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第一中学的教研成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两年来,我们以教研活动为载体,把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有机整合。围绕“促进和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这一中心,提出了“用《规范》做基础,向管理要效益,靠创新谋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教学管理思路,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培养,重点提高”的教学指导思想,采取“通过课堂教学解决共性问题,通过师生零距离接触解决个性问题”的教学策略,促进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05、06年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年。我们以 “三课一考”和 “教学十星”评选两项大型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在“三课一考”活动中,主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全力听课、检查、调研、座谈,各教研组磨课、做课、议课,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全校教师共做课88节,听课732人次,学科知识竞赛两次。培树和评选的“教师十星”是:听课之星、批改之星、导师之星、优案之星、电教之星、教研之星、竞赛之星、专业之星、爱生之星和质量之星,通过“教学十星”的评选,树立典型,根据教学管理中发现的问题,为了能扎实开展此项活动,记录详实,轨迹材料齐全,及时沟通,进行阶段性总结,同时还集中进行了教师专业知识考试,教师竞赛等活动。活动中,有 人次参加考试,30多人次进行吉林市学科专业知识竞赛,有160人次的教师在备课组或教研组中作课,参加评课的人数达1200人次,写出规范的“课后反思”文章29篇。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为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06年,开展了“三高”课堂教研活动。这项活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各教研组内研究阶段。以基础年级年轻教师为主讲教师,通过展示真实课堂,剖析课堂教学,努力挖掘课堂教学“三高”的成功经验,找准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探索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落实困难的办法。全校有43名青年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研究课,一些学科还聘请了骨干教师做了示范研究课。
第二阶段是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称之为汇报推广阶段。各教研组在自己申报的基础上推荐一名教师,在“三高”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期间,做一节能反映课堂教学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并能代表本学科教学最高水平的汇报课。
各教研组积极筹备,认真推荐,精心选拔。在“三高”活动期间,全校共有120多名教师、520多人次聆听了九名教师的精彩献课。二高中、朝中、蛟矿一中、白林中学都派对应学科的教师参加了活动,扩大了影响,发挥了重点校的辐射作用。教育局领导也深入课堂听了汇报课。此次活动,检验了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展示了蛟河一中教师队伍的精神风貌,增强了我们办好一中重振一中雄风的决心。
老师献课的成功,凝聚着本学科组全体教师的智慧,真切地感到了教研组在导课上、在指导教师的提高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本次教研活动,是对我校师资队伍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一次大检阅,是对我校教学潜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一次大检阅。这是取胜的根本,由此我们会克难求进,一往无前。 (一)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如建立由教师、家长、学生和领导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始终坚持终结性评价和过程中评价相结合、以过程中评价为主的方式。05年 “教学十星”的评选就是依据多元评价结果而产生的。
(二)坚持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我们坚持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每周集体备课制度,由中心发言人“说课”、大家“议课”,切磋最佳教学方案;坚持听课制度,青年教师以汇报征询为主、骨干教师以示范指导为主,探讨最佳课堂教学方法;坚持青年教师“先听后改再讲”或“先讲再听后反思”的备课模式;形成了浓厚的教师研究氛围。
(三)以活动为载体,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围绕05年的“教学十星”评选活动, 06学年度的“三高”课堂教学校本研究系列活动,旨在探讨实现课堂教学“三高”的模式和途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研究活动,探索高中课堂教学中实现“三高”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为教师搭建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展示自我、加快发展的平台。
今年下半年,根据我校新聘教师比例大的特点,我们又确立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活动方案,组织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课”活动。仅这次活动,就有570多人次的教师参与了21名新教师的汇报课和评议讨论活动。
