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如何体会和表达感受,建议你收藏这篇文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文/绳系

这是绳系陪伴你的第156期

你好,我是绳系。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这一节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在做一个小学的咨询服务中,校长在开会的时候,总是说很多题外话,以至于其他老师都不满。他们发现彼此都非常难沟通,所以作者过去给他们调节。

在作者的沟通下,老师们终于把心中的感觉告诉了校长,并指出了他的这个“总说废话”的习惯。

下面举几个练习的例子。

注意:“每次”“曾”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我的队友,每次让他做点什么,他都以上厕所为借口。

·我不记得你曾发消息给我。

“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

·你总是很忙。

·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从不出现。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经常”和“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例如:

此处容我列举一下作者在这节中,罗列的一些例子。

作者九岁的时候,害怕被同学欺负,躲在教室,不敢回家,他的老师教训他,“男孩子不要胆小怕事。”

在男孩子暴怒或者哭泣的时候,大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太调皮了,或者是太姑娘家家了。但是我们不明白,他可能是由于害怕或者委屈而做出的反应,比如言辞激烈,攻击别人等。

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我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我提醒他,虽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我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地说:“我没什么感受!”

很明显,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它们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根据作者的观察,对于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来说,尤为困难——表达感受与他们的职业形象相冲突。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

我常听到这样的声明:“我不想误导你,我的男人真的很棒,但我从不了解他的感受。”有一次,一对夫妻一起参加了一个研讨班,期间,太太对先生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先生的反应真的就像一堵墙: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太太气坏了,转向我,嚷道:“看!他总是这样。坐在一边,闷声不响。和他过日子,就像对着一堵墙。”

“你是不是感到孤单,希望先生多体贴你呢?”我问道。在她表示认同后,我试图说明,“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这种话很难提醒她先生留意她的愿望。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例如,如果他感到伤心、沮丧,不作任何反应,在妻子的心目中,他就会真的像一堵墙。

有一次,瑞士一家大公司的技术部门找到了我。他们面临的难题是,其他部门的人不愿和他们打交道。其他部门的职员在接受调查时说:“我们不喜欢请教他们。那就像和一堆机器说话。”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鼓励技术部门的职员更经常地表达感受。后来,情况有了好转。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5.另有一次,我应邀去协助一所医院的管理层。他们有一个项目需要医生的支持。可是,不久前,医生们以17∶1否决了那个项目。为了争取支持,他们准备再次举行医生会议。他们期待非暴力沟通能够促进他们与医生的沟通。

在模拟管理层与医生的对话时,我扮演的是管理人员的角色。我一开始就说:“再一次提到这个项目,我忐忑不安。”选择这样的开场白,是因为我注意到,管理层极为担心再次受挫。

我还没来得及往下说,一位负责人就打断了我,“你太不现实了!我们决不能告诉医生我们感到不安。”于是,我就问他,为什么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他脱口而出:“一旦我们示弱,他们就会更加盛气凌人。”对他的回答,我并不意外。

毕竟,对于许多人来说,在工作时表达情感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然而,有位负责人还是决定试一试。这次,他不像平时那样面无表情地陈述观点——他不仅解释了医生改变立场的重要意义,而且还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医生的反应十分不同。他们非但没有“盛气凌人”,而且还以17∶1通过了项目。这个戏剧性的转变提醒管理层,工作中示弱也有助于解决问题。

作者给一群学生讲非暴力沟通课的时候,学生刚开始无任何反应,对待他也不积极,学生们的行为如下:

有个女孩翻着包,从中掏出一把指甲锉,开始使劲修指甲。靠窗的学生把脸贴在玻璃上,仿佛街上发生了令人振奋的事情。……作者的观察特别细致。

他向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紧张,然后告诉学生他内心的感受,他说自己虽然紧张,但不是因为学生们的肤色。而是因为他和大家是初次见面,他希望得到肯定。
这样的示弱产生了积极影响。学生们开始了解我、介绍他们自己,并询问有关非暴力沟通的问题。

这里我用自己学习演讲的例子来阐述:

想法:我觉得演讲太难了;
:我刚学演讲,对我来说,有点困难;
我觉得自己普通话不标准;
:我录的音频,别人听不懂,我的一些吐词可能不够清楚。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有时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在这句话中,“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以下是更多的

例句:

· 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
· 我觉得自己很无能。
· 我觉得老板很卑鄙。
· 我觉得他很负责任。
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

以下是两个例句:

A.“我觉得我被误解了。”

“被误解”一词反映了我认为别人不理解我。此时,我可能会很着急。

B.“我觉得我被忽略了。”

“被忽略”是我们的判断。此时,如果想独处,我们就会很高兴;反之,如果想参加活动,就会感到难过。

清楚地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很好”或“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实际的状况。例如,如果我们说“我感觉良好”,“良好”这个词所表达的感受可能是高兴、轻松、欣慰或别的。为了更好地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

那还可以怎么说呢?下面引用书中的一些词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沟通。

(1)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2)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这本书中有很多的案例,大家可以去读一下,也可以收藏我的这篇文章。

成年人不同于孩童,有时候,会在考虑别人的感受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隐藏。从而说出一些为了表达感受而发出的评论性的话语,这种情况产生的结果,很可能是对方理解不了你的感受,而产生误会。还可能会把你的话语当做你评判他的标准。

那样误会就更大了。

关于非暴力沟通这两章,今天就讲到这里啦。大家可以多多练习哦。

我是绳系,每天7:30,不见不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