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若发现子女在慢慢地讨厌自己,自己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人老了,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了,多数情况下,都会被子女讨厌,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发言权。这点,每一个人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了准备,就会减轻痛苦和悲凉。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年轻人的思想行为,老年人不懂,老年人的想法,年亲人不理解。代购很深。老年人对儿女是全身心投入,无私奉献,不讲条件;而年轻人对父母的爱,总是打折扣,对来自父母的爱不仅欣然接受,而且还变本加厉的盘剥,以为理所当然,特别是不少独生子女。年轻人可以在外彬彬有礼,对人谦和,做事认真,乐于帮助他人,往往对自己最亲的父母颐指气使,态度蛮横,缺乏耐心,无视父母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甚至用最恶毒的语言刺伤父母。 社会 上还有不少“啃老族”,吃饭靠父母、花销靠父母,却不孝敬父母,所谓忤逆不孝也。

客观上看,人老了,容易怀旧;对新生事物接受慢,容易与年轻人在消费、为人处世等方面产生分歧;认为长辈过的桥比晚辈走的路多;喜欢教训孩子,言语啰嗦;个别的还喜欢管闲事;小气,抠门,如此等等,都会加剧两代人的矛盾冲突。

再者,久病无孝子。现代 社会 生活节奏加快,享乐思想盛行,年轻人自己也面临高房价、教育医疗费用昂贵、职业竞争加剧等困难,心情时好时坏,有可能对父母也时好时坏。对家里上有老人,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下有儿女的中年人而言,压力是十分巨大的。他们不时表现出对父母的嫌弃,既是人品问题,也是现实问题。

以上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让老年朋友明白,自己终将老去,保重身体,尽量自我服务、自我克服困难,少给子女添麻烦,原谅子女的不当言行,刀子嘴豆腐心是多数。遇到逆子自认倒霉,能逃多远逃多远;遇到孝子要珍惜。摆正心态,完事大吉。

做为老人,逐渐没有了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如果出现题主的情况,不加改善的话那么 晚年生活是非常凄惨的。

不由得勾起我对一位邻居的回忆。在我们老家农村,邻居一位老太太,丈夫已经离世十多年了。四个儿子轮流养老,每年每家三个月。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是非常不孝顺,最过分的老四给安排在厢房(杂物房)里住,每餐吃剩菜剩饭。老太太几乎每天都是以泪洗面,最后哭瞎了眼睛,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孤独的死在房间里。

当然这只是极端的个例,但是目前农村也好,城市也罢,老人养老问题确实尤为突出。不少家庭存在子女(特别是儿媳)和老人之间的矛盾,互相讨厌对方。家庭非常不和睦,很多本该颐养天年的老年人反而凄凉苦闷的度过最后时光。

追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子女绝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我们只站在老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老人应该从下述四个方面着手,或许您的老年生活能有所改善。

第一:调整心态,糊涂一点。

俗话说难得糊涂,当您步入晚年,并且逐渐要更加依赖子女的时候。我觉得保障基础的生活质量才是第一位的。能够吃饱穿暖,有病及时就医,有一定的零花钱才是根本。

毕竟已经老了,别再想着和以前一样,事事发表意见,继续当家做主。这样大家都累,无形中增加了家庭矛盾爆发的概率。

可以适当的忽视晚辈的一些言行举止,其实他们也不一定是有心。老人家心态放宽了,每天乐呵呵的面对家人。不再计较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那么晚辈们正常也会改观对老人家的看法,不再讨厌您。

比如我家就发生过一次,当时幼子发烧。妈妈一再要求盖多被子“捂汗”出来,而我们知道科学的方法应该是物理降温,透气散热。双方因此发生了些许口角,因为孩子生病的原因,我更加烦躁。虽然没说出口,但是当时也确实会有讨厌妈妈胡乱插手的想法。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看待事物两面性的问题。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老人家能想的开,心态调整好,相信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肯定会明显提升。

