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养贤的主要研究成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作品入展】(国家级,其他略)
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  首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首届全国优秀会员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一、二届流行书风提名展;  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  故宫博物院首届中国当代名家书画收藏展。
【作品获奖】(国家级,其他略)  '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获“林散之奖”(2008.05)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2002.10)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1999.12)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二等奖”(2000.12)  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铜奖”(1996.09)  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艺术大展“银奖”(1998.12)
【代表论文】  大异时好——在书法园林里 (《东方艺术》2011.02)  书坛点将——首届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 (《中国书法》2011.09)  为陕西书法建构良性的生态环境 ( 陕西日报2011.01.07)  书法的伦理 (《中国书法》2008.05 )  智性书写—一个新的美学原则(之一)(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04)
【代表专著】  《2010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薛养贤》2011.05荣宝斋出版社 《当代书法十家·薛养贤卷》2007.04山东美术出版社  《中国当代楷书名家作品集·薛养贤卷》2009.04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书法家书风·薛养贤卷》人民中国出版社2002.03  《笔阵2003’当代名家行草精品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04
【代表刻石】  “守望家园”刻石 2007年 陕西韩城市司马迁祠  “清风”刻石 2005年 陕西省委办公大院
【代表课题】  主持:陕艺课题(2009)年201008号“从古今书法生态环境的异同看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项目
谈书法作品
薛养贤先生聊书法(2007.10.22

问:您认为取法明清好还是宋代好?
薛养贤:只要是历史上经典的作品,都是我们取法的对象。具体到个人而言,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⑴作品的技术含量;⑵作品的文化承载;⑶作品风格的拓展空间;⑷个人的好恶;⑸作品风格特征的规律。
问:如何看待白蕉先生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取法白蕉?
薛养贤:如果说沈尹默是清代碑学中兴之后帖学回归的倡导者,那么白蕉则是帖学精神的完美诠释者。学习白蕉应该着重取法其日常书写性。简而言之,就是基于技法及而不为技法所囿的自由书写性。因为只有自由书写才是真实书写,真实书写才不具有欺骗性。
问:怎么看书法中的“古”?您心目中佩服的古代书家和当代书家都是谁?他们的那些东西让你佩服。你对书法家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怎么看?
薛养贤:书法中的“古”是我们的一种心理感受,是时间老人赋于作品的神秘感,当然这种神秘感是具体形质(线条的边缘形态、文字载体的材质形态等)对我们视觉刺激之后产生的心理感受。试想除却兰亭序的印章、纸张的色彩,还原线条的鲜活墨色,我们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优秀的古代书家和当代书家我都佩服。佩服的东西太多,说来话长,恕不一一。在他们面前,我只有一个感受,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他们怎么就那么有才呢?  “书法家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儿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无从谈起。抱谦。
问: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笔在整个书法创作中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请问薛老师平时用何笔?本人欲写小行书,如颜平原的三稿,请问用何笔较宜?谢谢!!
薛养贤:风格决定工具,犹如打仗贴身用摔跤,一米以外用刺刀,几千公里就需要用导弹了。当然这只是打个比方,我有一篇《审美取向与材质的配置》,稍后贴在本帖的后边,请便中一览。
问: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临帖必须临的很像吗???
我本人很喜欢董其昌、王铎的那种临帖。。。。从他们的早期临帖作品就可看出并不是很像,请先生谈谈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很低级的问题,学行草必须有楷书功底吗???(这个问题也许太幼稚了)
薛养贤:临帖初期应当要临的很像。简单来说:⑴细节决定成败,忽视细节就是忽视高度;⑵用笔的准确性决定了传达书者思想的书法语言的充分性;⑶观察的深入性决定了对法帖精神领悟的准确性.我们所看到董其昌、王铎的临帖并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早期临摹作品。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出个写真集,他(她)满月时的照片散失了,第一张照片是从少年时开始的,我们总不能说他(她)一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吧?你所说的董其昌、王铎的那种临帖实际上是他们已经进入了完善自我风格的阶段,他们只是试图在古代法帖中寻找有益于自我风格的书法元素,套用一句化学术语就是在进行“化和”、“分解”。最后一个问题看看《中国书法史》,书体演变则会一目了然。至于个人的经验只是一家之言,不必拘泥。
问:我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对书法的嗅觉不是很敏锐,但我感觉近一两年的国展逐渐引领书法回归传统,特别是回归二王,我觉得这对于一般书法群体在视觉心理上更易于接受,您怎样认为?这对我们的国粹书法有何意义?陈新亚老师倡导书法生活化,您对此有何见解?这又对当前的书法有何意义?
