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与放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精进是行为,放下是心态;精进是行履,放下是超然;精进是脚踏实地,放下是实现超越;精进是修建池塘,播种莲子,放下是欣赏池中长出的莲花;精进是积极进取,放下是积极后的随缘。

若是单纯地精进,没有放下的坦然,那人就成了爬坡老牛,只有辛劳,失却了智者的快乐。赵州老和尚说,老僧用了四十年,才将功夫打成一片,这就是精进;他又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走路,未曾踏着一片地,就是放下。

精进者,时时用功而不懈怠。犹如镜子,前面有物,或是有人,它无不随缘示现其貌,但决不稍缓,决不暂舍,决不增减,决不偷懒,就就是“精进”,而镜子本身,却不受镜子中内容的左右,做到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放下”。

于镜子而言,镜前有美女,镜中就有倩影,镜子并不狂喜失态;镜前有大火时,镜中有烈焰,镜子却无丝毫热闹;镜前万人经过时,镜中人影绰约,镜子也不心乱如麻。镜子的随缘应物,就是“精进”,而镜子的好不着相,便是“放下”。

没有精进,不能修道,没有放下,不能成道。修道、悟道、证道,是行为,要精进,否则难以明心见性;得道是目标,要学会放下,否则,“得道”就成为最大的贪,以贪治贪,终无所获。

在现实生活中,精进与放下共存,入世与出世同在,我们要努力做到“入于其中,又出乎其外”,“即在物中,又在物外”。即精进与放下是一体的,是一只手的掌心和掌背的两个侧面。我们不能在“精进”之外,再去找寻一个“放下”。真正的精进,是精进的同时,又有放下的超然,一边积极做事,一边坦然放下。

我们常谈到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包括思维习惯。修就是精进,但并没有刻意想马上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放下。在修行上,从有求到无求,在生活上,从有求到无求,无求就是放下,但放下的同时,仍然要积极的做事,即: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前者是放下,后者是精进。

知足常乐,是放下后的坦然,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是,便是精进的最佳注脚。不执念过去,不向往未来,腹中有食,身上有衣,享受当下,拥抱当下,就是觉悟。忙时,风风火火,积极做事,就是精进,闲时修篱种菊,怡养心性,便是放下。

当真正通透了精进的意义,在这世间,根本就没有精进一说,只是以一颗平常心,做平常事。因此,时时不离精进,但也不执着精进,精进仅仅是我们本能的一种生活、工作、处事方式而已。

当我们心中没有了精进之相,放下了精进之心念,修而非修,非修而修,做而非做,非做而做,自然,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放下”之相。把精进和放下融入在行住坐卧中,如同呼吸空气,喝水吃饭一样,成为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你的生命虽普通,但将会与众不同,有清新脱俗之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