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延续至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3-15
地理上:
因为在古代,中国的东边、南边是大海。西南山地后面的东南亚虽然自然条件比我们优越,但地域狭小,难以发展成大国。西边、北边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原、荒漠,养活的人口有限,虽然面积能发展成大国,但由于降水量少、气候严酷难以持续。
文化上:
这是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及适宜的气候、高产量的平原、先进的耕作方式,形成了众多的人口,虽历经五胡乱华、蒙古、女真三次血腥屠杀及秦末、汉末、唐末等人口严重减少的内乱,还是顽强地挺了过来。
中国文化还强调中庸、平和。在被好战的异族统治其间,由于以农耕为主要职业,人口损失远比以战士为职业、互相征战不休的蛮族损失少,少量剩下的蛮族被文化遥遥领先的富庶的汉族所同化。汉族坚持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国策,没有大量消耗国力
第2个回答  2021-03-15
这的确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情,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再到唐宋元明清,中华文明自成一脉,源远流长至今。那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四大文明古国” 四去三
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的印度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并成为四大文明,其各自建立的国家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其中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均在外族的入侵中中断了文明的发展历程,而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秦朝、汉朝、唐宋元明清等)对于地域外族的侵略,保护本民族文明起了重大的作用,一方面与地缘政治相关,中国位于东亚地区,新疆与西藏的地理状况起了一个很好的屏障作用,另一方面农耕文明的强盛为中华文明找到了坚实的根基,中华文明不仅没有在外族入侵中被中断改变,反而从古至今凭借着自身文化的影响力以及朝贡体系的权威不断地输出自身的文化影响力,这是中华文明被很好保存的重要原因。

文字的传承作用
除了以上原因,另一方面文字的文明的传递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今天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死文字,而中国的小篆、隶书等依然为我们提供着史料的借鉴,是中华文明称成至今的重要纽带。以及我国从古至今对史书的重视,这是留给后人宝贵的历史财富。
第3个回答  2020-05-13
中华文明有他自身的。也有外部因素,他的包容性
开放性
不走偏锋不走极端等
外部有广阔的腹地
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以及精耕细作的农业
人们对秩序的尊重
文字的统一
不一一列举
第4个回答  2021-03-16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我们也一直尊称黄河为“母亲河”,我们中国的先祖也一路从黄河流域附近,发展到了扩无可扩的地步。大家观察中国地图可以发现,中国的北边是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东边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南边是瘴气(有剧毒)横行的热带雨林,西边是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也就是说中国实际上是一个被隔绝的状态。

中华文明不是没有被外来文明冲击过,元朝的蒙古和清朝的满人都曾占领过中国,他们也都试着消灭中华文明。那中国文明被灭了没有?客观来说的话,是被消灭了一部分,但更多却是进化。就像物种适应环境一样,当中华文明的存在环境改变的时候,中华文明也会随之进化。所以中华文明流传到现在,也和最初的古中华文明有了一些差异,但大体上还保持一致。
第5个回答  2021-03-15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请客,君臣吃肉喝酒吹牛逼,非常开心,突然博士淳于越站出来说:

“周朝享国千年,主要原因是封功臣子弟为诸侯,有什么事可以拉一把,像您这样大权操于一人之手,连亲密战友都没有,恐怕不是长久之计啊。”

平心而论,淳于越的话没什么问题。

后来秦国各地揭竿而起,分散在郡县的武装力量,基本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最终形成分崩离析的局面。

如果和西汉初年一样,在关东六国故地分封诸侯国,肯定能把起义扑灭在萌芽,或者说压根就没有起义了。

但是灭六国短短8年,秦始皇意气风发,根本不愿意听淳于越的话,而且丞相李斯劝他:

“上古三代不足以效法,学者们重新提出分封的事,不过是借古讽今,甚至是用舆论裹挟国家。不如把乱七八糟的书都烧了吧,只有如此,才能统一大秦人民的思想。”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同意了。

随后的一个月里,从夏商周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烧掉了,只在咸阳留下一套专供学者研究的书籍,以及秦国史官写的史书。

至于普通黔首,敢谈论《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马上抓到闹事斩首。

秦始皇为了国家长久,有自己的一套焚书逻辑,但是焚书差点断掉中国文明的根基。

如果没有书籍里的知识和故事,人民的精神世界就是一片空白,那些“自古以来”的东西,又在何处?

书籍传承文明,而文明塑造国家。

秦始皇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想和以前的时代彻底割裂,按照自己的方式重塑中国,却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几乎毁了中国。

他发出多大的力道,就要受到多少反作用力,从没有人能跳出历史的规律。

求仁真的未必得仁。

不过秦始皇没有走极端,起码给中国文明留了一套备份。

直到7年后,项羽带着40万诸侯大军进入咸阳,不仅屠了秦国王室,还放了一把大火烧咸阳,秦始皇copy的700多座六国宫殿、70万人劳动尚未建成的阿房宫、中国仅存的一整套书籍,全部付之一炬。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望着三月不熄的大火,感觉非常解恨。

他才26岁,刚把头发梳成大人的模样,就有破敌灭国的成就,怎么可能不骄傲。

可项羽的骄傲,让中国文明再次遭受劫难,和秦始皇焚书不同的是,这次再也没有备份了,那个已经成体系的中国文明,在咸阳的大火里烟消云散。

可以说,2200年前的中国,第一次处于最危险的时刻,稍有不慎,中国文明便彻底断代了:

我们说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典故,都像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一样,根本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我们说的是对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