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一、二、三章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第一章:探讨幸福

一、建立练习

亚里士多德: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托尼·斯瓦兹:微小的成果,要比野心勃勃导致的失败好得多......不要着急,成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如果不把活动变成规律和习惯,无论是去健身房运动还是和家人相聚,或是阅读—我们通常永远不会再去尝试他们,结果往往不是顺其自然,而是让我们变成被动的生活(任凭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被他人的需要所占用)

当你做不同的练习,建立不同的习惯时,你就会觉得越来越幸福。

二、表达感激

每天写下最少五件值得感激的事—确实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较高的健康水平

每晚入睡前,写下五件让你感到快乐的、感激的事情。这些事情可大可小,从一顿饭到与一个好友畅谈。从工作到信仰。

为了让你每次回忆的情感体验保持新鲜,请在把他们些下来的同时,还要取想象每件事当时的体验和感受。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更多的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是会把他们当成是理所当然。

第二章:协调现在与未来

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幸福的机会,关键是我们如何使用他们—克劳德

一、汉堡模式

1)享乐主义型:口味诱人,却是标准“垃圾食品”。及时享乐,逃避痛苦。注重眼前快乐,却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而担忧;

2)忙碌奔波型: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可以确保日后健康,却吃的很痛苦。与第一种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

3)虚无主义型:既不好吃也不健康。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

4)幸福型: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为他们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1-1、“忙碌奔波型”他们不懂如何享受工作,还坚守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

我们从不会因为过程而受到奖励,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努力着的人—只看终点,而无视过程。

这种幸福称为“幸福的假象”,他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维持长久,因为他本身就是何负面情绪共生的。

2-1、“享乐主义型”盲目满足欲望,从来不认真地考虑后果。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会失去理智。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和幸福等同化。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之时”。

“无论在山谷还是山巅,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奋力攀登,而不是放纵享乐”。

3-1、“虚无主义型”,前两者都是错误的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到达谬论”—即认为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时,才可以达到幸福;“享乐主义型”问题在于“快乐至上”—认为只要不断的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他们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4-1、“幸福型”,真正的、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第三章:解释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

幸福的人有着更好的人际关系

我认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相结合。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仅限于生命中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的感受,人在总体上仍然是可以幸福的。

我们把这个解释与“幸福型”相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