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朝阳镇庙里贡的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10-15
连云港市朝阳镇庙,是“汉东海孝妇祠”,老百姓习惯地称它为“娘娘庙”。
现在位于山坡上的红漆大庙是翻建的,以前的旧庙规模虽然没有现在的大,但也是个宽敞的院落,有正殿、东西配殿等房屋十余间。大殿上供有一尊高约两米的娘娘塑像,两旁列着痘神、药王等多名菩萨。大殿右侧的配殿里专供狱吏于公的塑像和牌位。于公系汉相于定国之父,曾任县狱吏、郡决曹,他是孝妇的伸冤人。庙后有一座坟,坟上长一棵参天大树。此坟传说是东海孝妇冢,坟上大树乃于公亲手所植。庙前立一石碑,上刻“东海孝妇祠”字样。可惜此庙在文革中被毁,除了近来农民挖地时发现的一块庙碑外,其他文物荡然无存。
进了该庙正殿,正位上塑着一尊凝神端坐、慈善微笑的娘娘像。前左右两排宫女像,她们穿着鲜艳的服装,有的拿着梳妆用品,有的捧着文房四宝。年长的神态庄重,年轻的活泼可爱;有的微笑,有的沉思,有的发愁,有的怨恨。眉有情,目有神,真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孝妇祠“在东海县北三十三里,巨平村北”(今朝阳镇境内)。可见,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朝阳镇境内就有了孝妇祠,2006年在娘娘庙的原址发现一枚宋朝钱币(现在庙内收藏),正是千年古刹的佐证。娘娘庙是为纪念汉东海孝妇的功德而建成的,汉东海孝妇的故事距今已两千多年。
在汉代有一个孝妇,少年守寡,身边的一个孩子也死了,可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母想叫她改嫁求活路,而孝妇始终不肯。婆母曾对邻人说:“孝妇对我太勤苦,可怜她失去丈夫又死了孩子,孤苦一人守寡。我老了,长期拖累少年人怎么得了?”说后,婆婆就上吊自杀了。婆婆的女儿为此上告官府说:“泼妇把我母杀了。”官府听后,就把孝妇逮捕了。孝妇说没有杀婆母,官府不听,验证治罪,孝妇被诬刑而服。狱史于公,就是当朝丞相于定国的父亲,他认为这妇人服侍婆母十多的,以孝出名,肯定不会杀婆母的,太守不听,结果太守杀了孝妇。从此,东海郡大旱三年,民间生活疾苦,百姓怨声载道,新任太守不理解,到处问卦。于公知道后,就告诉他。新任太守得知郡中有孝妇不该死,对前任太守强判死刑把她杀了,感到愤愤不平。于是,他命下人杀猪宰羊,亲往孝妇墓祭奠。在墓前当众表彰孝妇:德孝齐天,千秋楷模。说也奇怪,老天立即下起大雨,这一年全郡都是大丰年。
在朝阳,关于孝妇的故事除《汉书》所述之外,民间流传更多。有这样一段故事:在汉代,朝阳东北角的狮子山下有一户人家,一个妇道人,年轻守寡,儿子又突然去世,就剩婆媳俩和一个小姑三人度日。一年又一年,婆婆上了年纪,小姑又小,一家人的生活全仗这个媳妇了。媳妇对婆婆十分孝顺,乡里没有不知道的。婆婆常在外人面前夸奖媳妇,常为自己年老拖累媳妇感到内疚。有一年春天,青黄不接,婆婆有了病,不想吃,不想喝,昏睡不醒。孝妇端茶倒水,精心照料,终日不离身边。有一天,忽听婆婆哼喊要吃红枣。当时正是春天,枣树刚刚发芽,谁也没法办到红枣,再加上孝妇家生活很穷,请不起医生,情况十分焦急。说来也巧,姑嫂俩到狮子山下不远的小井去抬水,忽然发现路旁的狗屎尖上有一个红枣。孝妇见了,心里大喜,马上停了脚步,她立即拾起红枣,用清水一连洗了七次,又放到自己的嘴里以唾液来回漱了七次,把一个枣子洗得干干净净,打算带回给婆婆吃。她对小姑说:“如果枣子有毒,我自己含了未死,给婆婆吃不会有问题。”小姑也认为有理。姑嫂二人把水抬到家中,孝妇把拾来的枣子送给婆婆,婆婆喜出望外,马上吃了下去。谁知婆婆吃了媳妇拾来的枣子,昏睡不醒,到了第二天,竟然意外地死了。孝妇悲痛不已,感到自己好心做了坏事,好心未得好报。一些邻居见了都劝她说:“年纪这么大了,多天未吃饭,死与吃红枣没关系。”可小姑不信,一口咬定妈妈死在嫂子手里,哭着上告官府。官府一听有人命案子,马上来到现场,不听群众反映,不问具体情况,只听小姑一面之辞,说媳妇害死婆母,将孝妇抓捕入狱。狱史于公认为:“这位妇人在我们乡间,是远近有名的孝妇,她不会做出这等丧天害理的事。请官府明察,千万不能冤枉一个好人。”可太守固执昏庸,不听于公言,开庭审讯。孝妇再三申诉都没有用。太守一意孤行,判处孝妇死刑,将其冤斩。临斩前,孝妇对天盟誓:“假如真的是我害了婆婆,就叫我顺顺当当地死去。否则,刀起头落,白气冲天,六月飞雪,三年不雨。”孝妇誓罢,午时三刻已到,刽子手一刀下去,孝妇人头落地,可尸体仍直立不倒,一股白气由断颈处直冲蓝天,在场群众皆以为奇。昏官此时才知该案错判,面无血色,连叨:“孝妇冤哉,孝妇冤哉!”马上跪倒,磕头求拜。顿时,天空大变,乌云滚滚,凉风飕飕,纷纷扬扬飘下一场大雪来。昏官惊恐万状,命地方乡绅,将孝妇安葬在婆母新埋的墓旁。谁知尸体刚刚放下,狂风陡起,扬土飞砂,使人睁不开眼。瞬间风息,待人们睁开眼来,孝妇尸体已经不见,只见婆婆墓旁多了一座新坟,两丈多高,令人起敬。大家说,天公有眼,为孝妇安葬新坟。后来官府新官上任,根据百姓的要求,每年农历三月三孝妇生日,十月十五孝妇婆母生日都要祭奠,以求人安年丰。从此,新县孝妇的事迹,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孝妇从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后来,在坟前建庙,就叫“汉东海孝妇祠”,群众俗称“娘娘庙”。元代剧作家关汉卿,根据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和民间传说的许多冤案创作了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剧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塑了一个善良、正直、敢于与黑暗势力抗争的妇女形象。
到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娘娘庙被作为“四旧”废掉。后来在庙里办起了粉丝厂、农药包装厂,使一座千年古刹里的殿宇变成车间,一些碑刻当石头砌墙盖房。改革开放后,在其原址上将新县街的兴国禅寺与娘娘庙恢复合建一处,使娘娘庙比原貌更加宏伟、更加壮丽,成为我市又一处难得的旅游景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