薛养贤:首先要区分传统和传统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作品和优秀传统作品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作品是宽泛的、博大的,优秀的传统作品当中有非常优秀的书法元素,非经典的作品中也有可资汲取的优秀元素,优秀和非经典作品的优秀元素只是一个量能的差异。二王只是优秀传统作品的一部分。学习书法是一个不断汲取书法语言的过程。刘熙载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套用刘熙载的话,这是一个不断汲取“象”的过程。书法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前者是“常”,是超越时空,亘古不变的;后者是“变”,是书法由“点”而“线”的根本。至于“书法生活化”实际上是对某些偏离书法本来面目行为的一种反动,是对书法本来面目的一种回归。
问:创作与临摹的比例关系,请薛先生谈谈您自己是怎样处理的呢?
薛养贤:准确临摹→写意临摹(碑帖审美元素的多样发掘与强化)→审美元素与个人性情的和谐匹配↑←←←←←←←←←←←←←←←←←←←←←←←←←←←←←←↓
在如此循环往复中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在丰富的书法语言中展现多面的、完整的、真实的自我。
问:清姚孟起云:作隶须有万壑千崖奔扑腕下气象。请问:“隶书怎样才能得气、得势、得韵,得神”谢谢
薛养贤:一规则、二熟练、三胸中万千气象、四手底了无挂碍。
问:1、 前些年大家都对地域书风这个名词比较感兴趣,出现了河南的中原书风、广西的作旧、辽宁的小行草现象等,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渐趋方便,似乎这种性质的书法风格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弱化,直到最近刘正成先生力挺的地域书风展得到举办,大家又开心起这个话题。您是怎么看待这个地域书风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扶持还是任其自由发展?陕西是否也有自己的地域书风,相对于上述省份的地域书风,这个体系是否成熟?2、 您非常提倡智性书写,那么这个智指得是什么?与理性书写有什么区别?3、 您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学,是否有书法相关的学生社团,您是否对其予以关注?在您看来,一个优秀的书法的学生组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您是怎么看待在校的非书法专业学生的书法学习的?对于他们,有哪些好的建议?4、 您作为国展的评委,在评审时您是否有过激动的瞬间(看到作品时砰然的心动,抑或是看了之后还想再看一眼的感觉)?在您看来,一幅作品真正打动人的东西是什么?)
薛养贤:1、但抒情怀写真我,任尔东西南北风。2、请参阅稍后贴出的《智性书写——一个新的审美原则》一文。3、我校学生有书法社团。我只是参加过一些作品的评审工作。在校的非书法专业学生,如果是站在完善个人修养的立场上学习书法,就不必苛求学习方法的严谨性、系统性。但是如果是站在书法家的立场上就要强调书法学习的严谨性、科学性、系统性、丰富性。4、评审和欣赏是两个不同的行为方式。评审是对比、挑剔,欣赏则是感受、诠释。一幅真正打动人的作品首先是作品扑面而来的气息,然后才是通过技法分析来确定作品气息的真实性和充分性;比如说你在大街上看见美女,是先看见美女还是先分析女士的眼耳鼻舌身然后再得出结论说她是一位美女?
