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语言天赋用在哪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21
有人将语言能力分解为七种。(石毓智:《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学林出版社,2008)

(一)符号表征能力

(二)对量的认知能力

(三)概括、分类能力

(四)记忆、预见能力

(五)联想、推理能力

(六)声音、形状的辨别能力

(七)空间、时间的辨认能力

按照我们的理解,按照其从“基础”到“高级”进行了重新的排序。

发给陌生人的,才是最真实的心情
广告
发给陌生人的,才是最真实的心情

这个分类,对于我们如何“从娃娃抓起”是很有启发的。

声音、形状辨别能力

声音形状的辨别,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拼写、语音的学习。例如低年级学生分不清p和q,以及th和s的各种发音。很可能是在形状和声音辨别上缺乏足够的前期训练。

【学习启示】模仿、重复是贯穿语言学习始终的。有的人短时间内就能让自己去除accent(口音),而有的人在国外生活了一辈子,始终还是摆脱不掉,这就跟声音辨别能力有关了。一个最简单的实践:你教一群孩子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单词发音,立刻就会发现这个差异。

【训练方法】语音教学要不要教,要分散教、还是集中教,这个狗血问题,到今天还有人在争论。其实,因人而异:有些父母会在孩子小时候忽视这项能力,那么就需要进行系统的教学,比如利用音位图矫正发音,千万不要指望他们通过“自然习得”得到改善。

空间、时间辨认能力

包括三维空间、距离,诸如长、宽、高、远、近、现在、将来等概念。儿童的空间、时间认知能力是他们习得名词、动词、介词等的必要条件。如:介词表现的是两个名词之间的关系;动词和名词之间则存在行为的指向关系;以及形容词的标记性区别。

【学习启示】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的动作先后顺序、介词意义的延伸和抽象化理解,以及句子的宾补结构,等等这些“语言难点”,对于有的人来说似乎根本不是问题,而有的人则几年的训练下来,还是一头雾水。这里面就与他固有的时空辨认能力相关。

【训练方法】空间识别比较容易训练,比如孩子早期用的黑白色积木;而时间概念,则需要视觉化的方法(visualization),比如讲故事的时候,使用比喻,或者通过图像,适当看看那种时空穿梭的科幻电影,也有帮助。

符号表征能力

认知心理学把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统称为“表征”(representation)。通俗点说吧,当我们听到或者看到“cycling”,我们脑子里自然会产生一个骑车的图像,但这个图像可能是模糊的。当我们听到triangle,脑子里会出现一个三角形,至于这个三角形面积、是不是直角,都不重要。

【学习启示】这一点很重要,它可能会在后期影响到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效率。比如有的小孩善于讲故事,绘声绘色;有的孩子听到一个事情,脑子很容易“浮想联翩”……这些可能就会导致将来语言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训练方法】因此,图文并茂的学习在幼儿时期就很重要了。看文字画图、通过识别各种符号开始语言启蒙——在脑子里建立符号的意义,不仅有利于语言能力,也是其他学科所需要的。

对量的认知能力

量的认知能力,影响到的绝不仅仅是数学这样的学科。在英语中,单复数判断、主谓一致、数量词与可数不可数名词的搭配……都会收到影响。对于语言来说,这个能力不体现为计算,而是一种“意识”和“敏感度”。

【学习启示】英语那么多语法规则,最核心的其实是两个核心、原点:一个是动词的及物性;另一个就是名词的可数性。这两个是跟我们母语最本质的差别。为什么“主谓一致”会始终成为学习者的前三类错误?并非不知道,而是不够“自然”,看到了便自然想到。这个不自然来源于“抗拒”——母语中没有的东西,我们会本能地排斥它。

【训练方法】学习外语,到了比较熟练的水平,一个术语叫做“自动化”,说白了就是“本能地做出正确反应”。而这个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捷径——practice makes perfect,这是宇宙真理,唯一能够缩短距离的“窍门”,就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去大量训练。换句话:所有的纸笔练习,都是属于“信息”而不是“知识”,即“结构良好的”、“客观的”,它只能让我们的长时记忆固化,而不能变成技能,换句话说:仅仅是“知道”,而不可能“随叫随到”。

记忆、预见能力

交际行为(如听说读写)中,我们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加工语言(否则就叫“走神”),加工不仅词汇知识提取,也不仅是所提取词汇的简单连接。而是根据前面获取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记忆成分进行组合。简单说,既要记住刚刚看到、听到的(工作记忆),还要立刻从长时记忆中调取已有知识,这个调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预测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学习启示】一个例子:A: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你啊,我是来跟你说个事情……今天路上太堵了,你知道吗,整整一个小时哦,对了是这个事情——(B大脑里要记住什么——对了,有“事情”;预测什么——什么事情、他会说什么。关于“堵车”——如果这是外语,你可能还要调取congestion这个词汇)

【训练方法】情境、情境、情境!训练一定要有情境。有情境的训练,可以逼着我们走出舒适区。否则,你听一万遍新概念课文、背出一万句交际用语,也不能解决任何交际问题,这就是典型的“how are you”那个梗。

概括、分类能力

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和分类(categorization)。根据哪些特征(例如根据形状、数量、颜色、指代对象等)给事物分类,是决定词汇系统形成的关键因素。

【学习启示】在某种程度上,学习的本质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具体问题的本质抽象出来,这就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过程。语言能力强弱,从最终的目的看,表现在能否清晰、有条理地交流。在学习过程中,这种概括、分类能力就决定学习的效率。词汇记忆最明显。

例如在听、读中,如何利用组块(chunking)来提高短时记忆,决定了听读的效率——这句话:Whileexpressing our shock, dismay and outrage, the African Union strongly believesthat there is a hug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African continent and its peopleby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on.善于此能力的读者,会抓住两个“切分点”:while;that将这个句子“切割”为:

While expressing our shock, dismay and outrage, (表达震惊)

the African Union strongly believes (坚信)

that there is a huge misunderstanding (相信有巨大误解)

of the African continent and its people by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on.

【训练方法】训练给事物“下定义”是很好的做法。因为定义过程,需要考虑“是什么(分类)”、“不是什么(特征)”。比如:What is a hook? It’s a curved or bent device. 它的类别是“device”,特征之一是curved和bent。但这还不够,半截车轮也符合特征。所以,继续添加特征(功能)for catching, holding, or pulling。把话说周到,这是写作的基本功。

联想、推理能力

根据已知信息推理出新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是因果关系辨认。例如:害怕,就是一种推理——昨天在楼梯上摔倒过;那么推理就是“因为走楼梯,所以摔倒了”;结论是“如果我走过楼梯,就会摔倒”。

【学习启示】这个能力在阅读中、在大量的语法学习中(例如从句关系),体现最明显。到了高级阶段,结合其他技能,能够大大提升学习效率。比如有学生发现:conscience这个单词可以这样记忆:con + science(科学),这属于前面说的概括分类能力;继而,在他没有学习词缀知识的时候,他由此推想con-是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组合,还会和其他单词合成新词,这就是联想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