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如何借助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2
据统计,2017年,贵州全省手工业产值达到60多亿元,带动超过百万人口就业。贵州民族传统工艺的复兴,不仅促进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而且展现了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自2016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多家企业、高校和机构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等地设立了多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同年5月,贵州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通过该平台开展培训、示范和品牌培育工作,提升了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形成了有效的文化富民模式。
贵州工作站的成功案例之一是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自2015年起,中央美院副院长吕品晶带领团队对板万村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保留了布依族村寨的特色,同时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设施。设计团队还在小学内创建了一个乡土博物馆,并联系赵罡对布依族绣娘进行培训。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当地绣娘的经济收入,而且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保护。
雷山县麻料村也是一例。工作站推动了该村银饰技艺传习基地的建设,成立银饰公司,并建立了银饰博物馆。通过“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麻料村将银饰锻造打造成了产业,并成为了全国高校学生的实践场所,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
此外,本土民族企业通过参与工作站建设,提升了品牌价值,如松桃苗绣“鸽子花”品牌。石丽平作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与苏州工艺美院合作,扩大了土布的使用范围,成功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直接带动了3800多人就业,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
在多个村落的改造和传统手工艺振兴过程中,当地政府开始意识到非遗和传统工艺在推动全域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工作站的互动格局也让高校受益匪浅,苏州工艺美院便是一个例子。该院依托传统学科优势,建立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并与贵州当地学校协同育人,培养工艺美术专门人才。
年轻人也成为了贵州非遗传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技艺精湛,了解外界信息,擅长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推动了传统工艺实施“创意+”、融入现代生活的步伐。例如,陆勇妹在肇兴侗寨成立了蓝靛靛染合作社,并开办了精英培训班。
高校在传统工艺“创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州工艺美院师生在贵州开展了非遗采集、工艺寻访和研究研发,部分优秀作品已被当地企业应用到实际生产和销售中。毕业生高永星的设计作品《镜·灵》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它融合了少数民族特色和现代材料,表达了自然的感染力和包容性。
另一毕业生凤佳琦则在雷山开设了特色蜡染设计体验馆“三木九”,为当地传统蜡染技艺拓展了新领域。她表示,在贵州她能真正学以致用,并计划加大电商和新媒体方面的宣传,让贵州传统工艺被更多人熟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