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六大核心要点(深度实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大家好!我叫刘泸,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儿子九岁,小女儿四岁。

九年前,我开始接触和应用爱和自由的育儿理论,最初我生搬硬套,而后随着孩子的成长我逐渐领会并内化这套育儿模式。

近几年随着自我成长的瓶颈出现,我有幸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心理学就是宏观的育儿大纲,确实如此,同时我也惊喜地发现爱和自由的理念就是细节版的心理学。

通过深入学习,我了解到: 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大部分源于零至六岁的养育,而人格健康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和质量,所以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领悟分享给大家,主要内容是养育的几个核心要点。这是我的心理学领悟与养育细节结合整理的记录。欢迎有共鸣的朋友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1关系模式

每个人一生基本都生活在关系中,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等,无一不在关系中,幸福和快乐在关系中产生,痛苦与无奈也源于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模式源于最初的亲密关系,也就是人在出生后与母亲、父亲或其它养育者的关系。要想孩子以后与人有好的关系模式就必须建立好最初的亲密关系。

关系模式是在长时间以同一反应方式应对而形成的。关系中的模式有很多,讨好、抱怨、冷漠、控制、指责、分离、暴力、平等、赞许、轻松、愉快、有趣、幸福……

一个家庭的关系模式是可以被有意识建立的,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最初就开始拥有积极的亲密关系模式,那他在未来的一系列关系中可以清晰自己的中心,不卑不亢,轻松而自然地伸展生命、成长和发展。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存在于权威、控制、讨好等关系模式,那他在成人后的生活、工作等社会关系中会不自觉地寻找相似模式存在着,比如工作中去找一个喜欢控制和立权威的上司,自己的内心可能会经常抱怨不满,但无论怎么换工作都很难脱离相似模式。

从小经受父亲暴力长大的女儿,可能会不自觉地找一个有身体暴力或有冷暴力的另一半。对待自己的下一代也会不自觉地陷入控制、立权威等关系模式中。

从小父母以分居模式生活,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一方总是抱怨另一方,那孩子成人后的夫妻关系模式也可能不自觉重复分居与抱怨。

我也有意识地在我们家庭关系模式上做出努力:

在家里放上音乐,一家人疯狂乱舞,这是一种放松有趣的生活;

在周末,一家人一起看一场电影,这是一种生活乐趣;

在我悲伤或情绪低落时,请求孩子们给我一个深深的拥抱,这是寻求力量支持的一种方式;

在家庭成员愤怒或有情绪时,陪伴他并给他充分的空间和时间释放,这是接纳并允许攻击性的出现;

在我累了时,我会告诉孩子们我想偷偷懒,给自己放个假,这是允许自己和身边的人在生活中的不完美。

我虽然一直努力着,但还是会一不小心就建立权威,出现控制、指责等行为,但这些不小心也会随着自己的有意识觉察而停下来,只要没有长期的模式化,那偶尔的出现也只会给孩子和家人不同的体验,并不会构成严重影响。

2抱持环境

抱持是指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父母等养育者给予其积极的理解与支持,在获得成功时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回应。

一个成人有多少力量来面对人生挫折就是源于婴幼儿时期父母给的抱持环境有多少。如果一个孩子一直都在抱持环境中长大,那他成人后,面对人生事件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很难想象有什么事件可以将他压垮。

下面是记录我用抱持环境的方式来支持小女成长的记录和收获:

偶然间我发现小女的自我突破方式是哭出恐惧,再进行突破,因此看到小女有意想独自从校门口上楼去教室,虽然并不远,但她却一直迈不出去,因为她从未体验过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恐惧。可能不了解的成人会觉得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可怕的,但因为我跟她有深深的连接,能看到她的那份恐惧并理解。

她决定独自上楼的第一天,我足够耐心地陪伴她在楼下储备能量,她边哭边往前走,走一段又回来跟我拥抱一下,来来回回数次,我能做的就是爱的拥抱和告诉她:“宝贝,你可以的!”

她用半个多小时的哭泣哭出了她离开妈妈又没有老师接待的无助,哭出了她内心的恐惧,同时又让她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独自走到目的地!

虽然那哭声让众人不忍,但她坚定拒绝有意帮助她的老师让我看到她想要突破的渴望,我能给的就是“狠心”的支持!