问:您作为一名高校的书法教师,既有教学的任务也有科研的任务,想请您简要地介绍一下您的研究领域,是偏重于书法史?还是美学、书法创作这边?在您的研究过程中,是否有有趣的发现,能否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薛养贤:我个人的经历简单来说,学的是贸易经济、进修的心理学、教授的是会计、研究的是书法。对书法而言,我现在是言归正传了。特殊的经历造成了我研究书法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研究的领域是书法创作。有人说“技是形而下”、“道是形而上”,依据是“技进乎道”,其实割裂理解“技”、“道”是错误的,把“技”、“道”对立则是可笑了,我们见过不会唱歌的人成为歌唱家、连语句都说不通顺的人成为文学大师的人吗?艺术作品中再高的境界也是通过具体的形质来表现的。我研究的课题概括来说是试图在“不可言说处”找出“言说方式”,即整体——分解——合成。
问:请您谈谈对流行书风,艺术书法,现代书法的看法.谢谢.
薛养贤:“流行书风”在我看来有“特指”和“泛指”两种。“特指”是指“流行书风展”,“泛指”是指“一个时期流行的书法风格”。我想你指的可能是“流行书风展”。关于“流行书风展”,我还是讲一个看似与“流行书风展”不大相关但却大有相似之处的故事吧!说是白石老人在北京居处的廊子上放着一口从家乡带来的“寿材”,有人以为老先生好奇;有人以为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噱头”;有人以为老先生“达观”,其实——这是湖南乡村的习俗。对于“流行书风展”,局外人是不大知道其真正原由的,种种臆测只是个人的主观判断而已。至于“泛指”的“流行书风”历朝历代都存在。
至于“艺术书法”、“现代书法”,我的看法是只要有利于书法发展,那怕是些许有利因素,我们都应该抱一种宽容、学习的心态。
问:薛老师好!我觉得先生的字是熟处见生,令大家非常欣赏!我想请问一下先生在控制字的大小倚侧,以及您在字的笔画和结体的夸张上是怎么处理的!
历来学书法都注重立意要高古,有些人甚至把自己学习对象定位在不下魏晋。请问先生是怎样理解的,及你是怎样帮自己找到一个书法的取法定位的呢?
薛养贤:1、一擒纵有度、二自然天成。2、学习对象可以是个人化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人选择。但是我以为吃粤菜的人吃吃川菜也无妨,吃杭帮菜的人尝尝西安的小吃亦无不可。
问:我初学行草书,向先生请教一个问题。临摹一些经典行草书法帖,想据法帖的风格创作练习,但是写好后和法帖的风格相去甚远,我就在法帖中集字,感觉还好些。我想是不是要我们把法帖中的常用字都会背下来才行,然后才能进行真正的创作。这样是不是没有“灵性、才气--”的表现,还是每个书家都要经过的一个过程(至于书法爱好者更要走好这一步)
薛养贤:你这个问题理带有普遍性,是我遇到的提问最多的问题之一。其实正如你所说“这是每个书家都要经过的一个过程”。原因是我们对原帖规律把握的熟稔程度不够,因此读帖、临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原帖规律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问:在行笔的过程中,是怎样做的按中有提的?
薛养贤:行笔中既有二维空间的上下左右运动,也有三维空间的上下运动。解决这个问题最简捷的办法是:对经典作品进行亦步亦趋的准确临摹。
问:书法强调临贴,尤其是名家名贴,但是书法有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倾向,好象是越怪异越好,有的根本就看不出有什么功底.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薛养贤:书法的怪异与否要看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如果站在平庸书法的立场上看,艺术性强的书法会被看的怪异;如果站在艺术的立场上看,只有对立没有统一的便是一种怪异。至于有些书法看不出什么功底,我以为也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确无功底;一类是我们对书法史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无法探究其书法风格形成的各种传统元素;还有一类是我们在欣赏书法时不是在欣赏作品本身,而是在把作品和古代的某碑某帖进行对比,同者为好,异者为奇。奇者必怪。
问:我学过很多风格差异很大的碑贴.在创作中很难揉合.象一盘杂烩.请问怎么样才能将风格达到高度统一,谐调.是否有很多技巧可寻!!!
