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家人跨越抱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抱怨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也许我们每个人每天主动或者被动地经受着抱怨的伤害。当我们自己抱怨时,我们在话语中会传达出愤怒、悲伤,当我们听别人抱怨时会感到对方也有这样的情绪。不管是我们是抱怨的一方,还是承接抱怨的一方,对我们的身心都不好。我反思着自己出现抱怨时,以及家人出现抱怨时,是何种缘由导致我们这样。这其中缘由主要有三点:

客观因素:

客观现象的发生,也许我们不是参与者,我们成为被动的受害者或者受阻者,由此对我们的利益、身心造成了阻碍和影响。

主观因素:

我们参与的某个事件中,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结果不如自己所愿,造成落差和受挫;或者和与之互动的人之间关系不够融洽,合作不够愉快,效率不能保证等等。

内化因素:

不管是客观还是主观的,当事情呈现出那样的面貌,我们无法接受,与之对抗,无法内化,把缘由归结到外部,就产生了抱怨。

抱怨的时候使用的语言多数是数落型、批判型的,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批判造成此局面的某个人或者某种现象。处在抱怨中的人,他们的关注点主要是自己失去了什么,受到了什么伤害或者阻碍,他们不会跳出这一点来看。最重要的是,他们无法知道当下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只是被现象激怒了,而且需要发泄出来。

下面我来分享这两天我是如何面对先生的一次抱怨的。

晚上他下班开车回家,塞车是常有的事,少则1小时,多则2个小时。有一天晚上,他和朋友预定了一次线上的学习,碰巧那天塞车,不能按约定的时间到家。在他还在路上塞着的时候,他开始给我打电话——今天太塞车了。这条路总是塞车,这简直是糟透了。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啊,真是无语了。

当我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知道他有情绪了。我只能附和他——是吗?又塞得那么严重了?真是很让人烦心,对不起啊。(当时我在忙活着晚餐。)

过了一会儿,他又打电话来说,我看我是赶不上了。你能帮我准备学习的材料吗?

我说,好,我帮你准备。

我停下手头上的活,马上去准备好他学习的材料并且第一时间告诉他我已帮他准备好了。

他表示感谢。

又过了一会儿,他又打电话来,这次火气更大了。他说,在停车场找不到位置停车,人们停的车横七竖八,本来有空位的,就是他们不好好停车,导致一个人霸了几个车位,这不是浪费资源吗?......

我能感受到他的情绪在继续升温。我清楚他的需要: 他想尽快赶回家参与那个预定的学习。

我本想说,你停在路边,我出来帮你停,你回来学习。不料他找到了一个车位,5分钟之后出现在家门口。

在这5分钟里,我快速地想: 我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他平静下来?

我体会到,他肯定在乎每一分每一秒,他肯定连饭都顾不吃就马上和朋友们连线,因为他觉得自己迟到不好,他是那么重视这样的线上学习。

于是,我先在群里跟他的朋友们交代了一声,说他还在回家的路上,大概5分钟就到。他的朋友们也表示非常理解,叫他不用着急。

接着,我把饭菜盛到一个碟子里,汤装在一个碗里,放在他要学习的桌面。不用他发言的时候还是可以一边听,一边吃饭的。这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他到家了。

出乎意料,他到家时并没有再抱怨。我觉得是我及时满足了他要我帮忙准备材料的请求。我迎接他,并且告诉他材料准备好了,晚饭准备好了,他洗手就可以开始了。他也表示感谢,还说给我添麻烦了。

之后,原本属于他的洗碗环节我也承包了,还把厨房、地板打扫干净,才又开始我自己晚上的工作。

当两人晚上的事情都忙完了,我们进行睡前反思,他主动反思了整个晚上的事。

他说:“感谢你今晚的付出。你为我准备饭菜,又洗碗又拖地,自己还有工作。谢谢你。”

我见他意识到这些,觉得是个探讨“抱怨”这个话题的好时机。于是,我说:“你知道我是如何做到的吗?”

他说:“你是如何做到的?”

我说:“首先,我感受到你有抱怨的情绪,但是我没有在当下指出你在抱怨,如果我那个时候指出来,你肯定觉得我没有理解你,没有同情你的遭遇。所以,我赞同了你的说法,附和着你说塞车是件痛苦的事,我为你感到遗憾。能做到这样是因为我当时是冷静的,我没有被你的情绪带跑,觉得你是个麻烦的人。你要知道,我当时在做着饭,我晚上还有工作,我也挺忙的。你有没有察觉到我情绪稳定了很多?”