但万万没想到这看起来的小突破却是她的力量源泉。下午接她时,她突然多了一份敞开,会主动找小朋友交流,这是曾经没有的。

第二天她花了二十分钟哭着走上教室,第三天她花了十分钟,用的时间一天比一天少,她的内心力量一天比一天强,她的放松和敞开更是让人欣喜。

我做的就是早上的理解和支持,下午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这就是我给到的抱持环境。她收获到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的战胜,对于一个孩子来讲这就是人生的重大突破。

3自信

说到自信必须要提到两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和自恋

我理解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感受。如果能看到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很强那自我效能感就强,相反自我效能感就差,而婴幼儿时期是自我效能感最容易建立的阶段。

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孩子并不了解自己完成事情的能力,所以需要有一面“镜子”能及时让孩子看到自己做事情的过程有多么优秀,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镜子”,在自体心理学中这一过程称为“镜映”反映。

自恋分为实体自恋和虚体自恋,所谓的实体自恋就是由一群优质的自我效能感组成,拥有实体自恋的人内心相当清楚自己有多么优秀,以及优秀点分别在哪些方面,无论外部条件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信心。

而虚体自恋则是由外部评价系统决定,顺境时会觉得自己真历害,而逆境时容易迷失和崩溃,我认为拥有虚体自恋的人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比较缺少具体的镜映反应,但因孩子本能渴望父母及养育者的关注和肯定,所以更多会投其所好,获得表扬,但这些获得表扬的部分更多是养育者喜欢和注重的方面而并非是孩子本身所长,如此靠外部评价系统建立起来的自恋相对是虚弱无力的。

一个人真正的自信就来源于实体自恋,有自信的人不光了解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且能合理利用实现自我。

以下是我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镜映反应记录:

a.在与九岁儿子亲子共读后分别讲述自己的读后感,我发现他的表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我非常欣赏。于是我及时向他作出以上的详细反馈并表示赞赏。与此同时,看到他在被肯定和欣赏时的状态——愉悦而坚定。

b.陪伴四岁的女儿在户外骑自行车,她不断地疯狂上坡下坡,体验控制刹车的感受,一次比一次灵活,等她停下来时,我及时告诉她:“妈妈刚刚看到你在上坡下坡的过程中刹车控制得非常好,妈妈特别欣赏你,必须要给你点赞。”她得意地开心着,底气十足地继续疯狂。

在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镜映的力量,感受到了被欣赏的愉悦和幸福,所以我也养成了做了自以为得意的事情时请家人给予我赞赏的习惯。渐渐地,我充实着自己的实体自恋,而我的家人们也炼就一双慧眼,能准确地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还能送上中肯的肯定与欣赏。

4权威期待

相信每个父母都对孩子有所期待,而最好的期待就是将养育者的期待调整到与孩子的内在目标方向一致,这样双方的能量就可以相加并成倍地释放,达成所愿。

我的感受是将对孩子的期待转变为对孩子的坚信也是同样有效。所谓坚信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不会有丝毫怀疑,而这种坚信是由内而外的,并不只是表面的表达。

坚信孩子有优秀的能力,坚信孩子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坚信孩子能保持健康……,当坚信时,权威者就更能放手,孩子也可以透过坚信的力量成为那个优秀的自己。

有一种权威期待是养育者的期待,并不是源于孩子的内在,如果这样的期待强加于孩子,那更多会形成能量上的撕扯,更易两败俱伤!

5积极关注

我想要表达的积极关注主要针对“攻击性”的积极关注。

“攻击性”就是生命力,这一说法在心理学中颇为常见,如果一个人的“攻击性”长期不被允许、被压制,那他将渐渐失去生命力。

如果一个人的“攻击性”长期不被看见,那他的“攻击性”将转变为破坏力,如果一个人的“攻击性”常常被看见和被接纳,那他的“攻击性”将转化为生命活力!

攻击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愤怒、悲伤、抱怨、指责、唠叨、内疚、厌恶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的是攻击他人,有的是攻击自己。

如果经常攻击自己就可能出现躯体病痛,无力或抑郁状态,比如经常愤怒后内疚自责,就可能出现疲惫无力的状态。

而攻击他人则可能收到反攻击、漠视、压制,也有可能被他人接住这个攻击,关注、接纳并转化它,从而让这个攻击性变成生命活力。

然而,如何来接住并转化孩子的攻击性呢?我认为核心是看到攻击性背后所呈现的需求。比如经常愤怒的孩子,他表面情绪的背后是否渴求爱的连接和滋养?

