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的文言文仿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 借景抒情的文章改如何仿写

这类文章的写作,景是基础,因景才能生情,所以要有简洁的写景文字;情是引线,因情才能明理,所以抒情既要充分,但又要落到理性的思索,不能有情无理, 景物描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具有说明事情发生的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2、借助具体的物象,含蓄地表达文章的主旨。3、满怀真情,做到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使人能受到感染。

1、写景三注意

怎样描写自然景色呢?具体来说,景物描写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1)写景要有顺序。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有情致。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抒情三要求

抒情有好几种方式,而表现出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一种是轻淡的、弛缓的。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别有会心;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紧张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节制,也不隐晦和改易,只要内蕴的情感真切、深沉,就会写出很好的抒情文字。弛缓的抒情,则把内蕴的丰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来,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实质,能给读者以暗示和启发,自有感人至深之处。那么,对抒情有哪些要求呢?

(1)要真挚自然。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来。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要健康向上。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那种低级、消极、颓废等不健康的感情,我们要坚决反对。

(3)要具体生动。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不新鲜、不生动,也就不能感动读者、打动读者。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例如:“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先生这一段抒情,写得十分深沉。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对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之情具体、真挚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2. 借景抒情的段落(200字)及仿写

声明:此段落系我几年前写的。

不在江南,但雨却似一帘窗纱,在风的不时呵斥下飘来荡去。雨过后,总会是天晴。雨夜后的清晨,多有一箭阳光,溜进窗户,静静地趴在窗帘之上休息。

阳光却有似柔又刚的力量,总柔柔地拧着晾在阳台的衣衫,轻轻地汲取着空气与泥土的水分,渐渐点燃了抄万物的生命;也刺穿了厚厚的云层,洞开了浓浓的迷雾,将我们黑暗的影子从身体中剥离出来,摔死在地面。

早晨的阳光,总让天空更加高远,任由风横云纵。置一盆花在阳台,不论花的习性,让阳光一箭飞入,看绿叶上暗光闪闪,翠绿欲滴,心里才会觉得温暖。虽然很多植物是喜阴的,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阳光会给它们带去更为旺盛的生命,哪怕zhidao是惧怕阳光暴晒的植物,只要有充足的水分,仍然不会有差池。

3. 要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文言文

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十分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泥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莲花,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4. 借景抒情的段落(200字)及仿写

雪,似乎盘踞了整个一月,似乎要弥补这许多年以来的大意。

但是暖国的雪,“向来只是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纷飞后,永远如粉如沙”。向往冰封前里,飘飞万里的气势,也只能在雪花飘飞之际做一遥想,那无数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可曾恼怒了这暖国的雪。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看雪,可兴之所致,不拘于时,可万万是在“更定”时分的,有几人?夜深人静,早已是人们躲进被窝,正做美梦的时候,可是却有人不畏严寒,“拥毳衣炉火”,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独往湖心亭看雪”。

他难道仅仅只是向往自然的美景吗,在白天不更可达到视觉的享受吗?大概他那独抱冰雪的操守和孤寂的情怀只想自己独享,不想被人发现。那种借景抒情,借物达意的幽愤情绪,我们不也能感受几分吗?再来看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先来一个湖光山色混蒙不分的全景,分不清哪是天空哪是云层哪是青山哪是湖水,给人的印象惟有一个字,白。

“与”的叠字更加深了这一印象。再来细看吧,收回长镜头。

长堤、湖心亭、舟、人,事物由大及小;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几个量词的应用似乎信手拈来,了无雕琢的痕迹。试想在茫茫四合的山野中,自然与心灵的交流相通往往更具神奇,看到了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自然之景的存在,唯我独享、唯我独在。

这多少也有一些沧桑之感。至此湖心亭的景色已尽收眼里,人在雪中,雪在心中,这一番夜游也不枉费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