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大为的铸造当代艺术的中国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说到费大为,艺术圈外的人不太熟悉,这位当代艺术批评家,他的祖父的祖父是清末著名画家费晓楼。
近期有报刊称,中国当代艺术能够在世界上有今天这样的盛誉,除了史泽曼和艺术家本人的创造性外,还有那些全力推举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国策展人和评论家。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爆发性出现,当时中国本土重要的领军人物是栗宪庭,活跃在海外的策展人和评论家则是居住在巴黎的费大为。
费大为一直处于低调状态,在经过一次深夜面谈和多次网聊后,他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
2005年11月,他再次抵达北京探究798发展,还没倒完时差就投入到紧张的会议中。他抵达北京的时候,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群落之一的索家村艺术营正在被陆续强制拆除。 西方收藏家通过成立基金会,以更积极的态度介入和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其中尤伦斯基金会就是重要的一支,这也是在中国的艺术品收藏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大的基金会,而基金会的主任就是费大为。
2003年,旅法华人评论家费大为担任尤伦斯基金会主任,并于2004年在法国里昂当代美术馆策划了有国际影响的《里里外外》中国当代艺术展。而费大为能执掌尤伦斯基金会是跟他的传奇经历分不开的。
中学期间,费大为就开始学习美术,参与过当时的教育展览会布展,并直接担任展会美工。
1971年到1981年,他在上海玉石雕刻厂做工人。1985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用费大为自己的话讲,就是一个雕刻玉石十年的工人用自己不曾熄灭的追求之火成就了中央美院的深造之路。
当时家住上海徐汇区的费大为,正赶上年轻人上山下乡,幸运的是费大为被分到了工厂,留在了大城市。他也没轻松多少,当时16岁的他不得不从事玉石雕刻工作,工厂里禁止他画画,所以他只能通过阅读大量的美术史来排遣这种祖传的艺术熏陶。这些积累使他成为文革后第一批中央美院美术史本科生,让他骄傲的是他当时考了全国第一名。
费大为现在还清晰记得,当时他在上海寄材料到北京进行初选,需要交两篇关于美术史的文章,还要写一封自荐信,“像现在找工作一样”。1981年他考入中央美院时,当时的电视机都是黑白的,费大为的同班同学中有现在著名的艺术家候翰如,当时候翰如最小,才17岁。 在北京他一直呆了9年,1989年6月他离开北京前往法国,作为中央美院的老师前往巴黎进行交流办展。现在费大为已是法籍华人,从事着中法文化的交流和推动工作。
费大为的私人生活很是普通,他与那些艺术经纪人的身份不一样,他主要提供艺术和学术上的建议,也从事一些规划管理的工作。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当今的法国艺术圈,有个中国艺术家群,正在铸造着一座当代艺术的“中国塔”。这个中国艺术家群的组成是陈箴、黄永平、沈远、严培明、杨诘苍、王度、茹小凡,以及策展人侯瀚如和费大为等。
现在费大为正在做一个创举,是把北京的798艺术区进行革新。这个计划的核心是要在北京成立一个巨大的艺术仓库。
费大为笑着说,“关于798的计划以及在欧洲大展览的计划都压在我一个人身上,所以我对尤伦斯都有意见了。压力太大,我现在动一动都可能牵涉到几百万资金的流动,所以感到非常有责任。”
象798改造计划,需要上千万的资金,“应该怎么去做比较好,我要狠狠动脑筋的。我过去是一个独立批评家,现在虽然还是独立的,但有时候像个打工仔。” 最让记者感动的是,费大为还是一个对时事非常关注的人,这和宋庄一些不闻窗外事的艺术家完全不同,“艺术家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观察者。很多当代艺术家是和现在社会脱节的。”他说。
我跟他的交流多是通过MSN,他说“其实老栗他们也常上网聊天,只不过我不用QQ,有时候我也会用SKYPE的。”
最让费大为放心不下的是798的拆与不拆,“前段时间的中国报纸有关于798肯定不拆的消息,这次回来我一定要调查这个事情。我很想知道798的前途,但是我想现在连政府都没有想清楚到底怎么办。首规委说将来的规划还要看798自身的发展,所以要我们给他们计划,也许他们有方案还没有公布。我们现在的计划也在不断变动中,只能边走边看。”
费大为表示,也许798要靠艺术机构才能够再次发展,“艺术家可能会因为房租涨价而搬出798,而艺术机构还能撑一阵子。”
费大为1971—1981年,在上海玉石雕刻厂做工人,技术员。1985年,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
1985 —1989年,为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中央美院青年教师协会副主席。
1989年,成为巴黎第八大学艺术系硕士。现为法国尤伦斯基金会主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