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角度,谈心理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8-11
据观察与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多种表现,根据不同的特征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一、培养未成年人坚韧的性格,克服无能为力感。
无能为力感的特征是缺少动机或积极性,自卑、无精打采、甚至沮丧,当需要表现出积极对抗时却不能,存在认知问题。
无能为力感源于童年,那时儿童的认知是具体的、他控的。父母说他坏,他就认为自己是坏的;父母讲他笨,他就认为自己笨。未成年人的自我评价是建立在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上的。当他们做的事情与父母的标准不一致时,就会受到父母的指责。由于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因此,他们只好放弃。长此下去,未成年人在遇到比较困难的事时就会感到无能为力。
进入学习阶段后,这些未成年人往往将学习中的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如缺乏能力),且在以后的失败中减少努力。而这种表现女孩较男孩更为突出,因为家长或教师经常将男孩的失败归因于缺乏动机(如懒散、不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而对女孩的评价多依于她们学习的智力而定,而且家长和教师习惯上认为女孩很自觉、勤奋,所以他们不强调动机是女孩失败的决定因素。因此,男孩习惯于将失败归于不努力,女孩则归因于能力不足。同时因为努力可以改变,但能力是不易改变的,女孩就把学业失败看作是她们自己不可控制的,这样她们容易形成无能为力感。
这种无能为力感是未成年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他们认为每件事不受自己的控制,每件失败的事都是自己无法改变的能力所造成的。如果长期不能克服它,他们将会丧失斗志,放弃一切追求,进而形成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以上分析就给家长和教师一个启示:要培养未成年人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性格,除了让他们有机会从困难中获得成功经验外,还应为他们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获得一些有用的经验;同时,父母、教师对未成年人不宜管得过严,不管他们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可爱的、有用的,但不是放任他们不良的行为,只是要让未成年人知道父母教师爱他们、尊重他们,希望他们有良好的发展。
二、释放未成年人心理压力
从心理冲突的成因看,环境的某种现象与人的主观觉悟不协调,就会产生对立。在生活、学习中,这种对立导致未成年人心理的不满、怨愤、及憎恨,形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要解决这种心理问题,必须释放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
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是多维的,通过自我展示是释放他们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自我展示是一项很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活动。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在这个环境中如何展示自己的特点都不同程度地在每个未成年人心中压抑着。通过“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短处”的展示内容,引导未成年人从自身优点说开去,树立自信心,达到扬自己威风、振奋自我的目的。
解除未成年人心理压力必须给他们提供机遇,给予适当的宣泄形式。每种形式都是为未成年人提供机遇,让未成年人心理压力在适当环境中自然流露出来。这就克服了有心理毛病一定得找老师咨询的弊端。
释放未成年人心理压力要因人而异。心理健康问题千差万别,解铃人要根据不同未成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对未成年人进行情绪教育
情绪对于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影响,对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未成年人更为明显。从情绪状态数据分析来看,焦虑与抑郁、孤独、敌对、恐惧状态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如果未成年人对学习处在高度焦虑状态时,就会经常表现出紧张过度、思维混乱和行为失常,这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将造成危害,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要消除未成年人的焦虑状态,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情绪教育。因为情绪教育是构成未成年人整个身心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未成年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超越自我的教育过程。完成整个过程要在教师指导下,让未成年人认识自己情绪情感的特点,分清利弊、划分优劣的界限;在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下,给未成年人不断提供体验不同性质情绪而产生的实践体会,由此来巩固未成年人的良好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
四、帮助未成年人克服心理障碍
现在有人说有10%的未成年人有心理障碍,也有人认为已经十分严重,达到30%。但不管究竟是百分之几,未成年人确实存在着心理障碍,并正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已是大家所认同的。
经过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障碍成因主要在于:过重的学习上的压力造成未成年人长期的过分紧张、压抑,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一方面,父母不切实际地在学习上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往往会使未成年人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未成年人自己对自己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这种未成年人往往是原来学习成绩不错,一直被家长、老师、亲朋好友所称颂,但他们一旦出现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感到十分烦恼和害怕,害怕从此就会被人看不起。久而久之,这种未成年人如果不能改变学习上的这种状态,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或减轻、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最主要的方法是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要把分数、升学率看得太重,不要简单地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评判一个未成年人,以免给他们加重不应有的过重的学习负担。其次,家长在对自己子女的要求上要实事求是,要从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切不能过高要求。家长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报刊、书籍,增长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待、引导、教育自己的子女。第三,教师对未成年人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简单地认为一切不良表现都是思想品质有问题。要认识到,如果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品质问题去处理,非但不会有成效,反而会加剧未成年人的心理障碍。另外,教师还应对未成年人进行有关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如果未成年人自己能懂得一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能对自己作出自我判断,自我化解心理的矛盾。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未成年人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而不会盲目地对自己施加学习、生活的压力。
希望对你有帮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