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2021.1.19    佳豫

东方有佳人,豫云圣贤道

幸福大先生,逍遥女作家

《未来学院》院长

《佳豫太空站》站长

豫见生命,绽放天性

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解读论语第323天)

日经第660篇(季氏第十六)

经典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独则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呀。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

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

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陈亢,孔子的弟子,字子禽。

伯鱼也叫孔鲤,是孔子的儿子,孔子也就这么一个儿子。

据说孔子的儿子出世的时候,鲁君送了一条鲤鱼给孔子祝贺。孔子感念君恩,就将儿子的名命名为鲤,字伯鱼。

作为弟子,或多或少都会怀有一颗好奇心,想了解一下孔子有没有对自己的儿子有特别的教化,也就是说,是不是会开个小灶什么的。

孔鲤就说没有什么特别啊,他和陈亢分享了自己和孔子在家里的一些日常对话。

一个是聊到了《诗》,一个是聊到了《礼》。

《弟子规》里说道: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见到长辈立在堂前,不可以慢慢吞吞、大摇大摆的走,这样显得傲慢,而是要快步走上前,如果长辈没有什么话交代,那就赶紧退下,这些都是表示谦恭。

这里,孔鲤见父亲二次都是站在堂前,他也都是快步走上前去,体现了一个礼字。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是孔子经过筛选后整理出来的精华部分,都是上古时代一直到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里面含有很多做人的道理。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学习,特别是在应对答话的时候,往往会用到《诗》。当时有这样一条礼仪,就是国与国之间互相来往、使节见面、正式的谈话,都该引用《诗经》,这其实也是显示这个国家很有文化。

比如这次疫情,日本在运往中国的物资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诗》的构成原则有赋比兴风雅颂,也就是说,有不同的诗体。

往往在要说明一个道理时,会藉助一个比喻,借物来抒发道理,借一桩事兴起一翻议论……

孔子非常重视言语的教学,孔门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

语言承载着文化,所以,德行之后就是言语,言语怎么学,孔子说必须得学《诗》,要是不学这些诗和文,我们的言语就非常的干涩,而且也不懂得进退和应对的道理。

不懂讲话,就会失言,失言就会导致德行上有亏欠,所以,要谨言慎行。

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感觉挺缺失的,常常好心想帮助人,答应了人,但是,到时候又因为因缘条件的变化,让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觉得非常的抱歉。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出去的话,欠下的债,往往一不留神,一不用心,就会讲了话没办法兑现,虽然是无心之过,也属于过失。所以,处世之道,特别是我们做老师的,慎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说话有分寸,进退要有度,处理问题,先处理情绪。动机永远没有错,只是采用处理的方法不同,做个明白人,纵有排山倒海的情绪,也要穿针引线的表达。

静能生慧,当你心平气和的时候,智慧就出现了,心正言语就正,瞋怒之下讲出来的话,肯定会刺伤人,让人生怨。

《大学》里说: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也就是说,心里面夹杂着贪瞋痴,心气是不可能和平的,说话是不可能中正的。

只有把这些:好乐(贪)、忿懥(瞋)、忧患、恐惧(痴)通通都放下,心才能正。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懂得用礼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不学礼,处事待人接物就会无礼,一般很难成功,同时还会令人生厌。所以,学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它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德行。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说,天天都要省察自己,时时都要觉察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违反礼的地方,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我们行礼的目的是为了敬人,敬事,敬物。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

为什么老师讲课,一群学生,每个人接受的程度都不同,个人造化不同,都源于那份恭敬心。就好比天降大雨,大树就会比小草吸收的多一些。这个恭敬心就好比是载体,载体越大,就容纳的越多。

礼看似是在规范身,实际上是在规范我们的心,通过调身来调心,起到一个和谐的作用。

失礼就会让人生起烦恼,甚至会产生对立。所以,和谐社会,提倡的是礼教。

孔鲤很孝顺,遵父亲(孔子)的教导,退下去之后,就开始学《诗》、《礼》。

孔子曾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有教无类,对自己的孩子和弟子是一视同仁的,教学内容都是公开的,孔子没有厚此薄彼,有所隐瞒,所以,这也让他的弟子们更加敬重他。

所以,只有真正好学的人,才能得到圣人的真传。只可惜,孔鲤死在孔子前面,孔子很伤心,但是程度没有颜回死的时候那么强烈。当颜回死的时候,孔子说:天丧予,天丧予。也就是说,既没有血脉传承,也没有衣钵传承了。

所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