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刘备和诸葛亮都有这么血性刚烈的孙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三国人物#近来看《十八史略》第三卷,发现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以前没太注意,这次看见却由衷敬服并为他们深深叹息!

蜀主刘备的孙子,被封为北地王的刘谌(chén),是后主刘禅的第五个儿子,自幼聪明,英敏过人,很可惜生不逢时。

263年的秋天,曹魏权臣司马昭命大将钟会、邓艾率军分路伐蜀。钟会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对峙于剑阁,劳而无功准备撤军。邓艾却率兵偷渡阴平,越过七百余里艰险的无人区,突然袭占江油、绵竹,并斩杀蜀军大将诸葛瞻,随后率领数千魏军进逼成都。

魏军兵临城下,蜀国君臣乱成了一锅粥,一向懦弱的刘禅根本没有誓死决战的决心,只想接受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

谯周此人,是为蜀国掘墓的专业户,明明君主还在位,国家还可以战,他就到处散播谣言动摇人心,似乎处心积虑,唯恐蜀国不亡。明末大儒王夫之很厌恶地评价他:“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

再说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刘禅,一身软骨的他想不到却生了个铮铮铁骨的儿子刘谌,儿子知道他想投降,极力劝谏:老爹呀!蜀国现在还完全有能力与魏军周旋,即使是战死了,也能毫于愧色地到地下去见先帝,怎能不战而降,把大好的江山社稷拱手送人呢?

刘谌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

遗憾的是,儿子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并没有说动怕死的老爹,他还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诸王不得干政”,命人将儿子轰了出去,然后派张飞之子张绍等人为使,携带降表、玉玺向邓艾正式投降。

刘备君臣当年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基业,就这样被几千魏兵轻易地摧毁了。

“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见《三国志卷三十三》。

悲愤的刘谌亲手杀死子嗣后,前往刘备当初称帝时所建的昭烈庙中哭告,随后与崔氏等两位妃子在庙中自杀殉国。

根据这个感人故事,后世有一出戏剧名为《哭祖庙》,大意为魏军攻蜀,蜀后主刘禅不听儿子北地王刘谌的劝谏,决意降魏。刘谌怒而回宫,其妻崔氏听后,伏剑殉国。刘谌斩杀三子,继而赴“祖庙”哭祭,对先帝灵位倾诉一番衷肠之后自刎而死。

现代人在叹息之余,心里也有不平,你北地王自杀殉国可以,为什么要白白搭上妻子儿子的性命?手段是不是有些过于残忍了?

其实魏国人做得也确实过分,宋末元初诗人陈世崇说:“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堂堂大魏国对于刘禅的侮辱,是把他的妃子宫人都变成了奖品赏给了有功将士,其中有位姓李的昭仪不堪忍受屈辱而自杀,刘禅这样的窝囊君主不单是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浴血奋战的将士,也对不起他的女人们。

所以,举家殉国以全名节的刘谌就得到了后世文人们的高度评价。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认为:“庸禅有子如此乎?”平庸的刘禅竟然能有这样的儿子吗?明末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说:“独至后汉之亡,而刘禅虽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为汉朝生色。”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诗: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这样的英烈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也是“人如在”的,在四川成都武侯祠中,刘备殿里有一座刘谌雕像,下方檀木上刻其生平,以纪念宁死不降的北地王。

连崔夫人也受到后人的敬仰,魏国占领成都后,当地百姓为保护刘备宗庙,改为广生宫道观。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广生宫道观重新修缮,更名古娘娘庙以祭祀崔夫人,至今仍存。

刘备有刘谌这样的一个让他很欣慰的孙子,而诸葛亮在地下见到先主的时候,也应该毫无愧色,因为他也有让人叹服的儿孙,尤其是他的孙子诸葛尚。

在前文中写道邓艾攻克绵竹,斩杀诸葛瞻。诸葛瞻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原来曾经过继过一个),而诸葛尚正是他的儿子,所以在前文的叙述中藏了一个重要史实,所谓上阵父子兵,在诸葛瞻战死之后,儿子诸葛尚死得也极其壮烈。

诸葛尚少有大志,博览兵书,武艺精强。公元263年,十九岁的他跟随父亲诸葛瞻迎战魏军于绵竹。身为蜀汉先锋,他两番冲锋陷阵,勇创敌军,曾独自奋力杀退邓忠、师纂二将。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邓艾还曾经派人诱降诸葛瞻,在信中许诺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结果诸葛瞻一怒之下,竟然斩了来使。两军展开决战,诸葛瞻不幸中了敌人的埋伏,身陷绝境,自刎而亡,时年三十七岁。“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三国志》只轻描淡写地写了一句,没有把诸葛尚的英雄气概写出来,而在《十八史略》中的记载略详细,正在血战的诸葛尚看到父亲自杀殉国,说了一句千载之后依然气壮山河的话:“‘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策马冒陈(阵)而死。”此节《华阳国志》亦有载。

意为:“国家有大恩于我父子,可恨不能早日斩杀黄皓,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于是诸葛尚策马冲入魏军阵中力战而死。

个人理解,从诸葛尚的这句话判断,即使不降魏军,他也有机会突围而出,是可以像他爷爷当年一样“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但是他没有退缩,“将军只合阵前死,何惧马革裹尸还!”


这样的英雄,正像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中所唱:“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千载之后,依然凛凛有威。

今天,在全国各地的武侯祠中,诸葛亮端坐在大殿正中,两侧一般都会供奉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

史书记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他遗传了父母的优秀基因,记忆力超强,可以盘马弯弓,也可以吟诗作赋。他从低级军官做起,一路升职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后来,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

那这对英勇的父子战死沙场之后,看官可能会有担心,诸葛亮还有后人吗?

有。诸葛瞻去世的时候,他的次子诸葛京当时还很小,所以幸存了下来。晋朝一统天下,诸葛京被迁居到中原一带,长大后被征召为官吏,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很有政绩。

说起来, 历史 简直是在给人开玩笑,诸葛亮曾经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他的孙子诸葛京却成了这里的地方长官,后来,他继续升迁,官至江州刺史。

目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姓诸葛的族群,他们的家谱均记载着与诸葛亮、诸葛瑾的渊源。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祖训,后来形成“兰溪药帮”,盛极一时。

对这一对父子,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的评价是:

“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盖战死绵竹之心,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则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家训,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则武侯存。”

诸葛亮有后人为国难而慷慨赴死,武侯之风骨万世留芳。罗贯中也有诗赞:

“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

参考书籍:《十八史略》《华阳国志》《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演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