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

如题所述

如何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要深入课文,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与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赋予教学以全新的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又将如何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呢? 

1 师生融洽交往,体现自主学习的开放性 

第一、教师要以引导、鼓励、赏识的情感和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愿意发言,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张扬起学习的个性。如在学习《影子》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说说影子有趣在哪里,然后引导他们思考:对这些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使得学生从 “被动学习”转化为“自我学习”“自己主动地去学”。于是,很多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影子为什么一会在前、在后、在左、在右? 

影子为什么像小黑狗? 

影子为什么常常跟着我?同时,一个学生发言提问,全班讨论回答,各抒己见,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氛围。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表现出来。 

第二、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或互相反驳。表现出合作学习和争辩式学习的行为。如在学习《将相和》评价课文中人物时,有的同学认为:“廉颇有勇无谋,蔺相如足智多谋,廉颇感到自己的本事不如蔺相如,所以他才去负荆请罪。”而另有同学会立即反驳:“不对,是蔺相如感动了廉颇,也是廉颇顾全大局的表现。”也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蔺相如,就要主动登门拜访廉颇,因为廉颇是战功显赫的老将军。”各有所异的发言,表现了学生的读书见解,自主学习的情感得到了有力激发和积极表现。 

2 引导体验学习,体现自主学习的实践性 

2.1 语文朗读中的体验 

2.1.1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和过程,进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上课开始,我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1976å¹´1月8日在历史的长河中本是那么平凡而又微不足道的日子。但是,它在我们中国人民的心中却是那么刻骨铭心。那一天,一代伟人,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如泉涌,联合国下半旗,向周恩来总理致哀。今天,让我们回到1976å¹´1月11日,一起来感受首都人民送总理时那催人泪下的场面吧!”一番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奠定了怀念、爱戴周总理的感情基调。整堂课,学生入情入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就很到位。 

2.1.2要在倾听、范读中体验,在教师读、同学读、听录音的过程中体验课文内容和情感。 

2.1.3在朗读中记住和感受语言特点、升华情感,体验语言文字所抒发的情感。如:教学《少年闰土》,以“你愿意做闰土,还是愿意做‘我’?”为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辩论,最后达成共识,既要做“我”,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要做“闰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学充满了活力,理性的光芒就会在情感共鸣的火花中放射出来, 

2.2 对课文中人物、事物、事情过程的体验 

教师应用情境交融、打动人心的导语,把学生思维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课文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迫切的读书愿望,急于走进文本。这样对课文、对问题的体验才会更深。 

2.3 让学生在观察、表达、争论或在表演中体验 

1、通过师生共同列举与教材有关的事件来体验教材内容。 

2、通过观看和学习有关的图片、录像和各种信息来体验教材内容。 

3、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新奇和敏感,猜想和假设来体验。 

4、通过课堂的演讲、观察、分析、表演等方式来体验。 

3 引导学生探索,体现自主学习的探索性 

3.1 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讲解教材内容,不能只讲教材设计的现成问题 

应做到师生共同寻找教材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回答。还应抓住教材重点,师生共同寻找新问题。课堂提问不宜过多、过乱、过泛,或过深、过浅。要抓住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支离破碎地提问题和讨论支节问题。 

3.2 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探究。 

3.2.1所探究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把所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 

3.2.2利用学生情趣特点创设一种情境去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求才能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1)存疑。 

包括存疑于字词的音形义;存疑于句子的表达形式;存疑于文章的内容;结合课后思考题存疑。 

(2)质疑问难 

对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其内在的动力。开始学生大多不会质疑,有的学生还会提出一些与课文无关的问题,诸如:教学《麻雀》一文,学生问:“猎人为什么不好事做到底,把小麻雀送回到树上?”教学《落花生》,学生会问:“父亲也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为什么说很难得,难道他们夫妻感情不好?……”尽管有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但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后提出来的。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毁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要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做到相机诱导,有的放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解题、抓关键词句,或从文章结构、写作等方面质疑。 

(3)释疑 

对于质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区别对待,分类解决。对于较简单易懂的问题,可以通过思考自行解决。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疑问,可以采用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互学互教,互助解疑。当学生的疑问很有价值时,也正是引导大家深读课文的难得时机。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相机释疑,深化认识。如教学《伟大的友谊》这一课时,就曾提出“恩格斯帮助马克思翻译通讯稿,必要时甚至代他写,这是弄虚作假,怎么能称得上是伟大的友谊?”通过探究,他们最终弄明白,他们的合作是为着共同的事业,不计较个人得失,是真正的伟大的友谊。同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了。 

3.3 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素材,收集生活与学习实例 

学完了一篇课文,教师要问孩子们想说什么?获得了什么?学生的所说、所想、所问就是学习发展的行为,就是开发学习的生活资源。 

(1)是在师生对话中探究。教师的谈话应当精彩,应当富有感情,应当是一步步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启迪学生的探究思维。如教学低年级语文《比尾巴》,有的教师导语中说:“多么可爱的一群小动物啊,它们的尾巴真多啊!看啊,小动物们来了,谁帮他们比一比啊?”这一导言,立即把学生读书、看图和口语交际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探究小动物们的尾巴特点,就成了口语交际的话题。 

(2)是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情感。探索学生的学习情感,根据学生发展的情感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一篇教材,一个问题,最好先让学生读熟、想透,让学生首先发表见解,然后共同讨论。同时要关注差异。对自觉性差的学生要让他们选择适应自己的观察、操作、实验、讨论活动,以此来探究教材内容,使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