第二:适度的参与到家庭生活中。

如果您有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适当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又何尝不可。既能帮助晚辈减轻了负担,又锻炼了身体,同时也打发了孤独的时间。当然前提一定是在确保身体安全并且比较轻松能够完成的家务活。

我女儿的同学,住在我同一栋楼。她的奶奶60多点,身体很好。但是每天就是迷着跳广场舞,就连吃饭都要晚辈下楼去叫上来,才舍得回家。儿媳对此意见非常大,平时对老人家也是横眉冷对,冷嘲热讽的。老人家也是不甘示弱,在小区里到处宣扬儿媳多么不孝,对自己多差等等。

其实老人家只要能少玩一会,每天帮助儿媳清理下家里卫生,煮下早餐给孙女吃。我相信他们矛盾就肯定会大大减少。同样是锻炼身体,帮助下晚辈难道不更有意义?

当然参与家务劳动肯定要适度,不能累着自己,更不能发生危险。毕竟身体安全最重要,自己能够保护好自己,无病无灾的安度晚年就是对子女们最大的帮助了。

第三:对待子女一碗水端平。

很多时候,多子女家庭的老人家都会对子女们有所区别对待。比如过年给压岁钱,孙辈金额都不同。比如自己还有养老金发放或者积蓄,刻意补贴某个子女。

您的初衷没有问题,肯定都是心疼晚辈,或者真心偏爱一个。但是这确实也会成为子女们讨厌您的直接因素。被忽视的子女们肯定心里有怨气,对老人家逐渐冷漠对待。即使被宠爱的那个也会有样学样,和其它兄弟攀比。这样老年人的生活肯定是不会幸福的。

我大姨的家公,已经96岁高寿了。他是退休老师,老伴去世30多年了。他也是三个儿子轮流养老,每年他都是每个儿子给5000元。要求每餐都要按照自己要求的做(不会离谱)。三家都是恭恭敬敬的伺候着老人家。其实他给的钱不多,儿子们还要贴补一些才够满足他要求的吃穿用度。但是他做到了绝对公平,这才是让晚辈们又敬又爱的关键原因。

第四:极端情况下寻求外界帮助。

如果确实子女们特别不孝顺,不肯承担养老责任,那么老人家也不要一味的委屈自己。不要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没有原则的一直退步。要勇敢的站起来,寻求外界帮助,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当然为了避免极端的激化矛盾,老人家可以首先寻求亲属的帮助调解。请家族里、亲属中有威望或者有能力的人出面和子女们谈养老问题,很多子女担心受到家族排斥也会听从他人意见。

其次寻求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帮助。本身他们就具有这项工作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需要帮助老人家解决具体生活困难。由他们出面和子女们谈养老问题,子女压力也会很大,肯定会有明显作用。

最后子女们实在是顽冥不化,而老人家确实生活困难难以为继。那么就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虽然撕破了脸皮,但至少物质上能得到基础的生活保障。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且然,况于人乎。 为人子女的我们确实应该全心全意的孝顺我们的父母。 百善孝为先! 之前是他们辛苦操劳一生才把我们抚养长大。现在他们老了,我们就应该加倍的奉还这份天大恩情!

回答这个问题,说实话心里会有点不舒服,真心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上述回答希望能对有类似困扰的老人家有一点帮助。真心的祝愿全天下的老人家都能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身体 健康 、心情愉悦的度过幸福晚年!