(四)创设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教师奋斗“成名”的过程就是教师队伍成熟的过程,也是教育质量升位的过程。今年,学校累计投入四万多元人民币,鼓励教师参加了省高中教学竞赛、全国英语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东北三省“十佳”评选、吉林市“全天候”评选等活动。并分别都在其中获奖。下半年,学校又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全面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完美整合,使教师整体素质快速提高。
(五)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充分调动教师科研从教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参加学习培训,通过印发资料,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积极筹备“十一五”科研课题的立项工作,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坚持召开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广泛征集教师论文,评出优秀论文在大会上交流并予以奖励,同时将其向有关刊物推荐;田平老师的《摆正多媒体技术的位置》一文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了“吉林地区网络培训”,每位教师都做了上万字的学习笔记。在科研活动中有2名教师被评为“蛟河市优秀科研教师”,3名教师成为吉林市“首届科研之星“,还有3名教师获得“吉林市优秀科研型教师”的称号。2004年承办吉林省科研课题现场交流会,反响很好。 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无论怎样确定教学起点,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都与素质教育的要义格格不入。因此我们提出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全面提高。按学生学习基础和情趣爱好而进行“分层次教学”。近年,我们坚持从入学起,根据学生的主观意愿和客观实际,进行两个层次的“分层次教学”尝试。
一方面,为那些学习品质好、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志存高远的学生,从视野拓宽、学科知识扩展、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全力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需要。对于其中出类拔萃的学生,我们实行了“指导教师制”,提出了“通过课堂教学解决共性问题,通过师生零距离接触解决他们的个性问题”的原则,个别辅导,单独出题,跟踪指导,挖掘潜力。
另一方面,对那些升学无望、管理困难的“差生”,尊重和保护他们的精力旺盛和具有某种特长的特点,另辟蹊径:体育特长生训练队、音乐美术训练班,为这些学生创造顺势发展的机会,每年都有一批这样的学生通过这样的途径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在教学管理环节上实现科学规范。
一是计划管理。年初、期初和活动前。使教学工作均在计划指导下进行,避免出现随意和“推着干”的现象。
二是过程管理。以定期检查、随机抽查、问卷调查、听课、总结等形式进行,使工作始终在学校的掌握之中,保证计划落到实处。
教学领导和教务处定期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对有出入的学科和教师要求说明原因。属学校问题由学校进行调节,属教师的问题,要求本人拿出调整意见和措施。坚持对教师教案、听课记录和教师批改情况做定期检查和重点抽查,督促教师执行《规范》,提高备课和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领导坚持听课:分管校长06年至今听课190节,教务处主任178节,均超过《规范》规定的数量。
三是效果管理。方式主要是学生考试、学生问卷和学生座谈。
教务处对每次考试试题提出明确的命题要求,既体现年级特点,又贴近高考,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考试结束后,对试题、对教学情况、对教师个体、教学效果、对班级整体等都要比较,还有初始成绩和终结成绩的比较,也有对同一时期不同年级的横向比较,从而更客观地了解学校内部的教学情况。坚持参加期末联考,使教师的视野更开阔、数据更客观。在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控时,注意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学校还组织了对考试组织和考务工作的问卷调查。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坚持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奖优罚劣、公平公正。方式有:公布结果(问卷调查、考试分析)、谈话反馈、表彰奖励、通报批评、经济处罚、调离岗位等。
(二)在教学管理方式上力图有所突破。
今年的高三工作,我们突出了三个“早”、三个“实”和三个“新”。
三个“早”是开学早、对尖子生的确认和关注早、帮助尖子生确立冲击名校的信念工作做得早;三个“实”是学生管理做得实、教学计划落得实、教学研究抓得实;三个“新”是启用了一批新“科头”、重用了一批新教师、推出了几个新举措。
“以人为本”的理念,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为主的机制,形成和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教工工作热情高,学生学习尽头足。形成了政通人和、人心向背的良好风气。  (三)为了使2015届高三同学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学校决定在8月17号开学当天对2015届高三全体同学进行阳光分班,这一举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使成绩不好的同学上进心增强,进而达到成绩上升的效果。这一行动是前无仅有的,也是需要胆量的,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体现了学校领导对学生的重视,也体现出学校领导的创新管理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