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悟道和佛教的开悟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11

1.两者的前提不一样

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王守仁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阳明就随父移居北京。

开悟:开悟是一个圆满的状态,是一个由"合一"而达到平安的状态。也就是与生命的外显层面--这个世界,以及你最深处的自我合一,并且与生命的隐含层面(原始状态)--存在的合一。开悟不仅只是受苦和内外冲突的了断,也是不断思考苦牢的终结。

2.两者的本质不一样

悟道: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开悟:开悟的本质让你看到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真实存在本来的面目。它让你看到你原以为的世界是你心的投射,心的创造。向外探索了解世界的意义,最后让你了解了“心”;你越向外去了解世界,最后你越了解了那个存于内的“心”。

开悟把所有的幻象撕破,它让你一下看到“心”的本来。看到那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想去做、但什么也都能的“心”。开悟让你认识到心的本质,开悟仅仅让你看到那。这就是开悟及它的意义。

3.两者的内容不一样

悟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开悟:心一旦变得自由、不执著、不担忧,也不特别关注任何事物,那一刻你就是开悟的。这种状态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定点;你不集中焦点于任何议题或经验,眼前存在什么便是什么。觉得“逍遥自在”,便是处于开悟状态。

七个要素——能量、决心、欣喜、仁慈、祥和、融入及觉醒——会融合成一种现象,一种客观的品质。这份客观意识正是对治人格执著倾向的必要条件。有了客观意识,你就不再受你的超我及无意识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悟之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场悟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