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使我国心身医学发展具有特色优势_王春鸣:中西医结合医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10
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2月/28日/第004版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使我国心身医学发展具有特色优势

王春鸣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又称心理生理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精神、心理)与身(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为医学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探索途径,是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向。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心理负荷日益加重,心理因素已成为多种致病因素中一项重要病因,心理因素诱发的心身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面对社会需求和医学学科自身发展,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于1996年10月应运成立。

心身医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内涵广泛。从广义讲,涉及人的健康和疾病中一切与心身相关的现象,狭义地讲——心身医学是研究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基础和临床问题。

我国是世界心身医学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形神合一”为核心的情志致病理论和既调“神”又调“身”的综合防治思想和方法与现代心身医学有相通之处,中医学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和多层次病机学说,更为认识和归纳现代心身疾病所借鉴,因此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结合研究心身医学,既符合社会需求,更是我国心身医学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正是本着这种特色和优势来开展学术活动,并力求在顺应医学模式转变、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心身医学体系,及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等方面作出贡献。

我国心身医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虽晚,但由于具备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有多学科整合研究的基础和经验,因而起点较高,与国际心身医学研究几近同步。其发展趋势,一是整合(微观与宏观的整合、心身整合、多学科、多病因整合等),二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三是心身兼顾思想扩展到几乎所有疾病领域。我国心身医学发展的现状是: 心身相关观念的建立和普及

目前该学科已走出精神专科医院,并扩展到其他机构,综合性医院、社区、学校、企业,纷纷成立与心理、心身相关的机构,并开展咨询、治疗、教育等具体工作。

基础研究

天津、北京、广东、四川、上海、山东等地对心身疾病心身相关的机制、证候学特征及治则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中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具备系统化,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特色。他们将内科各系统心身疾病,做为一个整体研究,从病因(心理因素)和中医病机上寻找共性,评价其证候学特征,并将心身疾病的证候、治则和心身相关的生物学机制进行同步研究。

1.从中医基本病机层次评价了心身疾病的证候学特征,是以气滞、气逆为主的气机失调和由此产生的瘀血、痰浊、寒结、热结、寒热聚等合而为病,并提出了理气降逆散结为基本治则。

2.以多种心身疾病为对象,从器官、系统、组织、细胞、分子生物学层次探索并验证了心身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和具有理气降逆散结作用的复方中药的良好干预效应。

3.证实了心身疾病气机失调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密切相关,是气机失调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临床研究

目前全国不少综合性医院建立了心身疾病科、心理咨询或医学心理科,开展了包括心身疾病在内的多种心身障碍和神经症的临床综合防治。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心身疾病科,建科十多

年来,已逐渐建立起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常规及疗效判断标准,研制并生产了系列复方中药“心身1~5号”院制剂,分别用于消化、内分泌、呼吸、心脑血管系统心身疾病,在治疗手段上依据病种、病程,采用中、西药、心理等综合治疗。

人才培养

南京、浙江、天津等地中医院校已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培养了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中西医学背景的本科生,不少院校还培养了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心理学奠定了人才基础。

心身医学学术发展证明,坚持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是我国心身医学发展的一条正确道路,其结果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和中医学的现代发展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基于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的学术发展和成果,2005年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申报的“心身疾病心身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及复方中药干预的研究”项目,获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三等奖。

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医学的高速发展相比,我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发展仍显缓慢。今后,专业委员会在继续深入学术研究的同时,更应借助国家支持和社会力量,积极推动心身相关的健康和疾病观念,普及心身医学知识,为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水平而不断努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