薛养贤:书法创作首先应该有一个鲜明的审美指向,然后是书法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不是古代书法风格的逢合。如果你的创作是以形成个人风格为最终指归,我建议你可以尝试:以某一碑帖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为变量,以另外一种碑帖的某个元素去置换前一种碑帖的某个元素,在多次尝试中寻找较为成功的置换结果,然后在较为成功的置换结果中进行第三种碑帖的某种元素的置换……如此多次反复直至找到符合自己心性的书法风格。并把这种人工置换完成的书法风格由理性的操作逐渐熟练成为一种潜在的隐性意识。
问:薛先生自认为自己的书法得力于谁的最多?
薛养贤:说实话我现在实在说不出来我最得益何人,这犹如我不知道我的血肉得益于哪种食品最多。
问:一名成功的书家当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创作往往会出现所谓的程式化!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又是在实际中怎样解决的?  薛养贤:问题很简单。这些人把“课间活动”当成“上课”了。
问:您是怎样临帖的?怎样将临帖用到创作中去? 您每天写多长时间?您目前在学习什么?
薛养贤:1、上课时写实临摹;下课时写意临摹。2、临帖是储存语言,创作是检索语言。3、不等。有时多,有时少。有兴时写字写到大天亮,无味时睡觉睡到自然醒。4、见什么学什么。“急”不择食嘛!玩笑玩笑,呵呵……
问:请问您对于看书、动手、交游、思考的时间分配大致是怎样的比例?您对书法从最初单纯的热爱到如今的职业化、专家化,在这样的过程中,您曾有过的最大困惑(或压力)是什么?对于书法与功利怎样妥善处理?对您影响最大的经典碑帖是...?  您最爱读的书是...?书法理论重要吗?什么理论才有用?
薛养贤:1、你说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吧?!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吧?!我不能象陆俨少先生那样“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四分读书”,我只能看机会了.2、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3、前已作答,不再赘述。4、我最爱读的书是我自己买的书和朋友送的书。5、启功先生论书札记中说:或问学书宜读何种论书著作,答以有钱可买帖,有暇可看帖,有纸笔可临帖。欲撰文时,再看论书著作,文稿中始不忧贫乏耳。
问:你是怎样看待书法经典与流行书风?篆书隶书草书在新时期如何做到继承与创新?
薛养贤:窃以为某一经典模仿的人多了就成了“流行书风”。假如你指的是“流行书风展”的作者的作品,我以为其中一部分作者是把所谓的民间书法当主食,把文人书法当副食,而另一部分恰好相反。总之都是相融的结果。
问:薛老师好!行书初学《兰亭序》,您认为好吗
薛养贤:我认为好。关键是如何学?学什么?
问:您再次来到瓦窑堡,对子长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6周年大型书法篆刻邀请展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您对这次展览的前前后后的帮助很大,在此向您表示感谢。斗胆向您提一个问题:“全国书法热由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书风回归到本世纪初的“复古”,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谋而合,请问,书法该如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好地相结合,作为书法机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该作些什么?”
薛养贤:书法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并不时时成简单表面的对应关系,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大唐盛世与大唐书法的辉煌、明清国道衰落却碑学中兴的这一历史史实。——这是书法史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并且是非常复杂的课题,是对书法未来发展具有前瞻和指导意义的课题,恕不在此作答。
问:如何看待书法作品中做的元素?您的作品中做的元素有多少?做成自然就是自然的美吗?先谢谢!
薛养贤:艺术本身是人化的自然,“天人合一”是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对立而统一便是人化的自然。只有对立没有统一便是“做作”;只有统一没有对立只能是“平庸”。任何艺术都是“做”成的,关键在“和谐”二字。
问:初学者该如何把握博与专
薛养贤:站在业余爱好的立场是先“专”后“博”;站在专业的立场则是多板块的“先专后博、相互提升”。
问:您曾提出过“智性书写”这个概念,我们经常在谈论书法创作的时候,以“感性”和“理性”论之,或者外加一个“书写性”,但是“感性”和“理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存在的,只是比例的大小而已。您的“智性书写”相较于“感性”和“理性”来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其特殊的“点”在何处?