以下是我对孩子积极关注的记录分享:

儿子经常抱怨讨厌上学,讨厌做作业。

面对他这样的攻击性,我认真分析和思考该如何转化。

爱是转化攻击性最直接有效的“工具”,但该如何恰当使用则需要再三考量。

儿子是一个独立自主,需要有自我控制权、被尊重的孩子,如果我选择在他作业时陪伴一旁,我可能会出现忍不住说教从而变成监督的角色,那样就会起相反作用。

后来我采用成为他“同学”的角色,每天和他一起做作业,他做我也做,心态调整为“我跟着他学习,他就是我的小老师”。在我们一起做作业的过程中,时有交流、互助,氛围轻松,他很多优秀的地方也一一呈现,我由衷欣赏并及时表达。

渐渐地,他对作业时间有所期待,对学习的攻击性也逐渐转化为动力,课堂上有了更多的积极和活跃。

6有效沟通三步曲

矛盾在关系中并不只是恶魔,它也是拉近距离的天使。在心理学中有效沟通就是转化矛盾的好方法,有效沟通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客观陈述矛盾本身。

重要提醒:当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一般都是情绪比较强烈之时,这时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做到客观,所以不适合做任何沟通。

有了情绪就需要先停下来,等彻底平静后再进行沟通,在沟通中如果再次出现情绪还需要暂停再继续。沟通语言尽量中立客观,不带任何指责。

第二步:表达并沟通矛盾事件中双方的感受。

第三步:双方表达出对事情所期待的解决方式并达成共识,以后再遇到相同情况就按照约定方式来处理。

虽然“有效沟通三步曲”很好用,但并不代表解决过的矛盾就彻底解决了,很有可能会反反复复,当再次出现相同情况那就说明之前的沟通可能没有真正深入,解决方式也并不是双方真正的内心所想,所以还需要再次进行有效沟通。

但如果双方都仍然确定支持原来的沟通结果,那就说明执行还需要继续加强直到内化为止。

有效沟通到矛盾事件完全平熄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坚定,但只要养成积极的有效沟通方式,关系就会变得更近、更亲密,曾经囤积在体内的愤怒、抱怨等消极情绪也将越来越少!

以下是我在家庭矛盾中对有效沟通三步曲的应用记录:

我的大儿子是独立计划安排自己的时间,矛盾的是他的安排与我们家庭时间有冲突,以致于我们需要进行家庭活动时,他却有自己的安排。他对我们打乱他的计划很有情绪,而我却对他没有参与家庭活动表示责怪,在几次不愉快的经历后我就决定有效沟通并彻底解决。

第一步:客观陈述矛盾本身

我:“儿子,我发现你的时间安排和我们的家庭时间安排有冲突。”

第二步:客观表达并沟通双方的感受

我:“当我们出现冲突时,我看到了你的生气和愤怒,那时候我也特别生气。”

他:“是啊!我觉得你们想控制我。”

第三步:表达和沟通双方所期待的解决方式并达成共识!

我:“很抱歉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很爱你,同时也非常期望家庭活动中有你的参与,所以我希望能跟你一起沟通和调整一下我们共同的时间安排。”

儿子:“好。”

我:“我想周六和周日安排半天时间家庭活动,主要是外出户外运动,另外半天时间由你自己安排,你觉得如何?”

儿子:“可以。”

我:“那在每次出门前我会提前告诉你出发时间,请你做好准备,到时间我们就一起出发。”

儿子:“好。”

总结

通过我的学习成长收获到养育孩子需要健康的关系模式为基础,提供抱持环境,有意识地在生活细节中为孩子建立自信,将自己的权威期待调整为坚信孩子,用爱将孩子的攻击性转化为生命活力,再用有效沟通三步曲的方法积极解决生活矛盾。

我认为养育过程不单单是养育孩子,而是养育整个家庭,是借孩子的成长来重新开始家庭里每个人以及每段关系的再次成长,这是一个漫长蜕变的过程,有辛酸、痛苦,同时也收获惊喜!

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加油!!!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