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首都本来是南京为什么去了北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6

更新1:

写长细一点。


迁都到北京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选了应天作首都,是因为他在抗元时期以这里为根据地有关,而更重要的,是江南一带经济较北方为优。江浙一带自中唐以来皆为富庶之地,该处物产丰富,韩愈曾有「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送陆歙州诗序〉之语。南方经济干北方为优,这种情况自五代十国时期已出现。定都应天应使江南米粮和军需能源源不绝的供应 *** ,运输上的阻滞亦较少。况且朱元璋即位时,西北还未平定,从〈明史纪事本末.故元遗兵〉可知一二: 「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实未始亡耳。于是忽答一军驻云州,王保保一军驻沈儿峪,纳哈出一军驻金山,失喇罕一军驻西凉。」因此朱元璋才有把中央设于应天,却把诸王子分封到边塞以保卫王室的决定。 明成祖之所以成为皇帝,却是来自他所发起的靖难之变。 明成祖即位后,即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并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在永乐19年明成祖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都行动。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 有以下数项原因: 明成祖掌握北京大权 明成祖十岁时已被封为燕王,燕就是北京一带。他二十岁就藩北平,参与过多次北方军事活动,曾两次率师出征。因此明成祖掌著当地的军事大权,而且明成祖对于该处的民情亦较为熟识。所以迁都北京对他在军事权上的控制更为得心应手。 南京非明成祖势力范围 靖难之变后,首都南京被攻破,建文帝下落不明,但明成祖不敢保证没有建文时期的残余势力,因此才处心积虑迁都北京。简单而言,燕才是明成祖的势力范围。 有效抵抗北方势力 除此以外,成祖迁都亦受外在环境所影响的。蒙古的势力在成祖时虽然已大为削弱,但实力不容忽视。《明史.鞑靼传》谓蒙古: 「自脱古思帖木儿后,部帅纷拏,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不复知帝号。有鬼力赤者篡立,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云。」 当时北方势力仍是对明朝有威胁的,而且明成祖是一个颇为喜功的皇帝。成祖自永乐八年起,曾五次亲征漠北,打击瓦剌和鞑靼的势力。为要控制蒙古起见,成祖把首都移驻北京,以便指挥。故成祖的迁都,与外在的形势亦关连。所以顾祖禹谓: 「太宗靖难之勋既集,切焉为北顾之虑,建行都于燕......亦势所不得已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十》 简单而言,明成祖时期的北方势力已不如明太祖时期。对明成祖而言,迁都北京直逼北方比退缩在后方的做法较佳。 易于开发边疆 成祖迁都北京之举,对于开发边疆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成祖在北方一些边陲重镇设立军事要塞。《明史.地理志序》谓: 「其边陲要地称重镇者凡九:曰辽东、曰蓟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宁夏、曰甘肃、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统卫所。」 以上提及到的辽东,蓟州,甘肃等等这就是「九边」之地,这些军事基地的设立原因是防止蒙古的进犯。另一方面,明成祖更在辽东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以便管理东北之地。成祖建都北京能有效地控制边塞要隘,对维护政权当然是大有帮助。 利于发展及经营北方 成祖很着重与北方各民族的联系。例如在辽东开原,广宁等地设马市,在西北地区也扩大了茶、马贸易, *** 经济发展,这都是成祖经营北方的成果,迁都北京当然利于发展北方。 由此可见,明成祖迁都北方并非没有道理的,而且都是出于一个原因--维护政权。尽管有不少弊处,但明成祖时期管理得宜(如运输问题,及国防线推得太前),才不致于早期灭国。
参考: ucccampus/~ucc-yck/newtma
当时朱元璋定都南京是更符合一个国家的利益.第一:江南地区自东晋以来得到长时间开发成为国家财富之地
南京位于江南地区
减省运输; 第二: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具有很高政治价值;第三:朱元璋出生地是安徽凤阳县
他的功臣都是生于淮江地区
为了有效控制一班淮江功臣
南京是最好不过;第四:朱元璋称帝时元朝尚未灭亡
加上北京是外族与汉族杂居地区
龙蛇混杂.所以明初在南京建都更是符合明朝利益.第二任皇帝明惠帝朱允炆时由于与诸位皇室关系决裂
终爆发以燕王为首发动的靖难军南下夺位
成功推翻其侄.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不久
决定北迁至北京
原因有几个:第一:北京是明成祖老巢
他镇守北京几十年
视北京为他的宝地;第二:他不想有第二个人以北京为据点兴兵作乱
加上北京至古以来都是九反之地
所以由天子坐镇必保安宁;第三:由于明成祖是通过夺位而登基
因此他害怕南方人和淮江功臣后裔反对他.不过
迁都北京是弊处多于好处
更有史学家评明成祖迁北京是明朝一大害处
令到北方边防更为松弛
无力抵御外族.
参考: 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