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故事100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1-16
除了二十五军外,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和二、四方面军都或多或少地见识了大雪山的淫威。从进入邛崃山区的那一天起,一直跟在红军身后的追兵便不见了。这时的_只是调遣队伍守在川西的山口外面,他断定红军翻不过皑皑雪山。
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这支队伍的主题词便是翻越。翻越的对象是一座座终年积满冰雪的高山,翻越的工具是用碎布、棕毡撕成条包裹的草鞋和穿在脚上带钉子的土制登山鞋,翻越的条件是每人山脚下喝一碗热姜汤,揣在怀里的几个小红辣椒。
现在回头看,雪山只不过是一个统称,是红一方面军翻过的五座雪山,红二方面军翻过的十座雪山和红四方面军前后三次累计翻过的二十多座雪山的总称。
由于气候的变化,如今的夹金山已不复当年的模样,一年中大约只有四个月会有积雪。而我们去的时候是8月中旬,只能看见绿茸茸的草甸和漫山遍野的鲜花。
在接近山顶的地方,能够清晰地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折线,从一圈圈的盘山公路间蜿蜒穿过。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的最艰难的一段路——五道弯。
我们踏着英雄们的足迹,向上攀爬了一段。远远看上去似乎很平缓的一段路,却几乎耗尽了我们所有的体力。高山缺氧让我们举步维艰,遇到乱石堆积的地方,不借助工具很难通过。
行走在边缘地带
走下雪山之后,_连连咳嗽,这只是一个前兆,随后袭来的大病几乎要了他的命。
和_一样,翻越雪山是很多红军长征开始以来最艰苦的一关。其艰苦程度超过湘江之战,翻越五岭,四渡赤水,也超过只有少数人参战的抢渡金沙江或飞夺泸定桥。
抢渡大渡河以后,雪山并不是红军北上的唯一一条路。当时,队伍从东侧能够抵达茂县;从西侧可以沿一条商队常走的山路通往川西北的丹巴地区;最后一条路才是横在面前的夹金山。
当时的红军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达维县党委书记任强指着地图解释说,东侧最好走的大路早已布好了川军,西侧不仅路远,还要经过大小金川地区,面临诸多土司武装的威胁。为避开攻击,红军不能靠聚居区太近,但为了取得粮草,也不能离得太远。换句话说,当时的红军只能长期徘徊在边缘地带。
这就意味着未来两个月内红军将不停地翻越雪山。从夹金山开始,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陡然升起,岷山山脉、折多山脉、横断山脉环绕于前,大小雪山共有几十座。而红军中大多数人来自南方,在长途跋涉中穿着单衣,有的人甚至根本没有见过雪。
海拔4930米的夹金山是红一方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此前,红四方面军已经先行翻越了海拔4592米的红桥雪山。
即使在当地人眼中,夹金山也是值得敬畏的。当地居民称夹金山为仙姑山。他们告诉红军,这座山只有神仙才能飞过去。而红军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自炎热潮湿的华南或华中地区,并没有足够的应对冰雪的经验。
登山前,卫生员们不得不像教孩子一样耐心地向将士们讲解:爬山前要把衣服松开,以便于呼吸;走路要慢,但绝对不能停;出发前用布条遮住一部分视线,防止雪盲;吃饱吃好,穿上厚衣服,喝一碗祛寒的鲜姜辣椒汤;在山上禁止喧哗,防止发生雪崩……
6月的山脚下天气已经很热,刚开始爬山时,人人汗流浃背,衣服湿透。快爬到雪线的时候,气温一下子降低,战士们觉得凉快下来了,开心地互相开着玩笑。“谁也没想到后面,没想到爬座山居然会死。”九旬老红军马其章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时说。
进入积雪线后,俨然进入了严冬,有的地方积雪一直没到膝盖。“我穿着平时的草鞋和短裤就翻过来了。”马其章语气里带着几分得意。然而,这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对于很多红军战士来说,并不像当时只有十几岁的马其章那样轻松。
种种对冰雪的不适应在雪线之上集中爆发了。越向上爬,空气越稀薄,很多人出现了高山反应,加上寒冷饥饿,有的人一坐下来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有的人没有按照卫生员的嘱咐遮住眼睛,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中突然雪盲。眼前什么都看不见,一脚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气力。由于缺少御寒装备,许多人冻僵了,再也没有站起来,或者滑倒后直接坠下冰崖没了踪影。
“地上有前面人趟出来的一条雪路,大家就低头跟着走。”85岁的老红军张世秀已经记不清登山的过程,“沿路时常有长条形的雪堆,都是去世的战友。”
爬上山顶,垭口寒风吹得人站立不稳。力气小些的“红小鬼”,只好一路拉着马尾巴借力。站在山顶,连飞机也似乎飞不上去了。老红军杨定华曾经用文字记录了当年的经历:“站在山顶,_的飞机就在脚下盘旋。我们冲飞机喊,上来啊,有本事上来啊。他们根本听不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