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C妈想叨逼叨的事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前几天M姐的语言老师给我布置作业,让我给大家交流下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搜肠刮肚地思索了几天——M姐从出生到8岁为止,我是如何有“目的”地培养她阅读的兴趣,还真没有刻意过。

罗列了一下我从她小时候到现在做的一些事情给大家分享。

1.家里要有足够的纸质书。 我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开始买书,到现在为止,她的书可能已经超过了800本,我们家几乎变成了一个小型绘本馆。大部分是很著名的精装绘本,比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我不止一次给人推荐过这本书,关于生和死,爱与陪伴,著名的绘本大部分都很“扛打”,小孩子看了有小孩子看的欢乐,大人看了有大人看了的感悟。还有一些经典系列,比如 《不一样的卡梅拉》、《花格子大象艾玛》、《机灵鼠小弟》 ,宫西达也之类大咖的。我选书一般是去看别人推荐的书单,如果有觉得好的,自己先看。M姐现在是小学三年级,再往上走就要增加一些非虚构类文字的阅读比例,所以我默默地往书架上补充了社科类的一些,比如 《太空猫系列》(物理),还有《时间线》《地图》( 历史 )、《大中华寻宝记》(地理)、DK系列(综合),《地下水下》 (社科)不过M姐翻得很少。慢慢来吧。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婴童时期的最爱,翻到烂的那种书。M姐小时候最喜欢的是 《企鹅乔比》 ,乔比是M姐幼儿时期最美好的回忆,虽然现在她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还是深深记得。

2.家里要有大书架,设置一个随手都可以拿到书的环境。 我们家不爱看电视,对着电视的那边墙有四个落地书架,满壁全是书,分门别类,好的书籍及时补充“上架”。这能保证她在任何时候,有点时间、想看书、都可以毫不费劲地伸手拿到,并保证她在允许范围内自己挑书的权利,这很重要,毕竟谁都喜欢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孩子也不例外。

3.我热衷于带她去书店,不管是去看书还是去玩。 在她学龄前,我们周末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店度过的,城里大小书店,我们基本一一打卡,小时候方所和言几又去得特别多。有特别喜欢的绘本,我会买下来,或者记下来到当当上买,拿回来再看。有一个特别深刻的叫做 《打瞌睡的房子》 ,每次读到都是看一次笑一次,不亦乐乎。

1.首先跟孩子一起阅读。 M姐到目前为止,我看过她大部分的书,这个很重要:第一可以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是父母有时候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长,在过程中遇到各种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求助于书本。比如 健康 方面的,我们看过 《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儿童小小急救手册》。 关于识字的话,有一套比较好的 《四五快读》 ,M姐没读完,但是读完这一套书,认字的量大概有1000-2000字,我觉得在学龄前能有这个识字量,是不需要幼小衔接过渡的。一年级的时候她直接跳过了拼音阶段,开始看全字书,大概两三百页的,类似于罗尔德达尔的 《好心眼巨人》、《女巫》 (这两本书大概有9-10万字),还有之前一本高年级姐姐推荐的冰波的 《蓝鲸的眼睛》 (这本书有20万字)。这些基本已经看完。到二年级,罗尔德达尔系列的,都看得差不多了,二年级她开始偏好国内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彭懿、冰波、金波,还有日本一些女性儿童作家。其实我自己也选了几本曹文轩和郑渊洁的,这两人是我最喜欢中国儿童作品作家,希望她能在一年级的时候有所接触。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有些问题——M姐不爱看曹文轩的作品,我发现是因为她很难跟曹老师的作品共情。曹老师的 《草房子》、《青铜葵花》 大部分是20世纪70-80年代的童年,朴实平凡感人,相比起那些充满魔幻感的童话作品,前者可能更容易感动成年人。

这里有个误区,就是不要以为你以为她爱看就表示她爱看。M姐过于有主见,我只能选择引诱的方式,绝不敢逼迫她去读书。引诱有时候有效果,有时候没有。比如前段时间她一直在看 《父与子》 ,而事实上我可并不喜欢那本世界闻名的漫画。当然,还有她一度很迷恋的 《米小圈系列》 ,老师推荐的 《一年级的小蜜瓜》 我都不是很喜欢。

2.阅读要有持续性。 她上小学后,学校的课业蛮重,每天做完作业和课外学习,基本上九点钟,固定读书的时间几乎没有,所以我不强求她阅读。但是她每天晚上洗脚之前,会去书架面前挑一本书,一边洗脚一边看,不管是五分钟,十分钟。不过学校的老师是会有要求的,语文老师要求每天阅读时间要在半小时左右,其实算下来阅读量蛮大,这个要看她自己的自觉性。她们老师发了一本阅读存折,每天记录,每隔一段时间就鼓励查一下,我觉得还是很好的一个方式。

其实看多看少,不那么重要。在阅读早期的时候,持续比量更重要,能养成习惯。

3.阅读是一种感官整合能力。 阅读当然最主要是看,属于视觉整合能力。我这里还有一个要提到的是听觉的整合能力,所以我推荐从小就伴随她长大的凯叔。

我不知道你们听说过“凯叔讲故事”这个APP没,我们是从三岁起开始接触,我买了很多凯叔的音频,不便宜,但我觉得很值得。第一,真的需要尊重无形的知识产权劳动成果;第二,故事里面确有真货。凯叔演绎的 《西游记》 是我们最喜欢的版本。我跟她一起听过一遍,他不单纯讲,里面会穿插很多典故、成语和一些潜移默化的道理。说孙悟空愿意放弃花果山的安逸生活吃苦受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凯叔提了提,说到底是整日里吃喝不愁的小快乐好,还是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真经的大欢喜好?这个可以让小朋友自己去琢磨。

当然,我也给她读书,睡前读得最多。你给孩子读书,主动权掌握在你的手里,就可以有意识地念超龄一点的作品,自己也乐在其中。比如近期读的是 《梦想家彼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都是很棒很有意思的作品。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教育关系中最重要的元素——亲子关系,建立好亲子关系,夯实基础,对于父母管教孩子,大有裨益。不过给孩子读书,很多时候要注意语气和语调,千万不要平铺直叙,要随着故事情节徐徐道来,轻重缓急,甚至很多时候还要因为不同的角色故意改换发声方式。因为我读得多,M姐慢慢就学会了我说话的语气和语调,绘声绘色神采飞扬,copy下来一模一样,这点倒是很好玩的。

“哇塞,你女儿好乖,那么爱看书。”“她习惯真的养得太好了”。我一直以来听到很多很多这样的话,其实我一直想问,每个人都说阅读好,好在哪里?

语言好?见识多?成绩好?静得下心?——到现在为止我都还没有发现这些。

我鼓励她读书,是因为我喜欢读书,读书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事情。难受的时候,读书是避难所;思念的时候,读书就是回家。读书为善良遮挡苦难,为理想插上翅膀。

大概真是言传身教,所以M姐很大程度上不需要我去主动培养她阅读的兴趣,母女经常在一起干一样的事情就好。结果怎么样,其实不一定有过程那么重要,况且阅读本身是伴随一生的过程。我经常叮嘱自己一句话,阅读是为了让她快乐。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必要非要如何,关键是在阅读中要感觉到开心和快乐。很多人说有的孩子不开花,也许因为他是大树,我觉得很有道理。把握好大的方向,善良、勇敢、正直,有与人相处的能力,身体 健康 ,那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