这是一件太过悲凉的事情。

人老了之后,往往变得有些软弱,感觉做什么事情都力不从心,不知不觉想要依赖子女。如果发现子女对自己的态度变得不耐烦,开始讨厌自己,心里一定很难过,也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吧。

这时候父母一定感到心都被掏空了,甚至怀疑自己这一辈子都白活了。年轻时不停地劳作、奔波,就是为了挣钱养活孩子,可是当自己老了,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他们却又表现得不情不愿,嫌自己拖累了他们。当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生命支柱坍塌的时候,父母的心情一定是万分悲凉的。

等慢慢缓过神来,父母就会发现,不管怎样还得活下去,而且今后还得靠子女照顾,所以得想办法面对和解决这种状况。

首先,先静下心来观察一下,看子女是不是真的讨厌自己。有时候子女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免不了心情急躁,口不择言,但不一定是针对父母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父母和子女平日里沟通和交流太少,而且孩子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有了压力和负面情绪就自己扛着,而父母这边又帮不上忙,有的时候还添乱,双方就容易起冲突。对于这种情况,做父母的要体谅子女的心情,但还是需要找时间和子女面对面谈一谈,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信通过开诚布公的沟通,子女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言行对父母造成了误解和伤害,就会加以改进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本身是一个喜欢责备、挑剔子女的人,所以,子女长大之后,内化了这种与人互动的方式,就会习惯性地挑父母的毛病,责备父母这做不好,那做不对等等。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先自我反省,了解到子女之所以这样做,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而且,子女往往不会觉察,只是按照从父母那儿习得的方式来对待父母。如果可以放下面子的话,父母可以和子女就这个问题深入地聊一聊,也可以当面跟子女道歉,这样他们意识到的话,就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双方还可以约定,如果子女启动这种方式跟父母互动时,父母可以及时提醒子女,这样就会慢慢有所改善。

当然,最糟糕的一种情况是,子女真的不待见父母。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在一个父亲早早因病去世的家庭中,母亲怎样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子女拉扯长大,而且为了盖房子,为了省钱,母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从山上往下背石头,以致于把自己的脊背都磨得伤痕累累。尽管如此,当几个子女先后成家之后,只知道过自己的小日子,却对母亲不管不顾。当母亲生病时,甚至没有一个子女在跟前伺候,最后这位母亲孤寂地离开了人世。

看到这位母亲如此悲惨的一生,我们是没有资格评说的,但孩子毕竟是她教养长大的,他们的自私和对长辈的不管不顾,也是母亲教养的结果。这时候再悔恨也没有什么用了,不管怎样,父母有权利得到子女的照顾,子女有责任赡养父母,对于子女这样的行为,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借助外力,比如通过居委会的调解和协商,让子女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如果还是没有效果的话,父母还可以付诸法律,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第2个回答  2024-06-27

实际上,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我相信,绝大多数子女,都是愿意善待自己的父母的。

那么,为何有些老人年纪大了之后,会感觉遭到子女的嫌弃呢?我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但是每一条原因都是有因有果,都和老人自己撇不了干系!

第一条,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无方。

生而不养,就是年轻时不抚养子女。这种情况又分好几种情况。例如,有的是因为自身工作原因,或者自身条件限制,没有能力抚养子女。而有的是好高骛远,贪图享乐,抛弃子女。这种父母,老了之后怎么有脸面要子女赡养呢?

养而不教,就是抚养子女,但是不教子女做人道理,只是一味满足子女的物质要求而忽视人品、道德、人格的培养。这就造成子女从小养成娇奢、任性、刁蛮、势力的品性。一旦老人岁数大了之后,无法满足子女的需求,就会遭到子女的嫌弃。但是,说到底,还是作为父母的没有教育好子女。

教而无方,就是也教育子女,但是却没有采取正确的、合适的方法。比如,有的家长说一套,自己做一套,那么言传身教,子女就会树立错误的道德观念。例如,之前有位家长,先是求着老师给自己还在做课外辅导。等到孩子毕业了,就威胁去举报老师。这边刚刚接受老师的退款,那么又把老师告到了教育局。听说,后来这家孩子遭到了同学、老师的一致孤立。其实,这个家长的做法最大错误是给自己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坏的道德形象。

