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动大于言语的作文

行动重于言语的文章 800字左右 给分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战国时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进行的长平之战中,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直接导致了赵军的失败,进而还导致了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让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对历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就是纸上谈兵的典故。人们常用它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用它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谈,言也,言如果不能付诸行动的话,就永远也不能变成现实。这实际上就是古人所重视的言行之间的关系问题——行动胜于言语。这也是儒家智慧之一。

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却有一个偏见,认为儒家的读书人都只是满口道德文章,手无缚鸡之力,只会空谈,不切实际。可实际上,儒家对于言和行的关系的态度一直以来都很明确。《尚书》中说,知道一件事情、一个道理是很简单的,但是要把它实践起来却很难。孔子也非常讨厌夸夸其谈、说大话的人,他要求人们慎言。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说:“我们一定要做到要么不说话,要么一开口说话就切中事物的要害,千万不要说那些空话、废话。”他又以大自然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意思是说,天说了什么呢?但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
儒家的“行动胜于言语”,归根结底是一种务实的精神,其重点在于行动——既然言语本身不能带来事物的任何变化,就只有用行动来做到这一点。《四书》谈论为学的几个层次,最后一步是“笃行之”,就是强调实际行动的作用。宋朝陆游写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加强调了行动的作用。
西汉时有一位勇猛善战的李广将军,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史书记载,李广不善言辞,他带兵打仗,并不以慷慨言辞激励士兵,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
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因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每次打起仗来,士兵们往往争先效法李广,都能够奋勇杀敌,不怕牺牲。 后来,当李广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他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真诚的品质和实际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带兵打仗行动胜于言语,其他时候也都如此。韩琦是北宋著名大臣和军事将领。他出身官宦之家,父亲韩国华曾经当过至右谏议大夫(专门负责向皇帝进谏的官职)。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长大后,自强不息,颇有大志向。史书说他尽管学问过人,但“端重寡言,性纯一,无邪曲”,也就是说他忠厚老实,不大喜欢说话。但是沉默寡言的背后,却是让人看重的为国效力的实际行动。宝元二年(1039年),四川旱灾严重,饥民大增,韩琦被任命为益州、利州两路体量安抚使(体量安抚使是官名)。他到四川后,首先减免赋税,“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然后将当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全部发放给贫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设稠粥,救活饥民多达190万人。蜀民都感激地说:“韩琦大人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韩琦的成功应该说是源自于实干精神的。庆历二年(1042年)十一月,朝廷任命韩琦和另一重臣范仲淹共同和西夏作战。由于两人守边疆时间最长,又名重一时,人心归服,被朝廷倚为长城,所以人们将他们并称为“韩、范”。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西夏答应与宋议和。当时边塞上传诵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在边界形势稍趋缓和的情况下,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韩琦、范仲淹奉调回京,同任枢密副使。当时国子监直讲石介特意写了一首《庆历圣德诗》,诗中称赞韩琦为人纯朴,就好像汉朝名臣周勃一样敦厚。
庆历三年七月,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身为执政大臣的韩琦和范仲淹等人发起了一场政治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实施,遭到了一些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诬告新政官僚结成朋党,欺罔专权。到了五年(1045年)正月,执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都因为他们的诬告被贬出朝廷。韩琦也被诬告,却没有被贬,因仁宗很了解他,说他本性正直。这说明韩琦以行动说话的做人做事规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韩琦又以这样的办事原则当政十年,堪称贤相。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他在处理大事和做重要决断的时候,往往不动声色,可以称得上是社稷之臣。这个评论真是恰如其分。

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是注重行动的典范,也因此,他成了人们眼中的成功象征,道德楷模。

就天资来说,曾国藩算不上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是他就是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从不说空话,最终出人头地。他不仅自己这么做,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也是这个标准。他所交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不就是专心地做学问,要不就是脚踏实地地做事,很少有喜欢空谈的。对于那些大言欺人的人,他一向是敬而远之的。有一个叫庞作人的,他慕名前来和曾国藩结交,但曾国藩看他好说大话,不着边际,于是就不怎么和他来往了。当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指挥四省军务时,庞作人还曾跑到江南,以为自己和曾国藩还有一点交情,希望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谋得一官半职,混个大好前程,但曾国藩一见他就十分讨厌,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叫庞作人的,自己一无所知,但是却偏偏爱讲学,早在京城的时候就已经讨厌他了。今天他又来,看起来为人更加卑劣无知。真是的,看来人可不能不务实啊。”

得遇曾国藩这样的人,想必庞作人不灰溜溜地走掉也是不行的。

透过李广、韩琦、曾国藩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行动胜于言语”力量和效果之所在,不能不为儒家的大智慧所折服——行动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重要、管用。人只有脚踏实地,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才会造就一番事业,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