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被净身驱离联想,真的仅为“贸工技”与“技工贸”之争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不是。这是面上的。真正的内在原因是利益和权利。

如果搞技工贸,那就是由懂技术的人说了算。那么,不懂技术的人,就没有权力了,如柳传志,他就得被边缘化了。

如果搞贸工技,那就没有搞的人什么事了。柳就可以站到权力的当中了。

柳他心中非常有数,联想背靠中科院,生意好做,政府采购和企业采购是板上钉钉由联想垄断。就只这块就是足够联想吃得流油。

柳同时还有长远打算:最后吃了联想。就是把联想成为他自己的公司。这个我们大家现在都看到了。

他要实现这个长远目的,当时有很多人是不能留下的 ,因为有很多人还是忠于中科院和国家的。他要的是能听他话的,能指挥得动的人。

于是,他就有目的的和不听话的人进行争吵和使坏。这个在很多资料上都看到了。他动员了他自己的人,和不是他一条心的人闹矛盾。如驾驶员等。

最后大家也看到了,联想成了他的私产。所以,不是单纯的那个之争。是上面讲的那些之争。

柳串子现在拉拢商业大佬,垄断各行各业,那还有小老百姓的活头。滴滴带着国人的数据到美国上市,就暴露商人的本性,没有底线,别人买产品,他一家子是国都敢卖,纯粹的买办资产阶级,人民的公敌。

倪光南院士被净身驱离,不是什么道路之争,是柳传志有预谋的侵吞国有资产的前奏。

每个人具备的条件是品德、情商、智商,从事技术工作,需要比较高的智商。倪光南院士发明联想汉卡,说明智商比较高。为了报效祖国放弃高薪从国外归来捐献设备,回国后获得 科技 进步一等奖捐献全部奖金,说明品德比较高。从最后被净身驱离的结果看,说明情商比较低。毕竟十全十美的人全世界也没有几个。

柳传志善于经营,语言表达能力强,与人打交道沟通能力强,说明情商比较高。虽然通过眼花缭乱的操作,投机钻营把国有资产窃为己有,自以为聪明,其实每个人如果丧良心都可以做到,说明智商比较低。停止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不能够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自私自利不择手段获取财富,说明道德品质比较差。

联想遇到柳传志,成为世界500强,好像很光鲜,可是到现在它就是一个百病缠身虚胖子,欠债累累,心和肝都坏了,认贼作父,试想,一个没有了心肝的人,它还能存活吗?如果联想由倪光南科学家这样的人主导,可能成不了百病缠身的虚胖子,但可能成为体魄健硕的大力士,为祖国的 科技 发展支撑起一片灿烂的天地。[祈祷][祈祷][祈祷]

做技术的那里玩得过做生意的,资本家都是黑心的,能给你找出千万理由把你踢出去,然后侵占你的技术带来的成果。

一个好好国企,交给了一个不良心思的人去管,结果地向贼样将它归于自己,国法难容,科研人员倪光南和国家干瞪眼靠边站??手段!高唉。[捂脸][捂脸][捂脸][玫瑰]

联想电脑目前世界第一,证明柳传志是正确的。现在珠三角、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可以说90%以上工厂都是低端制造业,而且工厂先进设备都是进口的或合资的,这就是真实的现状。再去讨论那些倪柳之争有意义吗?

柳传志钻营取巧,把倪光南赶走,他就能和自己的利益集团把国有企业慢慢掏空。

“倪柳之争”是中国IT界乃至商界的著名案例。但是对于此事的公论,至今存有争议。

倪光南离开参与创办的联想公司,表面上看似是与柳传志的企业发展路线之争,其实这并不是唯一原因,只能算是主要原因。还有其它一些影响因素在里面。

联想集团的前身,全称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这个公司的母体,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所)。

倪光南是中科院计算所的元老级人物。因为中科院计算所筹备、创建于1956年。

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肩负着开创我国计算机事业的使命和重任。

倪光南于1961年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就被分配到这里工作。

而柳传志,在1961年才刚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学习。

也即无论是年龄还是求学经历,倪光南是柳传志的兄长。

倪光南在中科院计算所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骨干力量。

1964年,他参与的中国第一台109乙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119机”研制项目,获得全国 科技 大会奖。

此后,他参与了717机显示器、SK-1光笔图形显示器的研制等等。

而柳传志,在1970年4月调到中科院计算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从此,两人有了亲密的交集。

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处在 社会 转型期的中科院计算所,面临着重大变革。

首先是科研方向,由为国防建设服务转变为面向国民经济建设、面向市场服务。另一方面,由国家下达科研任务,国家拨款搞科研的时代结束。

于是,中科院计算所选择了两个突破口。

一是争取保留国家研究所的地位,为 探索 计算机科学技术前沿课题继续作贡献。二是争取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任务,以及成立企业,实现 科技 成果转化成产品、商品。

在这个背景下,由中科院计算所出启动资金,当时担任中科院人事局干部的柳传志,与中科院计算所的十名 科技 人员联手,在1984年共同创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中科院计算所的技术大佬倪光南应邀出任总工程师。