第二条,不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

有些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的附庸,做任何事情不考虑孩子的需要。例如,我有个同学,因为工作出色,单位准备外派他到国外进修。但是这个同学父母知道后,怕儿子出国后在国外定居,根本未经儿子同意,直接跑去同学单位要求领导取消这次外派。就这样,同学很好的一次升迁机会就没了,关键是从此之后,单位领导也因为他的“不识抬举”,就再也没有给过他机会。

不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还表现在经济上的依赖性。这里指的经济上的依赖性,不是指父母收入少或者没有收入而需要子女赡养,而是指父母有足够经济来源还不断搜刮子女。有个名词叫“啃小”,就是指这么回事。有人说,老人喜欢攒钱,应该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我认为,不然!这里的原因很多,缺乏安全感固然是一种情况,父母本性自私、贪财也是一种可能。而当我听到我家隔壁王老太言之凿凿的说“子女赡养父母是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用我儿子的钱,那是天经地义的”的时候,我就知道她是把她儿子当成她私人财产,根本没有把子女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因为,在她眼里,她儿子就是她儿子,而不是别人的丈夫,也不是别人的父亲。所以,她儿子除了对她有责任、义务外,她认为对任何其他人都没有责任和义务。

同样,这种不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也体现在有些老人生活的不独立上。同样,这些老人并没有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但是他们就如同失去了自理能力一样,事事都需要子女照顾(除了吃饭和如厕外)。表面上看,这种老人感觉上是弱者,其实他们在生活上,尤其是在子女面前很强势。因为,一个不要子女对他事事依从的父母,肯定就是强势和霸道的。而且,这些老人通常有一定经济基础,所以动不动就拿财产威胁子女,甚至认为子女屈从就是为了得到他的财产。我家隔壁王老太就是非常典型例子。她住儿子家十年,不买菜、不做饭、不带娃、不干家务,十多年没给过儿子一分钱,反而生病住院花了二十几万要死要活要一年收入才几万的儿子买单。可是,当别的老人羡慕她有个好儿子时,她却说儿子只是想要得到她的房产。当她最后被儿子儿媳“礼送出境”后,她还大言不惭,要儿子出资给她装修房子,还要每月给她5000元生活费,否则就去法院告儿子。本来儿子本来答应没有去探视一次,帮她打扫打扫卫生的。结果这么一闹,儿子直接接受每月补贴500元生活费的调解。结果呢,已经过惯饭来张口日子的王老太,没几天就后悔了,吵着要回来。

第三条,不懂人心,不通人情。

我们家就发生过一件事:外婆和照顾她的舅舅、舅妈发生了口角。结果,我妈就在我面前指责这个舅舅、舅妈。但是我却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外婆生了三个儿子,另外二个舅舅都因为家庭情况不方便同住照顾。我就我妈:外婆和舅舅住一起后,人是瘦了还是胖了。我妈说,人胖了,气色也比以前好。我又问,如果外婆和舅舅闹不开心了,谁还能接纳外婆?我妈说,短期住几天都没问题,但是要天天照顾,恐怕一个都不行。于是我就说,就是这个道理,天天在一起,总有一天牙齿和舌头要打架的,不能一打架,就把牙齿掰了吧!没了牙齿,难道靠舌头自己去咀嚼?

