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垧地是多少亩地(东北一垧地等于多少亩土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03
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规定,一垧地等于15亩。一垧地相当于10000平方米,而一亩地则是666.66平方米。自从建国后,我国土地面积开始使用国际公制单位进行计算,但在农村,人们仍然习惯使用亩作为土地面积的单位。在东北地区,人们则习惯使用垧来表示土地面积。为了与公制面积单位相协调,人们将一公顷土地面积等同于一垧土地面积。
在晋北地区,与老百姓谈论土地时,他们常常会用“一垧”来称呼。我原本以为一垧就是一公顷,即15亩。此外,当谈论亩产时,老百姓总会提到“小亩子”,这意味着按照现在的亩制,产量会更高。
对于“一垧地是多少亩地”这个问题,老百姓通常会把一块地称为一垧。他们会把较大的地块称为两垧或三垧地,而一般的小地块大约是2到3亩。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两三亩就是一垧地呢?老农回答说:差不多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一垧大约是2亩地,也有把3亩称为一垧的。
我向老农解释,东北地区的一垧实际上是一公顷。不过,东北人将垧分成了大垧和小垧,一大垧等于一公顷即15亩地,而小垧则是10亩地。老农没有过多辩解,他说,现在都叫亩了,分地的时候都是按照飞机遥测的结果来计算,是多少就是多少。
当询问小亩和大亩的情况时,老农解释说,这与过去的土地分配有关。在分配土地时,使用的是步量法,即前后两个脚印为一步,一步大约是三尺。由于步子大小不一,因此亩的大小也不一。一般而言,一小亩相当于现在的8分地左右,而一大亩则相当于现在的1亩2分地左右。看来,现在的地里头还真有学问呢。
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一亩地怎么会变成666.66平方米呢?我们可以从我国度量衡的演变过程中找到答案。从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隋唐宋元明清,这是我国的历史简述。而“亩”的由来我们可以追溯到大约4000年前的夏商周时期。
最初,对于亩的定义源于夏、商两代的井田制,当时以公有制为主,实为“田”,后来有了私有的田产,就开始使用“亩”来称呼。当时是以“步”来计算,具体多大无法考证。我们知道,秦朝统一了六国,出现了大小亩的说法,在商鞅变法中,度量衡得到了统一。根据专家的研究,当时的一亩大约相当于现代的0.29亩。
古代的亩的大小并不统一,历代对于地亩的计量并没有精确的统计。在不同的时期,亩的大小也有所不同。例如,秦汉时期以240步为一亩,而隋唐时期则是以5尺一步,百步为一亩。
综上所述,现代一亩等于666.66平方米的定义是在1928年的《中华民国全度标准方案》中确定的,将1米变成3尺,10尺为1丈,60平方丈为一亩。这次统一度量衡的目的是为了跟随英国当时的度量制度,并以米为单位进行计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