薛养贤:“智性书写”是把书法创作的概念做了前伸和后延。“理性”主要体现在书法创作的前后。概括来讲创作之前是追求书法资源的合理配置,创作之后是力求书法审美效果的最大化。“感性”则主要体现在创作之中。(详情请参考我和张渝的《智性书写——一个新的审美原则》)
问:临摹的要本是什么,到底临的是什么
薛养贤:简而言之,写实临摹主要是:一、锻练眼睛的观察能力;二、手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三、对原作书法语言的领悟能力。
写意临摹是对原帖已有审美取向的多元发掘,在发掘中寻找与自我审美取向的契合点。
书法临摹的目的:一、寻找书法要素中美的关系;二、积累、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
问:学魏晋.宋代和明清那家行书好?
薛养贤:你这个问题无异于在问我“是粤菜好吃”还是“淮扬菜好吃”抑或“湘菜好吃”?因人而异,求个可口而已(只要吃了不闹肚子就行)。
问:1、如何把握好创作的速度?2、临习了大量的碑贴,创作时如何融合?3、薛先生作为当今中国书坛开宗立派式的人物,最近几年怎么不见有作品集问世?4、薛先生本是以行草书名世,却成了中书协楷书评委,作何感想?
薛养贤:1、创作速度因审美取向而异,不可强作统一。2、创作途径:①强化与夸张,譬如文学上的三头六臂;②粘合,譬如文学上的猪八戒、孙悟空等;③多重融合,譬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3、遵照你的指示精神,我新近出版了一本《当代书法十家●薛养贤卷》。4、服从组织分配,听党的话,一切行动听指挥。
问:学行草书如何选择主临的法贴,可否从开始就围绕着己意去融法和化法、和临创的趣味性的早期培养。
薛养贤:条条道路通北京,方法因人而异,关键是你祈求的高度。要成功我个人以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金字塔形(先博后专),一种是菱形(专、博、专)。
问:1、您多次担任评委,您认为当前国展作品面目千人一面,获奖导向进入复古主义的圈子,是否符合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2、按照当前国展的审美标准,象徐生翁、于右任、沈曾植、当代的王镛、刘正成、郭子绪等一大批真正富有个性和强烈时代气息的艺术家该如何评价?他们的作品恐怕入选都困难吧?3、在当前复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笔墨当随时代”当如何理解?
薛养贤:1、“千人一面”的说法可能不大妥当,差异总还是有的,大小而已。“复古”总比“任笔为体”好吧?2、展览对整个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近三十年的中国书法水平的提高便是很好的明证。我个人以为展览一是发现人才,二是鼓励人才,三是引导人才。但是书法展览不是衡量作者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更不是替历史作定论。3、参加展览的作者只是全国书法工作者中的一部分,“复古主义”不是中国书法的全部,只是学习过程的一种展示,并不是每个书家学习书法的终极目的。我以为一个书家发自内心的真实的书法言说便不可避免的带有这个时代的精神。
问:书法教育小学、中学、大学区别在哪里?书法硕士、博士就业方向在哪里?
薛养贤:小学、中学是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学教育是书法艺术专业教育。教育部2006年16号令规定,全国高校都必须开齐书法欣赏等八门选修课。最新消息:书法成为广东中小学必修课并纳入质量考核体系,由此可见仅书法教育一项人才缺口就相当大。其它博物馆、艺术研究机构、编辑出版部门等等就不用说了,更不要说中国的强势经济带来中国的强势政治,强势政治、强势经济带来强势文化这样的大话题。

第2个回答  2017-08-27
薛养贤,说实在的,他写得垃圾的....小学生比他写得好。中国的现状,垃圾全部跳上了舞台。你们可以查查他的作品,看到你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