我调解的一个案子碰到了同样的事情。一对同住的父子发生了纠葛:老子认为,儿子赡养他是义务,所以什么事都要儿子做,什么钱都要儿子出。但是儿子认为,又没遗嘱说家产我独得,为什么什么责任和义务都要我一个人尽,尤其是什么钱都要我出,不是把我的钱变成了遗产最后兄弟姐妹瓜分吗?我在调解时,了解到大爷对这个儿子是肯定的,但是认为儿子提遗产问题,一是觉得是咒他早死不吉利,二来觉得儿子是冲着他的财产,怕立下遗嘱之后儿子会抛弃他。最后,我告诉他,你儿子是个独立的人,他也需要保护他自己的利益。你需要你儿子来赡养你,那么你就要首先保证你儿子的合法利益。如果你连你儿子的合法利益都不愿意保证,他怎么一心一意地对你。只有把你的利益和他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那么他才会对你尽心尽力。最后,我还向他解释了遗嘱。遗嘱里处分的财产,原则上在他过世前,所有权和处置权都还是他的。只有当他百年之后,他儿子才合法享有所有权和处置权。最后,在我协调下,对他和他亡妻的财产进行了安排,并立下了遗嘱,规定他名下的财产将来由他这个儿子继承。老爷子退休金不菲,我让他拿出一部分给儿子补贴家用。老爷子一开始还不肯。我说:第一,儿子手里有钱了,你的伙食肯定就要比以前好,对你健康有帮助。第二,儿子收入不高,有了这部分补贴,会减轻不少负担,你老爷子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只要老爷子活着一天,这部分补贴就每个月不会少,对于儿子而言等于是加了工资。所以,儿子一定会尽心尽力照顾老爷子,让老爷子尽量活久一点。第三,如果老爷子不给攒起来,那么百年之后,这笔钱还不都是这个儿子的。你只不过是把将来给他的钱,提前给他罢了。只是在效果上,前者儿子不念你好,还和你有矛盾,后者儿子开心了,你也活得舒坦了,在家里地位也高了,何乐而不为呢?老爷子后来听我劝,果然不久之后,老爷子在家里感觉明显不一样了:他想吃啥,儿媳妇赶紧给办。有个头疼脑热的,儿子赶紧请假陪老爷子上医院检查。就连他孙子,因为我给老爷子出了主意,悬赏100元一局,让孙子陪老爷子下象棋。赢了算给孙子的彩头,输了算孙子陪爷爷解闷,还叮嘱老爷子时不时输几局。老爷子也是明白了,一听孙子说要春游了或者要买啥了,就故意输几局,没多久爷孙关系就非常融洽了。

这里我就要劝劝有些老人:如果要子女维护你的利益,一定要懂得先要保护子女的利益,尽量将子女的利益和你的利益捆绑起来。如果你只想单方面的保护你自己的利益,那么往往会造成和子女间的矛盾,最终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维护。

我在工作中,还接触到一些老人,往往喜欢听好话,却对身边尽心尽力照顾他的子女不信任,甚至是怀有恶意。

我曾听人谈起一位老太太。言者说,听老太太自己描述,旁听者都听出,老太太的儿子对老太太是真孝顺,儿媳妇对她实际上也不错。反而是,老太太口中的好女儿,却一直在从老太太身上谋利益,甚至在算计自己的亲兄弟。但是,面对外人的提醒,老太太却是一脸不屑和愤怒。她认为这些人是在挑拨离间和多管闲事。从我听到的一些事中,我听出儿子心眼比较直,是非对错很清楚。别人觉得儿子做得都没错,但是老太太却不能接受,甚至认为有时儿子就是在针对她,进一步就认为是儿媳妇在背后捣鬼,于是就刻意针对儿媳妇,导致婆媳关系很紧张。反之,女儿就显得很顺从,不论老太太说什么,她都表示赞同,讨老太太喜欢。例如,医生要老太太忌酒。儿子就坚决阻止老太太偷吃。于是老太太就找女儿,结果女儿就偷偷给老太太买。结果,老太太喝了酒之后,血压飙到200多,差点就爆血管了。还有,老太太腰不适,儿子就坚决要老太太绝对卧床。结果女儿就偷偷带老太太出去逛街,还带着老太太去按摩。结果,把个腰疼搞成了脊椎骨折。老太太有间故居,女儿以方便小孩读书为名,霸占了十多年,却把自家房子出租赚钱。老太太想把房子收回来,女儿又把自己房子卖了,以无房居住继续霸占老太太的房子。最后,买个房用了2年,装修又用了1年半,最后搬个家又搬了半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