当时,他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做了两年的访问研究员回国不久,也刚组织研发出了汉字处理产品——“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

随后,他组织研发了“联想式汉字微型机系统LX-PC”,获得“国家 科技 进步一等奖”。

这些 科技 成果,很快被公司转化成产品、商品。

1989年11月,公司根据产品名,顺理成章地改名为北京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柳传志出任总裁,倪光南受邀担任董事兼总工程师。

在联想公司这个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初期,倪光南是公司的“技术名片”、核心人物。

柳传志负责统筹全局,重点是业务经营。

这群没有经商经验的科研人员,怀揣着忐忑、憧憬和激情创业,吃了不少苦、不少亏。

例如柳传志带领销售团队卖过旱冰鞋、电子表,结果都赔了。而且还被骗多次,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

而公司依靠倪光南不断组织开发的“联想”汉卡、微机系列产品,推向市场,获得了利润,得以生存和发展。

也即这是一条“技术研发——工业生产——经营贸易”(以下简称技工贸)的发展轨迹路线。

1994年2月14日,联想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当年,联想公司的销售额,超过长城、北大方正、浪潮、四通等竞争对手,成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

这些现象,充分显示出了“技工贸”路线的正确性。

因而,倪光南踌躇满志,力主沿着这条路线迈进。

但是,以柳传志为首的经营团队却不这样想。

因为他们看到,随着公司发展,市场经济形势变化,“技工贸”路线受到了很大挑战。

当时,计算机产业的“黑色风暴”席卷欧美,众多电脑厂商遭受重创,包括业界巨头IBM、康柏。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正在积极开放,世界计算机行业巨头们纷纷杀进,国内电脑企业难以招架。

联想的销售额虽然攀升至国内企业第一,但却是成立以来第一次没有完成自有电脑销售指标。

而且,世界电脑软件巨头微软发起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使得“联想”汉卡的销售大受影响。

也即,看似以技术成果立足的联想公司,根基已在被新的形势撼动。

内有众多竞争对手,外有列强环伺。这是联想公司从未经历过的全新格局,危机重重。

因而,柳传志认为,在这个新环境下,公司应该首先通过商业贸易占领市场,进而利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打造“联想”品牌,最后再考虑投入研发高 科技 成果。

也即,柳传志的发展思路与倪光南相反,是“经营贸易——工业生产——技术研发”(以下简称贸工技)。

也即,倪光南的“技工贸”路线代表的是“技术派”,柳传志的“贸工技”思路代表的是“市场派”。

从理论上来说,这两种模式没有非黑即白的对错之分。一个是成功轨迹,有迹可循;一个是面对现实,应对变革。

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的两大核心人物各抱一种思路模式,而且难以妥协、融合,那就是企业的灾难。

“柳倪之争”由此拉开大幕,两人的分歧和矛盾逐渐公开化。

在两人的争执过程中,倪光南还向上级有关部门控告柳传志作风霸道,还有严重的经济问题。

结果,中科院派出的工作组调查认为柳传志是清白的。

同时,柳传志按照自己的思路,在市场营销方面加大力度,1994年任命仅30岁的杨元庆为联想电脑公司微机事业部总经理。结果,仅在一年多内,“联想”品牌电脑的销量就跻身中国市场前三位,也是唯一的国产品牌。

杨元庆因此被誉为“销售奇才”,柳传志也赢得了知人善任的美名。同时,柳传志也借此证明了自己“贸工技”思路的可行性,逐渐获得联想内部很多高管的支持。

相比之下,已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的倪光南,逐渐落于下风。

1995年6月,联想集团公司董事会决定免去倪光南的总工程师、董事职务。倪光南被边缘化。

随后,联想集团一路开挂,自1997年开始,“联想”电脑一直蝉联中国市场销量第一,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高居榜首。

而倪光南仍然坚守“技术强国”的思路,不遗余力地呼吁中国应该重视信息安全及产业持续性发展,及早布局发展IT核心技术特别是芯片、自主操作系统和国产CPU,建立中国自主、完整的产业体系。

倪光南与柳传志两人渐行渐远。

1999年,60岁的倪光南被联想集团解聘,从此不再是“联想人”,黯然离开曾经奋斗打拼过的热土。

后来的事,众所周知,联想集团沿着“贸工技”的思路狂奔,拓展海外市场,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积极涉及投资、IT、房地产、化工、消费类等行业领域,跻身于世界500强企业。

柳传志本人,各种荣誉和光环接踵而至。例如他被誉为改革先锋、创业教父,成为中国杰出民营企业家的领军人物。

但是,联想集团近些年发展乏力,尤其是被诟病沦为“制造车间+营销公司”,“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

时势造英雄, 历史 无法重写、证明。

孰是孰非?公道自在人心, 历史 将来会有公论。

倪光南是因为爱国而由国外回到国内的,而性格又正直叫直,所以不挤走他,后边柳传志的一系把自己利益设计进去的所谓改革方案都无法落实,所以必须先挤走倪光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