点:理解母爱,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难点: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导入:

  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看过之后你要告诉我母爱是什么?(多媒体)(将学生的回答提炼成诗)

  母爱是滋养生命甘甜的乳汁。

  母爱是连夜整理的沉甸甸的书包。

  母爱是那枚柔软温暖,爱意绵绵的枕头。

  过渡:母爱如淡淡的风,浓浓的酒,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深林里有母爱,在小巷深处同样有母爱,就让我们走入小巷深处去感受一份普通又别致的母爱。

  二、品读文本,增进情感

  1、请看小导航1

  A、请用“为了我”为开头诉说盲母为作者都做了什么?

  B、汇报中可以补充、辩驳。

  C、可以评价同伴的回答。

  (把学生的回答落实到母亲的内涵上,如:勤劳,忍耐,容忍等)

  过渡: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而悠远,在盲母所做的这些事情当中,哪一件使你最感动。(多媒体)

  2、请看小导航1

  A、哪里最感动,为什么?

  B、说一句以“母爱是”为开头的诗。(可选择,如是B而且好就写上黑板)

  过渡:这鲜活的感动,是因为母爱,这芬芳的感动,也是因为母爱,盲母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感动,它是否使你联想到了你身边的人给予你的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多媒体,母亲形象)

  三、思维拓展,升华情感

  1、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

  2、谈感恩回报。(要点拨学生说出,行动的,想法的,语言的)

【篇三】小学语文《小巷深处》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生字词语;分析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活动。

  能力目标

  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预习准备:小组合作,解决字词疑难;熟练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可让学生熟悉课文后,归纳出文中母亲对养女爱的事例;然后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养母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明理由。接着品析文章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最后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爱,感受课文主题--亲情。

  课型:讲读课

  教法:朗读式教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

  1、充分预习,整理和归纳感知的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工具书掌握字词,学会自主学习;

  2、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故事,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指导学生如何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4、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朗读方法。

  教学重点:从文章中体会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学习通过刻画人物来表现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刻画人物来表现情感的方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切入话题,亲近母爱。

  学生进入教室,上课之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调动情绪)

  1、用“思考激发兴趣”导入法创设情境。(“小明的帐单”、“妈妈的帐单”,但后一个帐单需要学生上了新课以后再来填写,可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

  2、深情讲述引入语:当我一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狠心的父母就将我遗弃于山坡顶上……

  (二)、小组合作,感悟母爱。

  1、初读课文--用充满“爱”的眼睛去寻找母亲爱“我”的事例:

  a、英姨收养了我。

  b、为我安家。

  c、抱着我处处炫耀。

  d、为我和别人吵架。

  e、为我改变了泼辣的性格。

  f、为了我辛苦地卖冰棍,缝棉被。

  g、把我调养得像千金小姐。

  h、为我的一点成绩而骄傲。

  i、为我做好吃的,说食堂少油。

  j、每月为我送生活费,自己却孤零零地回家。

  2、细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并说明感动的理由。

  明确:

  句子:a、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塑……辨不出色彩来。

  b、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

  c、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又光又亮的竹棒。

  d、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又仿佛在等候。

  理由:a、我对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敬佩和赞颂。

  b、母亲内心的痛苦与寂寞。

  c、母亲心中深深的期盼;我被无私、伟大的母爱所感动的`自责。

  d、母亲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母亲痛苦又坚强的心情、神态。

  3、精读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展示课件,学生听旁白,感受文章中伟大的母爱。

  (2)、学生们有感情地齐读文章最后三段(配乐《懂你》)。教师适当指导朗读要领。学生再个性朗读。

  (3)、学生说说母女相逢后。各自会怎么说,怎么做。

  四、关注人文,体验母爱:

  1、教师激情朗读《哑娘唢呐》(配乐《二泉映月》)。

  2、学生谈谈听文章后的感受。

  3、返回思考题,完成“妈妈的帐单”的最适当猜想填空。

  4、教师简要小结。

  五、表达心愿,升华母爱:

  1、当自己与母亲有争执或误解时,该怎么做?

  2、全体同学起立,大声说:“妈妈,我爱你!”

  六、落实行动,回报母爱:

  作业:

  1、必做:

  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这些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比如为父母做一顿饭,为家里做一次清洁,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等),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分层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写出歌颂母爱的诗句、的故事(写出名字即可);

  (2)写出自己与母亲相处的感人细节;

  (3)为自己的母亲画一张简笔画,并作简要介绍。

  七、板书设计:

  小巷深处

  (林莉)

  收养“我” 善良宽容

  为“我” 安家辛勤抚育

  供“我” 上学坚韧执着

  为我骄傲、默默奉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