他说:“嗯,确实是稳定,我完全没想到你会把饭菜和汤准备好,材料准备好,还坐到我身边来,温柔地告诉我你做了什么新的菜式,看着我尝一口,我真的很感动。”

我说:“那是因为我一直在做 ‘觉知练习’ 。我练习这个已经很久了,你也许有时候意识到我和以前不一样,就是因为我在做这个练习,保持觉知。”

他说:“那你快点跟我说,这个怎么练习,我很感兴趣。”

我说:“其实我以前跟你说过,只是那时可能你并没有把它当回事。如果你也练习,你也许不会再对塞车这样的事感到烦躁,从而抱怨。我在练习如何把自己分成两个人。”

他说:“怎么分?分来干嘛?”

我说:“把自己无时无刻分成‘行为者’和‘观察者’。这个也是我带课时需要学员们练习的,他们正在练习着呢。也许是我也跟着练习,我今晚能够把自己分开得很好,能够把控局面。

行为者(Doer)其实就是我们按照惯性来行动的自己;观察者(Observer)就是那个跳出惯性来观察做者模式的视角。这个视角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它是中中正正的,不带批判意识的。比如,你刚才在抱怨,我的观察者知道你在抱怨,但是它只是知道,它不会说抱怨不好,做出批判,而是客观地看见事情发生的经过。当你以观察者的方式观察自己的行为,你会马上意识到原来自己在做着那样的行为,你不由自主就开始调整。刚开始,观察到调整之间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者只是观察到,未能做出调整,但是当你坚持练习,你会做出调整。当你保持练习的习惯,你做出调整的时间差会越来越短。这个时间差也可以理解为 “缓冲” 。也就是你按照惯性做出反应的时候,你的意识到实际做出行动之间有一个时间差,缓冲了你惯性的行为方式,从而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改变就是这么产生的。用佛系的语言说,就是 ‘觉’ 。”

他说:“哇,你说得非常有道理,真让我刮目相看。我要叫你教授了。”

我说:“其实我一直在练习。只是我有时候能做得很好,行为者和观察者分得很开,并且观察者稳住了行为者,我会处于很平静的状态,外部任何现象都撼动不了我,所以我能做出平静的选择。比如,你刚才抱怨,我的观察者稳住我的行为者,告诉它——他现在在抱怨,我需要理解和体谅他,不能对他抱怨的这个行为做出任何的批判。而且,观察者在稳住行为者的同时也观察了你的行为背后,你当时需要什么。你需要节省时间,你需要准时。那么我看到了这份需要,我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我如何做能够帮助你满足这样的需要,所以我就准备了学习材料、准备好了饭菜。我意识到你很累,需要休息,那我就承包了洗碗和拖地。”

他说:“谢谢你。我真的很感动,感动你的理解和爱。我可以做这个练习吗?”

我说:“当然可以。其实我一直希望你做这个练习。只是以前我说过,你没做,或者不感兴趣,我就没强求。如果是出于你自己的意愿想去尝试,那是最好不过了。”

就这样,我们以这样的谈话结束了一天的生活,快乐地睡去。后来,我反思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我当时是用英文解释的,逻辑清晰,我想他能听进去和我的表达清晰也有很大关系。我总结了几点,如何帮助家人跨越抱怨:

遇到家人抱怨时,不当场指出他在抱怨,稳住自己,不对抱怨者做出批判,而是去倾听,表示理解他的处境,认同他的倾诉,并了解他背后的需要。

当我们知道他的需要,再看看自己是否能以自己的行动来满足他的需要。

事后观察抱怨者的情绪变化,如果情绪稳定,有探讨的意向,再跟抱怨者分析整个过程。

分享自己是如何稳定自己的情绪的,把这方法分享给他。分享方法时语速慢一些,尽量能够说得符合逻辑。(特别对方是男性的情况下。)

可以设计一些练习的小游戏,一起练习这些方法,定期反思,分享各自在生活中的运用。

他做不到时也无需着急,允许他有自己的节奏。

有时候我们陪伴外人会比陪伴家人容易,但是家人才是那个和我们日日夜夜生活在一起的人。 陪伴外人所需要的能力先从如何稳定家庭关系,融洽家人生活开始。

这是我的一个生活小记录,我们无时无刻无不需要记录、回顾和反思。愿我们都能活得轻盈和明朗。

祝福大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