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吟诵的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常州吟诵属于吴地吟唱流传下来的一脉,迄今为止,已有三千年以上的传承历史。考察其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吴地吟唱(吴吟),肇始于战国时代,经唐宋发展,明清走向繁盛。
常州古属吴地,吴地的概念最先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苏南太湖流域、浙北地区和皖东地区,狭义上的吴地一般就是指的苏南(苏锡常)、浙北(杭嘉湖)。如《战国策·秦策二》中就有“诚思则将‘吴吟’”的描述,可以算是运用吴语吟诵的最早记载。
秦汉以后,“诗”、“歌”虽然分家,但吟诵作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仍以其独具的魅力被传承了下来。即便在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中,也依然能感受到来自吴吟、越唱的影响。至唐、宋二代,有关“吴吟”的描写更不乏见于文人诗作:如《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李白);“越调管吹留客曲,吴吟诗送暖寒杯”(白居易《戏和贾常州醉中二绝句》);“楚国茱萸月,吴吟梨栗船”(贯休《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名垂小篆矜垂露,诗作吴吟对绮霞”(徐铉《送应之道人归江西》);“吴吟未至慢,楚语不假些”(陈师道《与魏衍寇国宝田从先二侄分韵得坐字》);“马蹄又入风埃去,回首吴吟谢迮翁”(秦观《题汤泉二首》)等,其流行的程度可见一斑。明清以降,常州读书之风炽盛,文人名士辈出,为东南之冠,有“常州星象聚文昌”(袁枚)的美誉。
由于吟诵历来为前人惯用的读书方式,而读书风盛又带动了常州吟诵风盛,故“吴吟”传统在当地被很好地继承下来。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近代,直到“五四”运动前,吟诵不仅是当地文人在创作、交流和欣赏诗文时的通用方式,也是少儿学习诗词古文必不可少的入门工具。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白话文、新体诗逐渐取代了文言文、旧体诗的历史地位,传统的吟诵艺术渐趋衰微,吟诵日见稀少,以至于吟诵成为了少数文人学士掌握的“绝学”品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采集、收录的情况看,吟诵者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界,所吟内容在相当程度上还保留着历史的传承,与社会上零星分散的艺人或爱好者(仅吟“绝句”)相比,其掌握的吟诵音调要丰富得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