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读《刺杀孙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看完《刺杀孙策》,正是月满中天的晚上,满世界的清辉,天地幽幽却又澄明。恰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如那晚月光般令我心思悱恻,荡气回肠。

那晚在单位值完班,骑车回家的路上,依然沉浸于那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中,却蓦地想起一个画面:有天上班时,也正是十字路口,车水马龙,绿灯还剩一两秒,我奋力骑了过去,对面一个交警用手指向我,吹起了尖锐的哨子。我以为他要大声呵斥我,骑到他身边,正准备停下接受责骂。没曾想他低下头,开始看地面。

之所以想起这个画面,是觉得那个善良的交警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小吏尹昭,竟有几分相似。

这本书里的一些人物看似平凡普通,但极富有魅力。比如:阿蘅说:“其实,曲有误,周郎顾,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哼,不过是有机会学弹琴的人太少罢了。”

比如:燕崇也认真地看着尹昭,说:“其实我也明白,但就是觉得你亲切。大概,这就是天性吧……从理智上讲,我知道跟你混,没有出路……”

少年时喜欢看与俊男美女有关的电视剧和小说,但年纪越长,觉得人的魅力并不仅仅限于此,还有很多。

主角尹昭,跟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看起来无甚差别。不是英雄,不是富二代,人性该有的弱点他都有。

但他又不太一样,比如,路过山坡的坟茔,他“忽然觉得无论多么不顺,都是小事,和寥廓的宇宙相比,人命也不过像蝼蚁,何况那点小小的凌辱。”

虽然我们如此平凡普通,可并非知觉麻木,也会去努力思考,丰盈人生。

看到这里,突然觉得,尹昭又不太像是一个古代人物。他好像是你,是我,是芸芸众生中跌打滚爬,却又始终不愿意放弃;摔了很多跟头,还拥有发现美好事物能力的那个人。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刺杀孙策》小说里,这首东汉之年流传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了三次,两次都是借燕崇之口。质朴,简单,又有击穿人心的力量。

燕崇,是我在书中特别喜欢的一个人物,单纯,善良,丰神俊朗,最终竟然死了。想想也并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在如此恶劣时代环境下,能活着已是万幸。想到这点,不禁悲从中来。

我喜欢古诗十九首,也喜欢这本《刺杀孙策》,在我看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以简单质朴的语言,把人心中细腻幽微的情感都发掘了出来。

所谓的共鸣在这里,就是深深的叹一口气吧。

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历史小说,你可以从中一窥东汉末年的风土人情。这也是一本世情小说,道尽了人间悲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